企业转型奖:企业转型 重塑未来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受到数码颠覆,也令越来越多企业面对转型挑战。转型之路从哪里开始?雇主和员工要如何合作推动转型?企业又要怎么克服转型中的常见障碍?来自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和全国职工总会的劳资政三方代表对此各抒己见,并分享他们通过哪些措施帮助企业转型

问:对你来说,什么是企业转型,它为什么重要?

何鸣杰:新加坡有20多万家企业,其中有大有小,有的是传统行业,有的是新兴产业,转型对于每一家企业都有独特的意义。对微型企业来说,可能从人工记账到使用excel记账就是一种转型,资源更丰富的大公司则可以在各个部门和流程中采用尖端技术。

无论企业大小,都需要正视每一项转型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意识到现在就得尽快转型。

纪爱娜:企业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一家机构,改变它思考和运作的方式。转型通常由外部或内部力量触发,受长期愿景驱动。企业转型只有在管理层的全力支持下才能取得成功。

如今商业环境快速发展,再加上顾客争分夺秒,一家不转型的企业可能会逐渐被淘汰,被新一批由科技驱动的企业取而代之。

郑德源:企业需要通过转型保持与时俱进。企业将在全球压力下改变业务模式和运作流程,以保持竞争力。科技和员工技能是成功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雇主应负起责任,调整企业所需的技能来推动转型。

问:许多公司可能不知道如何开展业务转型,你认为它们应该从哪个方面着手?

何鸣杰:虽然每个商家的转型之路不同,但同一领域里的企业还是有相似之处。首先,企业可以参考为该行业打造的产业转型蓝图(ITM),了解可以采取哪些相应措施、加入什么计划,以及申请哪种津贴。他们也可以向相关机构和行业协会寻求帮助。

企业应该由小处做起,转型步伐要与公司资源、员工能力、现有流程和系统匹配。如果用人和鞋子来打比方,一双鞋也没有的人应该先从穿鞋开始,然后他们可以寻找更好的鞋、试穿不同款式的鞋,再考虑如何锦上添花。

纪爱娜:转型应从最高层做起,“大老板”要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深信不疑。最常见的第一步是通过提高产量或生产力来提升营运效率。企业可以采取许多途径,但绝大多数方法都需要重新设计运作流程。

在转型过程中,一家机构不仅要尝试逐步改善流程,也要发动员工创新,鼓励跳脱框架的想法,并奖励那些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员工。通常只有打破各部门间的孤岛心态,让员工彼此建立紧密联系后,才会取得这样的成果。

问:企业如何帮助员工做好准备,并在转型过程中与员工密切合作?

何鸣杰:全球劳动力队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一份报告预计,随着数码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多达3亿7500万员工(约占全球劳动力的14%)可能发现他们的技能已经过时。企业对技能的需求将发生转变,这也将对个人职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这与20世纪初从农业到制造业的大规模转变没有什么不同,但变化速度要快得多。企业从未如此迫切地需要留住和提升员工技能。

管理层和各级员工都要相互协作,沟通则是其中的关键。企业必须帮助员工缓解他们可能被科技取代的担忧。一般来说,如果员工已经接受了充分培训,他们在转换工作时就更容易。如果员工无可避免地要被机器取代,他们也可以通过培训掌握新技能、适应新岗位。

与此同时,企业必须帮助员工接受改变,尤其是当这些改变涉及到新科技时,应让员工了解到新技术如何节省时间和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帮助员工改善职业前景,而不是让他们的技能过时。

新加坡精深技能发展局(SSG)推出的技能创前程数码课程(SkillsFuture Digital Workplace)等计划,就能帮助员工了解常用的数码科技,从简单的生产力工具到人工智能,再到聊天机器人(chatbot)。学员可以在课堂上动手使用这些科技,让他们有机会将新技术应用到工作中。

纪爱娜:发动员工并尊重他们的想法至关重要。企业在转型之初就应让员工参与,并让他们知道哪些领域需要作出改变或得到改善。当员工了解他们的贡献为何重要,能如何发挥作用,企业的转型之路就开了一个好头。

包容和透明有助于企业在员工中建立信任,并鼓励他们转变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为员工提供相应的资源,帮助员工适应转型和提升竞争力。这样一来,员工也能为企业带来转型所需的新机遇和新想法。

问:企业在尝试转型时通常面临哪些障碍?如何克服它们?又能如何帮助员工为转型做好准备?

何鸣杰:转型最根本也是最大的障碍,是许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要迫切改变。

近来由工商总会和全国职工总会举办的未来经济会议与展览上,一项现场调查显示,近七成企业认为自己的行业未来一年内不会受到严重颠覆,也有近七成企业表示将照常经营。他们必须转变这样的观点。

在瞬息万变且波动越来越大的商业环境中,本地企业首先必须意识到改变的必要,否则将被时代淘汰。

纪爱娜:企业有时会被转型所需的层层干预措施,以及需要在新科技上耗费的庞大投资而吓退。他们需要一份成本效益分析书,把转型计划细分为不同阶段,可以分阶段推行不同措施。

转型更大的障碍,是思维定势或对改变的抵制。员工可能会认为新系统、新流程和同事对他们造成威胁,从而产生负面情绪。沟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除了任命员工担任转型大使,最高管理层也必须定期向所有员工讲解转型计划、通报转型进度,以及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郑德源:·缺乏转型意识

