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妈的新加坡小学择校,从baby开始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在北京的师弟下个月要当爸爸了,本该全心陪伴大肚婆的他,却在忙着购置学区房。我纳闷地说,不用那么急吧,他却满目愁容地说:北京的学区房要住满五年才能作为入学凭证,不早做准备不行啊。另外一位老友也是刚刚生了孩子,去拜访她时,抱着粉嫩的小宝宝还没聊几句,话题又转到了小学择校的艰辛上。

 

他们总是会在一段抱怨后感叹一句:你在新加坡一定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吧!我只有呵呵一笑:新加坡小学择校才叫真正的拼爹妈啊!

 

我儿子出生于2008年,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今年报名,明年年初上小学。早在2012年我就开始为孩子择校做准备,本以为如此未雨绸缪已是跑在了时间的前面,没想到以新加坡的kiasu精神来说,我实在是有点后知后觉、行动迟缓了。

 

kiasu是新加坡的本地俚语,来自闽南话,意思是“怕输”,即事事怕落人之后,事事怕吃亏。教育部宣称: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但kiasu的新加坡家长们可不吃这一套,在他们眼中,好学校也是有成色之分的:最好的、相当好的、比较好的、一般好的……哪怕教育部不停地实行新举措:不对外公布学校考试排名、定期轮换各校校长……kiasu家长们还是能整理出各种量化的学校排名榜单,把一小部分顶级学校列为家长们挤破头争抢的对象。

 

为了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教育部设计了一个复杂的报名系统。整个报名共分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限制给符合某几类资格的人来报名,前一个阶段剩下的学额就留给下一个阶段,越到后面好学校所剩的名额就越少。在某一个阶段内,优先录取家住学校周边一公里内的孩子,然后轮到一公里至两公里区间的,最后是两公里之外的。当同等条件下的报名人数多于所剩学额时,就用乐透摇奖机来抽签决定。

 

如此看来,要成功进入好的小学有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家住学校周边一公里之内,二是争取到早几个阶段的报名资格。我数着细则一条条地看,前三个阶段基本上是给有亲哥亲姐在本校读书的孩子、父母是校友会成员的孩子、校董或老师的孩子等等,任何一条我们都不够格。还有机会的最早阶段就是第四阶段即phase 2B了,这个阶段开放的对象是学校资助团体成员、社区基层领袖和学校义工。

 

是否能够争取到2B阶段的报名资格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接下来的第五个阶段,即phase 2C是开放给所有人的,这就意味着这个阶段的竞争相当激烈,哪怕住在一公里之内也要抽签。若是抽签不中,不幸落到了到了第六个阶段,那时候好学校已经完全没有学额了。

 

想当年金融大鳄罗杰斯为了让女儿上南洋小学,也是去学校做了义工,又搬家到学校一公里之内,才抢到了学额的。当然这个阶段也存在风险,著名演员郑惠玉做了义工进入了这一阶段,却惨遭抽签不中,当年还成了大新闻。

 

搞清楚规则之后,我开始逐条地研究2B阶段资格的获取途径。好学校的资助团体一般是教会或者福建会馆,对于不信教、祖上又不是福建人的我们来说,这是死路一条。至于成为社会基层领袖这条,要从社区义工做起,从报名一直做到获得基层领袖头衔,至少要两三年的时间,后知后觉的我们已经是来不及了。

 

剩下的只是学校义工这一条路了,这条路上同样也是障碍重重。学校义工由学校自己组织,各个学校的规则五花八门:有的学校是在网上填表;有的要去学校领取大堆表格回来填写;有的学校还要求写proposal(自我陈述)来描述你能为学校贡献什么;有的学校在通过初选之后还要进行面试……总的来说,所有的学校都认为孩子就是白纸一张,学校要考察的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赤裸裸地拼爹妈啊!至于每个学校评判的标准,那就是黑箱一只——不解释,不公布筛选过程,结果出来就盖棺定论了,不接受询问和投诉。

 

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了,在规规矩矩地投了几份简历而被拒之后,我发现不浮夸是不行了。我开始撰写极度自大的自我陈述,把过去的一切经验都吹做辉煌的功绩,恨不得把在小学里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都拿出来说事。终于,陆陆续续收到了几所学校的橄榄枝。我们最终相中的那所学校,义工的录取率低于10%,得知被录取那天,我恨不得把那份夸张的自我陈述装裱起来。

 

去领取义工任务的时候,有些战战兢兢,害怕自己的吹嘘被识破。后来才发现,学校根本不会把高端的活计留给家长义工,无论自我陈述写得如何天花乱坠,交到手里的活不过就是孩子们上学放学时的交通协管、图书馆乐器室的苦力搬运工、学校活动时的随行保姆之类的体力劳动。

 

今年七月至八月,报名开始。我们的择校还算顺利,相中的小学2B阶段报名人数不多,家住一公里内的顺利入学,总算是尘埃落定。

 

还有比我们更为坎坷的家长。对于我们这种只有一个选项的家长义工来说,报名的两天没有多大的压力,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那些是会馆成员、教友、基层领袖的家长就十分紧张,因为他们可以在相关的数所学校里选择一所。但有且只有一所。相关教育论坛里有高人指出,要在报名前提前排练如何从一所学校狂奔去另外一所,计算中间要通过的路程、障碍、时间,熟悉停车场位置等等。报名最后一天的下午,要对自己心仪的几所学校进行实时监控,爸爸在一所学校,妈妈在一所学校,随时打听最新的报名人数数据,在下午3:30的最后时间决定报哪一所,然后赶在4:30截止前报名。

 

果真,报名截止后论坛里有人上来哭,说自己在3:30时决定放弃一所,转投另外一所。结果被放弃的那所,因为他的放弃而不需要抽签,而另外他报的那一所却要抽签。我开始想像在小学校的门口,几个家长探听着里面已有的报名情况,用目光和身边的家长进行着最后的较量,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决斗的是家长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样,听朋友说过某年报名的情况,在一个名校的竞争当中,很多家长采取一人在现场盯梢报名情报,另一家长在停车场持所有报名原件等待的战略。里外的家长通报着信息,实时监控是否有人在压力下放弃。最后,真有家长扛不住开车走人的,剩下的名额刚够逃脱了抽签。想像那些停车场内的目光较量和心理战,我想起一个游戏场景:两辆迎面相对猛冲的汽车,谁心里退缩一下,转了一下方向盘,就成了输家。

 

文|杨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