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新加坡实时疫情今日疫情快报截至今天(10月7日)中午12点新增3483起新冠病例累计病例数达到11万6864起又多3例新冠死亡,累计136例
关于更多新加坡疫情详情
戳下方小程序查看👇
从新加坡出现首起新冠病例开始算起,这场疫情已经过去了1年8个月又13天。
去年经历的是原版新冠病毒,新加坡坚决抗疫清零,对病毒主动出击。
今年流行的主要是德尔塔变异病毒。
新加坡改为防守策略,增派人手、扩大医院容量,日增3000+,硬着头皮坚定共存。
来源:ITIJ
策略不一样,形势就不一样。
但形势是会变的,现在各方都在预测这一波德尔塔疫情已经接近到顶。全球的疫情形势,也该整体回落了。
其中,自然包括新加坡。
咱们来看下具体的几个说法。
病毒有“2个月神秘循环周期”
德尔塔会是最后一波大潮?
现在关于新冠很快就会结束的舆论越来越多,各种依据层出不穷。
比如:病毒有“2个月神秘循环周期”,先暴涨后回落各需2个月。
美国著名媒体《纽约时报》最新发现,自2019年末以后,新冠疫情有这样一个规律:
地方疫情出现,头两个月病例会暴增,而后疫情平息,病例数下降,这个阶段又需持续约2个月。
即病例从爆发到消停,模式是:2个月⬆️,2个月⤵️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而且解释起来也很玄乎。据报道是这么说的:传染性流行病科学家都难以解释这种现象。
“2个月神秘循环周期”不受季节性影响,甚至在人类没有严格遵守社交防疫措施的时候,也曾出现过。
那么到底这个神秘的2个月周期,是不是认真的?
报道举了全球疫情跟美国的例子:
① 全球疫情
根据全球疫情数据,椰子做了下图,以下三个数字很关键:
7月21日,单日确诊28万1151例8月19日,单日确诊74万6715例
10月6日,单日确诊45万4944例
8月19日是全球新增确诊的峰值,当天确诊74万+。从19日开始,病例新增总数一直在降。
一直到昨天(10月6日),单日确诊45万+,降幅约40%。光看这一点,确诊病例的下降趋势确实符合“2个月神秘周期”论。
但病例激增所需时间却很短,从近期这一波来看,约1个月就到峰值,之后病例才回落。
相当于1个月病例暴涨,2个月持续回落。
再来看看美国。
② 美国疫情
过去一个月内,美国单日新增确诊人数下降60%。不仅是单日新增确诊数字,美国的死亡、重症、住院人数也在降。
但跟全球疫情情况相反的是,这次美国先经历了2个月的病例暴涨。
7月1日开始激增,6万4959例
9月13日达到峰值,28万5058例
9月13日以后,单日新增确诊人数就呈下降趋势,截止到昨天6日,新增10万7987人。
如果从美国去年下半年的情况来看,他们的病例大起大落趋势是这样:
6月16日开始激增,2万4885例
7月24日达到第一波峰值,7万3525例;
9月7日开始第二波激增,2万5166例
11月25日达到第二波峰值,18万0590例
12月有小回落到约15万,月底迎来第三波暴涨2021年1月8日达到第三波峰值,30万0777例之后病例持续下降,到2月21日,当天新增5万+例
即上述第一波疫情,花了1个月暴涨,2个月回落。
第二波花了2个月暴涨,有小回落,但疫情反复,迎来第三波疫情。
第三波疫情花了不到1个月时间病例暴涨,回落差不多用了2个月。
除了病例爆发到峰值时间跟“2个月周期”略有出入,其他整体符合:
“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激增的状况通常会维持约两个月,之后伴随两个月的衰退期。”
对于这种现象,据报道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有2种:
👉 不同的病毒变异毒株容易感染特定群体,当脆弱族群都感染了,病毒自然就消退。
👉 每一种变异毒株需要2个月的时间在社区中传播。
这样疫情一波接一波以后,自然就有了群体免疫,没什么好感染的,新冠也差不多走到头了。
先不说这“2个月神秘循环周期”到底靠不靠谱。
从全球及美国的情况来看,姑且能确定:每一波疫情重新反弹,从爆发到回缓平息需要经历至少3个月。且是爆发快,平息慢。
另外,除了神秘的循环周期论,现在也有专家认为:
德尔塔可能会是新冠病毒的最后一波大浪潮。以欧洲为例,他们的德尔塔疫情意思已经见顶,所以现在才能基本放宽限制。
而美国,也能成为新冠明年结束的一个见证。
有媒体做出病例增长走势分析模型,预计美国到明年3月时,单日新增病例约9055例,浮动区域为日增5万例以下。↓
相当于疫情局势转好。
如果美国疫情都转好了,那么世界疫情结束预计也不会太远?
