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南洋机工赴中国支持抗日,死难千余人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2015年,时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后的第76个年头。1939年,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滇缅公路成为运输抗战物资重要的补给线,也是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一条交通线。

那时的东南亚并未受战火波及,大批华人过着安居无忧的生活。抗战时期开始后,东南亚地区的一批青年,为了响应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号召,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通过滇缅公路,运送战争物资前往中国,在后方支援中国抗日运动。

640

“南侨机工纪念雕塑”,位于新加坡晚晴园内,立于2013年3月4日。雕塑家陈连山。

1939年初,中国沿海港口相继沦陷或被日军封锁,原有的香港至广州和香港经海防转越桂线入广西的两条国际通道也被切断,云南省动员10个民族的20万筑路民工,用8个月时间赶建滇缅公路。这条起于缅甸仰光,终点在云南昆明的临时公路抢修通车后,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当属司机与汽车机修人员的奇缺。

日本侵略中国的消息在新加坡传开后,华人同胞看到祖国被侵略,很愤怒。危难之际,在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感召下,3000名东南亚华侨组成运输部队,承担起了驾驶和维修汽车的重任。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沿路遍布高山深河急弯陡坡,极考验驾驶者的技术与胆量。

640(2)

当时南侨机工入滇的公路

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总部设在云南昆明,负责人宋子良通过该处驻新加坡分处主任陈质平致函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请求其在南洋华侨中代为招募各种熟练技术工人,尤其是后方运输线上急需的驾驶人员。

640(3)

抗战中中国军队的物资和装备几乎有一半是通过滇缅公路运进来的,而运输这些物资的汽车,正是由南侨机工们和其他司机一起驾驶、维护的。

南侨总会接获通知后,即于1939年2月7日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通告,强调“事关祖国复兴大业,望各地侨领侨胞,深切办理是要”。当时西南运输处欲征召500名司机,50名修理技工。招募工作获得南侨机工热烈响应,报名者达3200余人,他们有的放弃高薪,有的离别新娘,年纪小的就多报几岁,超龄的则设法减掉岁数。他们分批取道安南或缅甸进入云南。南侨机工是南侨总会除组织华侨捐款、捐物之外,以华侨人力支援中国抗战的重大贡献。

640(4)

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专程视察滇缅公路,看望南侨机工。

1946年11月4日,第一批机工在联合国救济总署的资助与安排下,乘船抵达新加坡。接着,在南侨总会及各地筹赈会的努力奔走之下,一些机工陆续回到新加坡。在新加坡有“酱油大王”之称的大华酱油创办人白清泉,也是怡和轩俱乐部的会员。他当年响应南侨总会陈嘉庚的号召,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西南大后方从事抗战运输工作,直到1946年回返新加坡。

640(5)

南侨机工返回新加坡

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共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而代价,是一千多个生命永远长眠祖国西南边陲的红土高原。3000多名南洋壮士,罹难1000多人,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活下来的1000多人,有的留在中国,有的回返新马,但他们的际遇有好有坏,各不相同。

令人唏嘘的是,在南侨机工当年最熟悉的城市昆明,一度少人知晓这个称号。即使在新加坡,南侨机工的事迹也被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直至1986年,陈嘉庚先生的侄子陈共存才率专家团重走滇缅公路。

640(6)

南侨机工后人忆先祖,望后辈铭记先人功勋

此外,留在中国的大多数机工的机遇并不顺利。战争结束后,中国国民党政府为机工办理登记复员时,不少机工因散居在各地,来不及办理手续,或在当地有了家眷,以至错过回返南洋的机会。

1986年11月,当时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共存和南洋学会的数名成员组织一个南侨机工考察团到云南考察,写成报告,希望中国方面重视这段史实,关心依然健在的机工。

“这一群曾经被遗忘的抗日英雄,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突然间得到海内外关心人士组团探访,其心情的冲击和感受、悲喜交集的表情,诚非笔墨所能形容。”陈共存认为,南侨机工这段历史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光荣史,应该载入史册,以教育后人。

1989年,在云南省昆明西山,用汉白玉建起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1992年,在中国的南侨机工获得平反,恢复了名誉,被重新评估为对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归侨,而且获分发生活津贴金。2005年12月,南洋华侨机工抗日事迹陈列室在昆明西山落成开幕。南侨机工可歌可泣的伟绩,终于为历史所铭记,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文章资料参考自怡和轩网站http://www.eehoehean.or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