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老慈善有策略有质量

瑞信慈善事业论坛

陈爱薇 tangaw@sph.com.sg

瑞信(Credit Suisse)第七届慈善事业论坛周四(16日)圆满举行,主题为“对亚洲保健的奉献”;

10名演讲者来自全球各地保健领域、商业和非盈利组织的顶尖慈善家,出席盛会嘉宾超过200名。

瑞信亚太区私人银行部主管兼东南亚地区首席执行长范思高致辞时表示:

“护老计划需求提高,但面对筹集资金的挑战,

瑞信鼓励慈善家通过论坛和研究,配合政府资助的护老计划探讨机会,尽可能为这个领域带来最好的影响。”

本届论坛另设两个讨论会,邀来海内外嘉宾针对保健和老龄化课题,分享观点看法。

东南亚的慈善事业(philanthropy)过去一直被忽略,但这个问题已扩大至无法视而不见,尤其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三个国家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剧,有许多相关需要还未能满足,因此慈善家有许多机会为这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老龄化是一场“银色海啸”,但也为高影响力慈善带来契机,因为创新的护理模式是本区域许多国家所追求的。

瑞信(Credit Suisse)周四(16日)举办第七届慈善事业论坛,主题是“对亚洲保健的奉献”。10名演讲者来自全球各地的保健领域、商业和非盈利组织的顶尖慈善家,出席嘉宾超过200名。

主宾卫生部长颜金勇致辞时表示:“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在运用社区资源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如协调护理服务、扩大预防活动、善用科技、确认有抑郁或精神需求人士。政府会为老化和年长护理做出更多努力,但也需要慈善领域的支持,共同满足年长者的需要。”

瑞信举办的这项慈善事业论坛,七届共邀请了超过120名主讲人,与近千名客户分享他们在慈善事业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瑞信亚太区私人银行部主管兼东南亚地区首席执行长范思高(Francesco de Ferrari)表示:“关于护老计划的需求提高,但这个领域面对筹集资金的挑战。通过论坛和研究,我们鼓励慈善家探讨这个领域的机会,配合政府资助的护老计划,尽可能为这个领域带来最好的影响。”

另一方面,瑞信主导的“亚洲影响力投资基金”(Asia Impact Investment Fund)由大华银行负责创投管理,基金截至去年筹集超过5000万美元(约6800万新元),明年会进行另一轮集资。

基金已投资在中国和亚细安国家的七个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针对农业、保健 、卫生、住房、教育、水质和清洁能源,改善年收入在3000美元以下人士的生活,同时取得正面财务回报。

就地养老多方面建议

本届论坛共有两个讨论会,分别是针对保健和老龄化。

关于“老化和护理慈善契机”的讨论会邀请了海内外四名嘉宾,他们是亚洲交响慈善基金会(SymAsia Foundation)董事会成员楚其菲(Zulkifli Bin Baharudin)、国大医院心理医疗科高级顾问柯以煜教授、樟宜综合医院老人科社区部总管连宗谦医生、澳大利亚非盈利组织St Vincent’s Health Australia主席保罗·罗伯逊(Paul Robertson)。

连宗谦医生提出:“旧病患一再回头是可避免或无可避免的?如果无可避免,很可能是因为负担不起。”

老龄化是必然现象,问题是如何面对挑战。连宗谦医生认为创造“有沟通的社区”很重要,讨论有哪些现有资源,以及还有哪些可能性。除了基金到位,要鼓励更多人参与和启动社区的引擎。

谈到许多人面对的挑战,楚其菲表示,现代人生育较少,孩子要负担父母的养老费用更大。与此同时,养老院无法提供完善的医疗照料,医院的床位也有限。

他也说,新加坡有优秀的房屋政策,四房式一般已很适合就地养老。然而,有一群居住在租赁、一房和两房式组屋的人,那里多不适合就地养老,这是需要关注的。更负担得起的房子,可以大大提高就地养老的能力。

在谈到慈善基金可提供的支持时,柯以煜分享了一项在裕廊进行的研究。通过保健教育、心灵辅导和中医等多元方式,可改善25%失智症患者的病情。目前这套方案已在裕廊等多个地点推展;但如果要让更多社区受惠,就需要更多资金的援助。

罗伯逊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分享他在澳大利亚从事非盈利组织工作的经验。他表示,慈善家能够做出的贡献不仅限于资金,他们也能够提供意见、跟政府对话、提高公众意识和感召志愿人士。

就地养老方面,澳大利亚的社区表现出互助精神。罗伯逊说:“邻居会帮忙隔壁家的女儿照顾母亲一个小时,让女儿出去透透气、喝个茶。”

本地方面,柯以煜正在研究美国的一项做法,那就是记录家人为社区贡献多少时间,有需要时可按所贡献的时间提出要求。他说:“假设已帮助照顾邻居10小时,社区会做记录,今天有事需要人帮忙照顾家人一小时,之后就剩下九小时可索取。”

老龄化六主题

瑞信配合本届论坛,委托独立非营利顾问公司Just Cause,从今年5月至9月进行一项研究,并整理出《金见银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慈善事业和老龄化》报告 。接受访问的30多名顶尖专家来自政策决策、教育、临床医疗和慈善界。

报告针对三个国家归纳出六大主题:活跃乐龄、财务保障、精神健康、失智症、长期护理、临终规划和护理。

活跃乐龄的概念受到许多政策决策者和公共健康专家欢迎,它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人们提早行动,为自己老去时的健康、财务保障和精神福利做最好准备。

新加坡虽有许多活跃乐龄的活动,但还是有可努力的空间,如尝试接触与外界隔绝或不愿意亲近他人的长者、为长者制造更多适合的就业机会、提高公众意识和强调年长者重返社会的价值。

随着保健护理成本升高,许多人把财务保障列为首要关注事项。新加坡大多数人能负担住宿、食物和保健基本需求,但希望年老时可维持一定的生活品质。

相较于贫穷和长期护理,无形的精神健康很容易被忽略,不过新加坡在这方面的意识已提高。三个国家都需要更积极接触孤立的个人、更容易争取专业辅导、提供更多社会支持和交流。

我国失智患者有4万5000名,马来西亚有12万名,印尼有100万人。数字会逐年提高,带来的挑战不只是患者本身,还有家人和照料者的负担。专家认为满足这方面需要的主流服务不足,病人和照料者百上加斤。

长期护理可源自生理或心理素质下降,相关成本和需求不断攀升是一大挑战。新加坡最底层的20%会获得照料,但之上的20%至40%因有家人照料而被忽略,关于精神方面的问题其实会让全家陷入危机。

至今仍有很多人对生命走到尽头时的规划视为忌讳,专家提出,没有及早安排只会在最艰难时期带来更大压力。

临终护理可让病患和家人拥有更好品质的生活,但这方面的好处没被广泛发觉。根据2015年一项针对“死亡品质”的调查 ,新加坡在80个国家当中排行12,马来西亚排行38,印尼排行53。

(本版由瑞信赞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