以上基本就是关于新冠疫情的最新说法,总结起来就是这三点:
1)新冠明年会结束2)德尔塔可能是最后一波大浪3)每一波疫情从反扑到暂时平息,一般需要耗时4个月
结合上述的话,咱们来看看,新加坡这一波疫情又会在何时转折?
新加坡这一波疫情何时转折?
网友担心长期后遗症
先来回顾下新加坡从去年到今年的整体疫情走势。
去年的第一波疫情峰值,是客工宿舍大爆发之时,4月20日当天确诊1426例。
之后病例虽然有小幅回弹,但整体呈下降趋势。
到了7月9日,当天确诊125例。
但是在9日以后,新加坡又迎来了第二次疫情大反扑。
8月5日达到第二波疫情峰值,908例。
此后长达一年时间,新加坡的疫情趋稳,基本日增50例以下,有一段时间甚至清零。
到2021年7月20日,才迎来第三次病例暴涨,当天新增195例。
之后病例回落,8月22日当天新增35例,是第三波疫情中病例人数最低的一天。
到了8月23日,病例又开始暴增,当天确诊98例,第四波疫情来了。
一直到昨天10月6日,单日确诊3577例,峰值未知。
到这里大家也能看出,8月23日以前,新加坡的疫情反复、平息情况并不太符合所谓的“2个月神秘循环周期论”。
事实上,中国也不符合,或者说选择清零的地方都不是很符合。
严格的封锁措施足以斩断病毒传播链。
来源:海峡时报
新加坡去年主要还是走的清零路线,几次收紧及时刹车控制病毒扩散。当时大家的生活除了不能出国游,其他都不太有影响。
但现在的共存,策略借鉴的是欧美路子。
8月23日起的疫情,称得上是共存以后的第一波。
如果参考神秘循环周期,一波疫情回落至少要2个月。以此推测,新加坡这波疫情最快10月底能趋稳。
这也意味着,最快在这一周,或下一周,应该就会达到峰值。峰值会是多少,早前部长预计是5000例,专家预计是1万例。
来源:CNBC
但凡事无绝对。
卫生部长王乙康表示过:
新加坡现在的病例暴增是必经之路,不止是现在这一波,接下来可能还会有好几波疫情,要做好准备。
同时抗疫小组也强调了,对于此刻的新加坡,病例数字不是关键,而是医疗系统容量。
如果德尔塔是新冠疫情的最后一个大浪,可能挺过这几次也就够了。
但让人担心的地方就在于病毒难以预料,谁能在此刻神算德尔塔就是新冠的最后一个变异体?