雇主、工会和员工应及时了解业务和技术发展,避免在改变发生时措手不及。雇主可以与工会和培训业者合作,通过体验式的短小(bite-sized)课程,帮助员工了解科技如何影响他们的工作,并展望未来发展的可能。

雇主和员工间的信息不对称

雇主和工会可以辨别出哪些工作和岗位会面临被科技取代的风险,并与受影响员工分享相关信息,让他们知道工作内容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也了解员工心中有什么顾虑。

对改变的恐

雇主和工会应鼓励员工参加培训计划,帮助他们为高增值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并通过同僚支持小组、学习大使和导师等,为员工提供更多支持。

缺乏全方位支持

雇主和工会应了解员工在参加培训时面对哪些工作方面的限制,例如工作排班和工作职责,并帮助他们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缺少“转型推动者”思维

雇主和工会可以鼓励完成培训并从事更高增值工作的员工分享他的成功经验,激励其他员工向他看齐。

问:如果公司投资业务转型,最终可以取得什么收获?

何鸣杰: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同样重要。如果本地企业不投资于业务转型,我们就会失去竞争力,并被其他国家超越。但如果我们意识到转变的迫切性,立即展开转型,还可以保持领先。

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将更加关注高价值行业,利用相关科技提高生产力,我们的劳动队伍也会更投入、拥有更高技能,能够在不同工作和行业间灵活切换。我们甚至可以在本区域和其他地区扩展业务,从而更好地借助全球市场和人才推动业务。

纪爱娜:在转型之前,企业已经明确其发展愿景;公司上下应朝着愿景共同努力,并设立短期目标作为指引。在转型过程中,公司也会取得一些积极回报,例如工作流程更精简、运作更透明、销售额提高,员工也变得更开心。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企业要设法变得更加灵敏。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引领创新或引发新趋势,但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快速行动可能至关重要。转型的最终收获是取得业务增长,并让所有利益相关者从中受益。

郑德源:投资业务转型、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意味着公司可以保持竞争力,也能与时俱进。如今许多行业都面对数码颠覆,企业只有确保员工掌握数码时代的最佳做法,才能取得成功。

问:你们推出哪些关键措施和计划来帮助公司推动业务转型?

何鸣杰:整体而言,我们每年会组织未来经济会议和展览,以支持未来经济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并提高业者对产业转型蓝图的意识,鼓励他们转型。

我们也与各政府机构合作,并在各大商团商会支持下推展各项计划。例如,接下来我们将帮助物流业者了解产业转型蓝图的新措施。这些项目由新加坡物流业协会牵头,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将展示可用的技术。企业能通过项目接触到各类政府津贴、援助计划,并借助商业网络寻找潜在合作伙伴。

工商总会还通过旗下培训机构工商总会学院(SBI),帮助本地公司提升能力,并让员工掌握相关技能。

为了帮助本地企业开拓全球市场和人才,我们定期带团前往亚洲、中东、非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市场考察。工商总会最近刚带领近350名商界代表参加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增加本地企业在全球平台的曝光率。我们还举办研讨会,帮助企业了解并利用我国政府与外界签订的20多项自由贸易协定和合作伙伴关系开拓商机。

工商总会还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创新中心和高等学府密切合作,推动本地企业创新和数码转型。 工商总会数码化委员会就聚集不同商团商会代表,加强这一领域的推广活动。总会旗下的中小企业委员会也设有一个分管创新、科技和生产力的附属委员会,帮助中小企业创新并采纳相关科技。

纪爱娜:除了设立自助式资讯网站企业通(SME Portal),企业局也继续打造强大的合作伙伴网络,支持并协助企业升级和发展。中小企业中心等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业务诊断和咨询服务,也举办工作坊帮助企业打造竞争力。我们的合作伙伴还包括其他政府机构、创新中心,以及商团和商会。

为帮助那些准备走出国门的企业,企发局在全球主要城市设有36个海外中心,也通过市场合作伙伴(Plug and PlayNetwork)计划和全球创新联盟(Global Innovation Alliance),为企业提供建议,助他们寻找海外商机。

当局也推出企业发展计划(Enterprise Development Grant)和生产力解决方案津贴(Productivity Solutions Grant)等计划,为企业加强能力提供财政津贴,帮助他们缓解部分转型升级成本。

郑德源:职总未来职能促进署(FJST)与职工运动、政府机构、私人领域和高等学府合作,深入分析金融服务、资讯通信科技、医疗保健、制造业、批发贸易和专业服务这六个主要增长领域。未来职能促进署将与工运合作伙伴一同采取针对性措施,更敏锐地辨别那些容易被取代的工作,以及如何帮助受影响员工提升技能,找到新工作。我们将与工会和雇主合作,帮助员工和公司共同进步。

职工运动一直致力于与员工分享关于工作和技能的新趋势,帮助员工检讨他们的技能是否与时俱进,并鼓励员工自我提升和参与学习计划,例如“职总未来领袖计划发展平台”(U Future Leaders Exchange Programme)和职总就业与职能培训中心(e2i)的“U Leap”,从而提前掌握必要技能,担任面向未来的工作。工运今后将继续鼓励更多员工参与培训和提升计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