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意伤人或非礼罪都不用坐牢 网民:NUS学生就能免受刑?

有关注时事的蚁粉,应该有注意到日前有一则新闻让公众出现“非常强烈的情绪”。

这些强烈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大家认为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牙科生对前女友动粗并导致对方昏迷的案件的判刑太轻。

20200722-zi qin.jpg
国大牙科学院三年级牙科生殷子勤(23岁,译音)出庭。(海峡时报)

先回顾一下案件经过

2019年5月,国大牙科学院三年级牙科生殷子勤(23岁,译音)带着一束玫瑰花,和女友一起从隔壁单位通过窗口爬进女友房间后,恳求女友不要与他分手,但女友回拒了。他用头撞击墙壁后,转身用双手掐住女友的脖子,还用拇指紧压她的左眼,导致她左眼流血并昏迷。被告等到女友恢复意识后向她道歉,然后爬出窗口。原本想离开的他听到女友母亲的谈话声后,决定向女友的父母请罪。女友的继父迅速将他扣倒在地,她母亲则拨电报警。

罪名:蓄意伤人罪。被告今年2月21日认罪。

受害者伤势:受害者颈部擦伤、眼睛红肿流泪时会出血,医院给她开出三个星期病假。康复后除了颈部留下疤痕,没有其他永久伤势。不过受害者说,事发后她精神受影响,经常失眠发噩梦,梦到殷子勤闯入她家袭击她。

法庭判决:今年7月17日判处殷子勤12天短期拘留(不会留案底)。短期拘留结束后的五个月内,他必须佩戴电子追踪器、遵守日间报到指令,并在12个月内完成80小时社区服务。

校方处分:被令停学,不能踏入校园。校方强烈反对学生们任何形式的不当行为。

上述判决显然不是义愤填膺、打抱不平的民众想要看到的结果。社交媒体出现不少吐槽的迷因(meme)图。

20200722-study at NUS.jpg
有社交媒体制作迷因建议NUS招生时可以说:到NUS上学,坐牢远离你。(All Singapore Stuff)
20200722-NUS tom cruise.JPG
这个社交媒体制作的迷因则将NUS学生比喻为可以为所欲为,打不倒的对手。(SGAG)

人民行动党妇女团昨天(21日)也在面簿上发文告,表示对被告刑罚过轻感到沮丧(dismay)。

“和许多公众一样,我们对此案的判刑看似与罪行不成正比,感到沮丧。”

文告写道,行动党妇女团和行动党女性国会议员都强烈谴责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并已向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反映她们对判刑的担忧。尚穆根也答应进一步了解此事。

这则面簿贴文同样引起热议,不少网民在贴文下留言。最多人点赞的留言是下面这则:

“这不仅仅只关乎女性的权益。即使是一名女子进入一名男子的家袭击他,这样的判决还是太轻了。真正的问题是,下判时,大学生似乎总能享有轻判。将这个课题用‘女性权益’来包装,只会模糊视线,避重就轻。 ”

20200722-Nat Lopez.png

尚穆根昨天通过视讯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新加坡拥有独立的司法体系,法官是根据案情下判。“问题不在于法庭”。

如果公众对法庭的判决有不同看法,政府能做的是检讨法律政策框架,但他没有进一步指出检讨工作会耗时多长时间,只表示政府将咨询各相关方,检讨工作结束后会在国会发表声明。

“本地的法律保护弱势群体,对妇女的保护程度也很高。我们必须从刑罚框架和应用方面确保能继续提供这样的保护。”

网民日前也发起两个网上请愿书签署活动,一个用来要求加重殷子勤的刑罚。另一个则要求国大开除殷子勤。两份请愿书至今都有超过1万5000人签署。

“熟头熟脸”的轻判火上添油

这个事件也让许多国人联想到2019年10月的另一起国大学生犯罪事件。

当时,23岁国大学生萧凯元因为在地铁车厢和地铁站内非礼28岁女子,被法官判以缓刑监视21个月,以及履行150个小时社区服务。法官当时是考虑到他的学业成绩优异,有“出人头地的潜能”,而且属于轻微犯罪、已接受治疗等多项因素,作出上述判决。

判决在当时引起各界关注与热议,引发“精英犯罪为何需要轻判”的争议。就连尚穆根也感到惊讶,并在面簿上写道:受害者父亲致函表达看法,而他作为家长也感同身受,事后询问总检察署的意见,得知他们无法认同判决有意上诉,这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控方今年3月上诉高庭,指法官在考虑被告刑罚时判错起点,认为该名国大生萧凯元有必要接受更严厉的惩罚以起阻吓作用,求法官判他入狱至少3周。案件仍在上诉中。

尚穆根:新加坡的司法体制不能被大众情绪所取代

回到大家热议的问题重点:大学生一时行差踏错,应该网开一面给予改过机会,还是“与庶民同罪”接受更严厉的惩罚?

这个问题或许吵到面红耳赤也未必有答案,毕竟每个案子的内情都不同。我们身为看官,不可能获得案件各方的第一手资料,加上情绪左右,也不可能百分百冷静去分析案件。

尚穆根在萧凯元事件中曾指出,法官下判时不能依据大众的看法来决定,否则新加坡的司法体制就会被大众情绪(popular sentiment)所取代,这是行不通的。

20200722-shanmugam02.jpg
尚穆根。(海峡时报)

“大众未必看到所有的事实(facts),审讯有时需要数天,甚至几个星期,法官会听完所有的内容,但媒体报道可能篇幅不大,人们读了可能会生气或有误解,或者即使理解正确仍不认同判决。有时候人们是对的,因为一定程度上,刑罚也要反映人们觉得事件的严重性。我们制定法律时,会将人们的看法考虑在内,但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他当时也强调,法官是依据他们所能,对案件作出裁决,若有误就由高庭来推翻。因此人们不应该攻击法官,而是让他们好好完成份内的工作。

相信很多人与红蚂蚁一样,都有过类似体验: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让自己火冒三丈的人事物时,突然扫到某则新闻的标题,立即点燃怒火,忍不住破口大骂。

在上述事件中,红蚂蚁刚开始看到标题(闯入前女友家中企图掐死对方却只获轻判),也很生气。然而细读案件内容(犯罪后没有逃跑,有向当事人道歉,还向对方父母请罪),又觉得这名学生还存有一点良知。

我们对上述案件的情绪反射,是纯粹基于案件考量,还是掺杂了其他情绪在内,案件只不过是一个宣泄口,只有我们本身最清楚。

据《新报》报道,总检察署昨晚(21日)表示不会对这起案件的判决提出上诉。

红蚂蚁期待看到这类引起争议的课题日后在国会上进行公开且有意义的深度辩论,让新加坡变成一个胸襟宽广、大众情绪得到妥善处理的国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