新加坡病例走势跟几个关键措施节点
再者,也有人为长期后遗症焦虑。
感染新冠以后痊愈的人,病好了那会是没啥感觉的。
但是病好以后一段时间。有的人开始出现疲劳、头痛、记忆力衰退、呼吸急促等症状。
有的则是腹泻、皮疹,或者女孩子的月经周期都被改变。
这种情况可以在病患痊愈以后,持续长达数个月。
尤其是对于孩子,英国数据显示,有7.4%的2到11岁儿童、8.2%的12到16岁儿童在感染新冠以后都有长期后遗症。。。
所以,对于当前新加坡日增3000例的局面,还是有网友希望能点什么挽救这个情况:
“跟病毒共存,会有谁不担心呢?确诊病例不是仅仅是数字,而是其他人的家人。就算我们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的安全也没有得到保证,我认为现在比起讨论,更重要的是行动。”
截止到昨天,新增3577例中,2932例来自社区,630例来自客工宿舍,另有15起是输入型病例。
而社区病例中,60岁以上的老人达664个。
住院的情况如下:
住院患者1520人,其中255人需要吸氧,37人在ICU。这292名重症患者中,239个是60岁以上老人。
昨天又有三个老人去世,都没有接种过疫苗,年龄最大的是102岁。
10月6日情况
可以说,即便新加坡的医疗可以应付一天5000例。
但没人不希望,疫情赶紧平息。
病例稳定以后,新加坡将继续开放专家明言代价或为每天有人死亡
据海峡时报的采访报道,本地专家认为,新加坡的病例趋稳以后,要继续重新开放。
但是对于病例到底要激增到多少?到几时?
貌似还没人有准谱。
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传染病专家Hsu Li Yang是这么说的:
现在没有任何模型可以绝对精准地预测出接下来几周的疫情走势,这意味着我们只能尽力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结果。
说到病例走势。
周末的时候单日新增病例还降了,而专家也认为,现在的病例数字不太能完全反应疫情严重程度。
比如,现在社区很多人都是用抗原快速检测仪进行自我检测,而这些病例并不会报告被统计起来。
而且他还表示,如果要为了更快开放,新加坡必须接受每天6到7人因新冠去世。
另一专家梁浩楠医生表示:
“如果新加坡可以将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6000例以下,那么就应该没问题。”
他特别说到,希望美国的经历可以应验在新加坡上。
这个意思也就是椰子在文章开篇部分所提到的,近期美国疫情趋缓,研究出的病例回落,形势转缓。
此外,梁医生还认为新加坡的重新开放程度应该会取决于医院的负荷程度。
如果本地疫情恶化,就连常规的医疗服务也可能被殃及,这个局面无疑是灾难性的。
卫生部现在的做法相当于先发制人。
准备好应对的硬件设施条件,再容病例激增;给特定人群开打第三剂;同时施行稳定期的收紧措施,减少社交聚会人流,以减缓病例倍增速度。
这些措施都实行了,余下的只能等结果,等措施见到成效。
来源:todayonline
而对于前面网友所说的希望采取额外措施来控制当前局面这一点。很遗憾,可能只有这种回应:
作为一个病毒共存国家,走到这一步已经是新加坡尽力而为的局面。
丹麦、挪威、英国等疫苗接种率比较高的国家,自开放后没有再进行过封锁。
而新加坡在病例趋稳以后,也会继续开放,必须开放。
但不是一下子吃成胖子,而是耐心地有步骤地稳步重开。
李显龙总理早前曾在国庆大会表示,长期封锁会让新加坡的经济地位永久受损。
这是事实。
9月的时候,彭博社经调查做出预测:今年,中国香港的经济可能会赶上新加坡。这将是2008年以后的首次。
如果新加坡继续封锁,今天能被香港反超,明天就不会被其他地方迎头赶上?
新加坡的国民生产总值,到今年第二季度才明显回弹
如果掉了金融中心、旅游大城的光环,新加坡还能如何自处?
椰友们,你们觉得有两全法吗?
留言聊一聊想法~
#关注我们#狮城椰子视频号👆👆👆
狮城椰子带你了解新加坡大小新鲜事大家赶紧先关注起来~
新加坡颁布了疫情地图,可以查到哪里病患最多。进入公众号输入关键字【疫情地图】查看👇
爆料|准证|玩乐|遛娃|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