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莱佛士惹的“祸”

就势

论市

周文龙

chewbl@sph.com.sg

在这资讯发达的年代,股民只要上网搜索就能把公司的“前世今生”查得一清二楚。经营不善的公司即便改名为“莱佛士”,企图“整容”重来,但若实际经营和未来的发展策略并没有显著改进,它还是无法挑起股民的投资欲望。

我想,在新加坡从事公司命名和改名的工作,应该是相当轻松、简单吧。

因为无论是哪个行业公司,或是规模不论大小的公司,只要叫“莱佛士”包准没错。

本月初,目前停牌的本地上市公司“中国纤科”(China Fibretech)宣布,它正争取获得中国一家国有企业注资1000万元,期望能恢复交易。

有了中国国有企业的注资,这家公司有意从化纤加工业务转型到基础建设,并把公司名称改为崍佛士建设投资控股(Raffles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此前,另一家上市公司建和轴承(Kian Ho Bearings)因股权转手至莱佛士联合私人公司(Raffles United)和扩大业务范围,也改名为莱佛士联合。

加上原来的两家“莱佛士”公司——莱佛士教育(Raffles Education)和莱佛士医疗集团(Raffles Medical Group),本地共有四家“莱佛士”上市公司,形成一道有趣的莱佛士企业风景线。

如果把2006年除牌,拥有莱佛士酒店和瑞士酒店(Swissotel)等品牌的莱佛士控股(Raffles Holdings)也算在内,莱佛士企业风景线就显得更壮观。

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的商业注册和信息检索系统Bizfile显示,除了上述上市公司,以“莱佛士”为名注册公司赫然超过500家。

出名出事公司皆是莱佛士

众多毫无关联、来自不同行业的本地公司,不约而同以“莱佛士”命名,背后可能是一段特殊故事。

几年前访问莱佛士医疗集团创始人吕俊旸,谈到公司名字的来源时,他说自己出身贫困,凭着个人努力,有机会顺利考入莱佛士书院,当时学院学习氛围浓郁,对他的人生和事业起着积极影响。因此,公司以莱佛士命名,除了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也希望公司能对社会公众带来积极影响。

但我相信,很多公司以“莱佛士”命名,主要原因是这名字是新加坡的金字招牌,几乎等同于新加坡优良品质保证。

说起新加坡的历史,免不了都要提到莱佛士。以莱佛士命名的学校、街道和机构比比皆是,包括莱佛士书院和城市地标“来福士城”(Raffles City)。

因此,虽然许多公司跟莱佛士没什么历史渊源,但是它们仍选择套上这三个字,以沾上一点光。

只不过在这阵子公司取名“莱佛士”,或许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两家莱佛士上市公司传出负面新闻消息。

首先是去年9月,莱佛士教育第二大股东黄鸿年和公司主席兼总裁以及第一大股东周华盛起争端,黄鸿年投下620万元扩大股权,但莱佛士教育宣布私下配售9500万股新股,摊薄了黄鸿年股权。由于周华盛拒绝透露认购投资者资料,黄鸿年动议革除周华盛的主席及总裁职位。

接着是本月莱佛士联合和子公司的多名董事与高层因涉嫌触犯证券与期货法令案件,被商业事务局调查。

出名的公司是莱佛士,出事的公司也是莱佛士,一切似乎都是莱佛士惹的“祸”,令人不禁好奇,取名或改名莱佛士是否有用呢?

公司改名首日往往股价上扬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新加坡,在香港和中国等地,公司名字相似或改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香港一份财经报道指出,当地上市公司约2000家,平均每年有超过120家上市公司改名。这些公司改名的原因包括业务转型、被借壳或易主,以及想扭转形象等。

其中,一家原来叫盛明国际的公司,因收购了持有香港本土券商平安证券的公司,在2015年把公司股票中文名称改为平安证券集团(控股)。

由于这家公司与保险集团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证券“相撞”,结果每当中国的平安证券宣布重大事项时,香港的平安证券集团(控股)的股价也会出现剧烈波动。前年6月,中国平安宣布把平安证券放到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时,平安证券集团(控股)股价就一度上涨接近30%。

在中国,据媒体统计,截至2017年底,共有1479家上市公司改过名称,有39只股上市以来改名次数超过五次,这些公司改名首日往往会引发市场追捧炒作,股价上扬超过一成。

在商界,公司起名改名向来是件大事。公司起用市场熟悉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名字,不排除会造成投资者混淆,短期内可能产生刺激作用,但长期而言,这对公司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未必有好处。

说到底,公司名字虽然重要,但公司的股价最终还是反映在它的基本面。特别是在这资讯发达的年代,股民只要上网搜索,就能把公司的“前世今生”查得一清二楚。因此经营不善的公司即便改名为“莱佛士”,企图“整容”重来,如果公司的实际经营和未来的发展策略并没有显著改进,它还是无法挑起股民的投资欲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