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初来乍到的新加坡新晋博士生,怀念乡音期待乡情。因为偶然参加的一次聚会,终于感受到久违的依依桑梓情。雀跃网友发来的真情流露,新加坡眼来函照登,希望大家就算是过客,也能宾至如归。去年十月中旬,我刚来新加坡两个多月,有幸应热心的南海同乡会会长钟腾芳博士之邀,参加由其“领军”的南海(海外)留学生联盟举办的一次聚会,一种在异国他乡“终于找到组织”的喜悦油然而生。
来新加坡之前,我在北京待了六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修完了本科和硕士课程并取得学位。在大学里,同学大多来自北方,广东人或会讲广府粤语的同学仅占少数,我无疑也“沦“为稀缺资源”、“稀有物种”。但是,也许恰是因为那样一个环境,使得同乡会、粤语社等促进“乡亲们”交流的组织和平台十分活跃,也使得自己能时常通过与同乡好友们的聚会和交流(包括:饮茶、粤语KTV、定期聚餐、学术研讨、共度节庆等),感受到家乡广东的牵绊和温暖。
▲一盅两件,是最有代表性的粤式饮茶习俗
然而,来到狮城之后,我反而觉得,说粤语的机会竟比在北京还少。虽说广东人是新加坡华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感觉自己周围并没有说粤语的环境。
比如说,到餐厅点餐、到商场购物,明明听到服务员或工作人员私底下彼此用粤语交流,但转过头就很自然而然地对我说普通话或英文。
再比如说,这里侨民的祖籍大多在中国大陆的南方,以东南沿海的福建、海南、广东为主,语言多为福建话、潮汕话、客家话,至于广府粤语,他们即便不会说或说不溜,也能听懂不少,但这种情况下,我也不好跟他们讲粤语。如此一来,使得我的博导(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华人,祖籍海南)已经开始质疑我广东人的身份。
与此同时,我还知道这里有不少福建会馆、广东会馆等以地域划分的“同乡会”组织,有按宗族、姓氏聚集的公会、宗亲会等机构提供交流的平台,所以,我一直确信,狮城并不缺少广府文化的氛围和粤语交流的环境,只是自己暂未发现,如今终于“找到组织”,也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过去只知道澳门是地球村中社团最多之地,原来狮城在这方面也不亚于濠江。
乡情如醇酒,味浓而易醉:乡情如花香,芬芳而淡雅。在聚会期间,我终于听到久违的粤语“乡音”,感觉自己说起话来那份愉悦的心情简直要飞起来了。
我最喜欢的其实还是K歌环节,一首首粤语流行经典轮番上演,勾起了自己在人大粤语社举办、筹备粤语歌唱比赛的美好回忆。陈奕迅、杨千嬅,《单车》、《野孩子》……这些熟悉的名词早已成为我们这一代的北漂、留学生,对于广府文化认同、故乡情怀留恋的一种象征符号和表达默契。
只要聚在一起,有粤菜、广式茶点,有交谈自如的粤语环境,有粤语流行音乐或影视作品,参与本身就是对故乡情怀的最好表达,无需多言。
在联盟这次新加坡站的活动中,我发现,还有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年轻朋友们参与其中。据了解,他们是之前到南海参加夏令营活动,借此契机与大家结缘的。这让我们在老乡聚会的同时,还能增加对目前生活新环境的认识和了解,举办方确实考虑周到、贴心。身处这个森林中的港湾,这个共同的集体,用乡音乡情握手寒喧,相互关爱,忘却年龄、身份和地位,其情切切,其意融融……
除此之外,联盟的新加坡工作站还跟新加坡广东商会签署合作计划,旨在搭建留学生、企业及相关部门间的交流平台,为留学生未来实习、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管道,同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质、高效流动,能够造福国际社会,也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绵力。这可谓一举多得。
显然,这是一个运作成熟、运行顺畅、结构协调、层次分明的社团,井然有序的工作一步步进行,充分体现出组织者和干事们的用心经营、周到体贴,自己当然也很高兴能在活动中认识来自各界的新加坡朋友……游子千里梦,依依桑梓情!
在紧张的学习间隙,参与荡漾正能量的同乡“优”会,也不禁激发我深化了对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和感悟!我期待着接下来有更丰富、更精彩的活动,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一同体验、建构属于我们的集体回忆!
(文:严诗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