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宫 光绪御笔真迹藏此

50道人文风景

21

心灵所在

此专版配合新加坡金禧国庆推出,每逢星期一出版,介绍本地历史遗迹、文化景观、宗教场所、著名老区和市镇。新加坡水彩画会的画家将依每期主题绘制一幅水彩画。

王春鑫

天福宫,水彩

● 1961年毕业于南洋美专西画系

● 1976年成为全职画家

跟粤海清庙同样供奉妈祖的天福宫,是由以泉州人为主的福建帮所建造的。天福宫除了是庙宇,

也曾是闽南人同乡社交聚会、住宿的场所。这是一座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寺庙。

叶鹏飞 报道

yapph@sph.com.sg

说天福宫是新加坡华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人文风景,相信一点也不为过。据说早在1810年,也就是在莱佛士1819年开埠之前,就有华人在天福宫的原址设坛奉祀了;1821年时,发展成一间小土庙。从1839年至1842年,由以泉州人为主的福建帮所建造经营,成为现今的规模。

当年天福宫的前门就是海岸线,庙宇所在的直落亚逸街,马来文的意思就是“海湾”。南来北归的华人,都会到供奉“天后娘娘”(即妈祖、天妃)的天福宫上香答谢祈福,南来者感谢妈祖保佑,北归者祈求海不扬波,所以庙宇也俗称“妈祖宫”或“添福宫”。

作为本地最大的华人社群,闽南人豪气地自称为福建人,虽然福建省会所使用的福州话,并非漳、泉方言。由闽南社会贤达号召结社的团体,就叫作福建会馆,会馆的前身就是天福宫。天福宫因而是庙宇,也曾是闽南人同乡社交聚会、住宿的场所。

所以,天福宫在建筑设计上同时考虑了宗教和社交的需求,中央的三川殿和正殿,是作为祭祀用途的“仪典空间”;左右两侧的长条形“左护室”和“右护室”,则是当年会馆用作生活、社交场所的地方。天福宫的建筑用材,相当考究,据说全由中国运来,当年的工程耗资宋银三万(西班牙银)。

天福宫的建筑群本身也反映了土生华人(峇峇)的贡献,以及同19世纪南来华人的文化联系。建筑风格和天福宫相近的两座阁楼,左侧是庆德会,右侧是崇文阁。庆德会建于1831年,发起人是当时的36名峇峇批发商和贸易商。庆德会奉祀的先贤,有20个不同姓氏,不像是血缘性的宗亲组织;其中16位的名字,也出现在天福宫的兴建碑记上,可见他们当年也热心文教事业。崇文阁是新加坡第一所华文学塾,建于1849年,也是福建会馆属下崇福女校的前身。

作为宗教建筑,天福宫展现了南来华人多元信仰的文化生活。在1998年大修前,天福宫除了供奉主神妈祖,庙内也同时供奉保生大帝、观音、佛祖、南海佛祖、月亮娘娘和太阳公等神明;后殿则供奉了佛祖和至圣先师孔子。所以它算是一座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寺庙。

花费400万元和两年多时间修缮后的天福宫,在2001年1月22日10时举行开光,并于该年农历新年除夕对外开放。为了避免修复后的天福宫被熏黑,及确保这座在1973年被列为国家受保护古迹的安全,天福宫此后只能上香,不能够再焚烧冥纸。

大修后焕然一新的天福宫,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表扬奖,成为国际重点文化遗产。

天福宫的御笔真迹传奇

所谓地灵人杰,天福宫悠久的文化角色,也不乏其“神迹”的轶闻。珍藏于天福宫的光绪皇帝御书真迹,在1999年重见天日的经过,就带有一丝神秘色彩。

悬挂在八公尺高天福宫中殿的“波靖南溟”匾额,是1907年光绪皇帝御赐的。通常这种用来制匾的黄绢御书,制匾后就流失在民间。自1907年后,天福宫曾在1940年加建两侧配殿,1973年也进行修葺,刻有“天福宫”三字的原件匾额在过程中遭窃;但装在铜制圆筒里,藏在由九条龙环绕着的匾额上部正中处的黄绢御书,却神奇地安然无恙。

发现铜制圆筒时,没人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负责1998年天福宫大修工程的总建筑师王忠义,在1999年4月23日准备了电锯,要锯开圆筒,因为1994年灭白蚁专人来给天福宫下药时,曾经多次企图打开这个铜筒不成,结果只好放弃。

但王忠义当天却轻易地把这个铜锈滋生的近百年圆筒转开。他回忆说:“倘若我真用电锯来开的话,里面这幅光绪御书真迹,将会被摧残得怎样?你说,这不是妈祖显灵,要特意保护这个皇帝御赐的国宝吗?”当天也在场的中国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表示,筒口打开时,看见一道光环闪出……

写着光绪卅三年(1907年)“奉赠御书”的光绪皇帝御笔真迹,黄绢上还留下一些金箔,光绪的珠砂印相当清晰。在专家修补完成后,福建会馆把真迹送交给新加坡历史博物馆,收藏在博物馆的保险库里。会馆则另外制作光绪御笔真迹的复制品,放回原来的长形圆筒内。

一座古庙 一段姻缘

一直到七岁时父母申请到海山街组屋,拥有了自己的房子,陈慧珍(48岁)才搬离天福宫所在的直落亚逸街、由战前店屋隔间而成的租赁房。她因此就读于正对天福宫的福建会馆属下崇福学校,也同这座百年古庙结缘,在27岁的大喜之日,特地穿婚纱到天福宫拍照留念。

慧珍的丈夫郑志强是崇福校友,小时候就住在天福宫后面的厦门街。出嫁当天为他们在天福宫留影的摄影师蔡福明,同样是住在附近大门内的崇福校友,也是郑志强的大学同学,更是慧珍和志强的非正式媒人。

“福明原本是我妹妹的笔友。妹妹逝世后,我们继续保持联络。他在大学与志强是同学,我才因此认识了我的丈夫。我们三人都是在天福宫一带成长的。妹妹虽然离开了,却为我带来这段姻缘。”

1994年婚纱外景照拍摄当天恰好是农历二月十五,慧珍说他们一大早就到天福宫去。当时庙里香客不多,所以他们能尽情选角度拍照。1997年11月,慧珍怀着第二胎,带着两岁的大女儿到天福宫进香,也特地拍照留念。这些照片都是天福宫在1998年花两年多时间大修之前的样子,因此格外有历史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