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退而不休

街坊

“病人教我们的比书本多,我们一定要诚恳对待他们,耐心聆听,不要对他们的病情或反应太快下定论。”

杨漾 报道

yangyang@sph.com.sg

唐家鸿 摄影

虽然工作已近半个世纪,但精神科医生徐光志(78岁)至今仍坚守着工作岗位,不愿轻言退休。

他于1967年入行,1997年退休后决定继续工作,目前是心理卫生学院普通精神科的荣誉顾问。

这名快将踏入耄耋之年的长者,说话时中气十足,言谈中毫不掩饰对行医的热忱。

徐光志说:“我年轻时受到一些人生挫折,做了很多内在探讨,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慢慢对这个课题产生兴趣;可以说,是对人的心理和本性有了兴趣,后来自然而然就朝这方面发展。我算是相当幸运的,属于第一批有机会进入大学修读医科的华校生。”

从上世纪60年代工作至今,徐光志深切感受到了本地心理卫生行业和环境的转变。

“以前病人无论有什么精神问题我们都会看诊,所以打下了很坚固的医疗基础。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改变了,不但医疗范围变广,年轻一代医生也需要很早决定专科,但就少了较全面打下医疗根基的机会。不过,他们在学术方面的表现就比较强。”

心理卫生学院在1993年落成后,它的前身板桥医院也正式走入历史。

徐光志指出,以前的板桥医院算是本地心理疾病的中心,无论大小精神病症都往医院送。现在的医疗大环境不但变得更多元,人们对病症的认识也加深了很多。

他说:“以前精神病患需要出动警察或家人送来,现在很不同了,很多人会自己求医。我想可能是现代人对这方面的疾病看得比较开,也会自己去了解病情,他们的态度起了很大变化。”

他也说,现在每家医院都设有专科,社区中也有家庭医生提供精神病的看诊服务,人们寻求帮助的方式越来越多,也更便捷。

从医近半世纪,徐光志说,自己从病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我常跟同事们说,病人教我们的比书本多,我们一定要诚恳对待他们,耐心聆听。我们要用最能与他们沟通的语言,比如方言,才能让他们感到舒服,愿意交谈,同时确保他们明白我们在问什么,不要对他们的病情或反应太快下定论。”

小人物的心声你想知道吗?年长者的建国历程你想了解吗?年轻人怀抱的新加坡梦想是否也让你感同身受?

为配合新加坡今年欢庆独立50周年,本报连续50个星期一,刊登50期的SG50街坊,让公众对身边的你、我、他有更多了解,同时还能参加“我最喜欢的SG50街坊”投选活动。有关详情请留意本报报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