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一套做一套 请别歧视前线人员的子女

马来西亚妇女与家庭事务部又闹新闻,最近在托儿所最新防疫指南中因追加一项新条文引发争议。这项新条文要求前线人员,最好把孩子留在家,否则若送到托儿所就必须跟其他孩童隔离。

根据《当今大马》浏览儿科医生阿玛星所提供的指南,其附件12的第2.1.2条文阐明:

“前线人员的孩子是高风险群,极有可能从其家长感染冠病。照顾这些孩子最安全的地方是居家照护。无论如何,若果前线人员的孩子送至托育中心,他们需要与其他孩子隔离开来。”

新指南出炉后,逾200名儿科医生联署抗议,马来西亚医药协会也要求妇女部尽速修改条文,勿差别对待前线人员的孩子。

医药协会主席戛纳巴斯卡兰发表文告形容,妇女部最新的指南“令人无法接受”。

“大马医药协会震惊,这种政策居然获得妇女与家庭事务部通过,并由福利局宣传。前线人员及他们的孩子不应遭受这类歧视政策和待遇。”

女部长跳出来喊冤

结果此前就已曾因“小叮当”事件成为国际笑话而被马国人唾弃的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长丽娜哈仑跳出来喊冤。

20200527-丽娜哈仑.jpg
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长丽娜哈仑。(光华日报)

她说前线人员孩子在托儿所须与其他孩童分开照顾是卫生部所建议的标准作业程序。

“我已联络卫生部,他们将解释,因为这是来自他们,他们也是前线人员。我获知卫生总监下午将在其新闻发布会上解释此事。若没有卫生部及国家安全理事会劝告,不会发布这标准作业程序,因为涉及安全问题。”

诺希山:指南无意歧视和排挤前线人员子女

卫生总监诺希山过后阐明,该指南无意歧视和排挤,实因前线人员乃2019冠病的高风险群。

20200522-noor hisham.jpg
卫生总监诺希山

诺希山称,或许有关指南使用了不当字眼,但此举并非刻意将前线人员的孩子与其他孩子隔开,而是给予染疫高风险群的孩子特别照顾。

“关于托儿所,那不是因为我们歧视。我们认为有两群人乃抗疫高风险群,一是确诊病患的家属,二是卫生部的前线人员。我们没有阻止(前线人员的)孩子去托儿所,但我们为他们准备一个特别空间。”

《当今大马》报道,诺希山解释,若前线人员的孩子到医院附设的托儿所,那么就没问题,他们可以和其他前线人员的孩子混在一起;但如果他们要和其他孩子一起,就必须划出特别空间。

“那不是隔离,而是一个特殊空间,让我们能特别照顾前线人员的孩子。”

20200527-malaysia childcare centre.jpg
马国托儿所。(当今大马)

诺希山也透露,该指南仍需修订,还没呈交到国家安全理事会。只有等到国家安全理事会通过之后,才能实行该份指南。

会否感觉丽娜哈仑很无辜?

明明就是卫生部给的SOP,却被大家指责,好像丽娜哈仑很冤枉?

非也,丽娜哈仑其实也并非毫无责任,她应该知道,也应该有能力判断这条文太敏感,肯定会引起瞩目,加上自己“素行不良”,必须要谨慎处理。

就算条文来自卫生部,可是指南是用妇女部的名义所发出,那丽娜哈仑是否应该用判断力去更好地处理,或者可以修饰文字,疑或直接言明是卫生部的要求,就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要强调的是掌管一个部门,部长丽娜哈仑是否不该盲目地按章办事,而忘了妇女部的宗旨,自己是需要去为这些前线子女争取权益,自己必须去考虑这样的条文是否伤害正为对抗疫情贡献的前线人员呢?

不过有“小叮当”事件的“珠玉在前”,这样的要求对丽娜哈仑有点过于苛刻。

嘴巴为前线人员打气,心里依然发毛

当然大家必须接受首相慕尤丁所说的,必须给予丽娜哈仑和妇女部时间去学习和适应。只是以“小叮当”部长的程度,时间可能要比一般人长一点,大家的耐心要多一点才行。这次可视为丽娜哈仑正在改善之中,起码条文不是来自她的“原创”。

回到这样的条文为何引起反感,很简单,大家嘴上说的,网上放的都是对前线人员的感激,甚至还来个大家一起鼓掌为前线人员打气,但还是有人只是嘴巴说说,实际上却担心这些高风险群的前线人员会传染病毒,实例还不少。

20200527-petaling medical workers in lockdown area.jpg
全副武装进入吉隆坡封锁区的马国前线医护人员。(路透社)

新加坡也有医护人员在公共场所被排挤

《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盛港综合医院的一名男护士,日前就在社交媒体上贴文,申诉隔壁邻居因为他是护理人员而歧视他全家,不只朝他们喷消毒液,还直呼他们是“冠病家庭”。

2020527-spray dettol.jpg
男护士指邻居喷消毒液溅到女儿脸上,夫妇决定报警。(取自Instagram)

盛港综合医院表示严正看待这起事件,已给予男护士支持与协助。院方提醒公众,应给予医护人员尊重和体谅,若有对医护人员动粗或恶言相向的行为,院方将报警处理。

男护士的邻居则辩称为了确保卫生,会定时为铁门消毒,男护士拍视频时,她刚好在为铁门消毒,她并不是针对男护士和他的家人。

也有医护人员在网上反映,在公共场所被公众排挤。

据报道,有医护人员搭地铁时,一些乘客看见他们上车转身就走。有护士在社交媒体控诉,在组屋搭电梯下楼时被邻居嫌弃,指她不该搭电梯而应该走楼梯。有的医护人员召德士或私召车时,司机发现其身份当场拒载。有救护车民防人员到小贩中心打包,小贩竟然拒卖。

这怎不让前线人员寒心吗?

谁不晓得医护人员是高风险,但如果他们也像这些人如此恐惧,恐怕医院没有医护人员救治病人了。表面上大家都对前线人员的奉献感激涕淋,但平日却在行为上以“有色眼光”,甚至诉之于行来避开被视为“病毒高风险群”的前线人员,岂不让人心寒。

要感谢前线人员,何不从日常言行做起?

马国卫生部的条文是要避免交叉感染,其实是基于安全考量,相信是非前线人员的家长都会无人欢迎。

那前线人员呢?

20200527-petaling medical workers.jpg
马国前线医护人员都了解自己属于高风险群。(路透社)

他们也了解自己属于高风险群,对分开照顾其实也能理解。但该指南先说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家里,再说要和其他孩童隔离,明白是为了安全是一回事,但被这样在字里行间“排挤”肯定会不舒服,怎么看都像在说前线人员为了其他人的安全,子女最好不要到托儿所。

或许有人说大家不要太敏感,重点就是为了安全起见,不要执着于文字呈现方式。只是前线人员每天直接接触冠病患者,就算照着SOP的安全措施,难免还是会忐忑,担心自己患病,更害怕累及家人,心理压力不少。

大家嘴巴说的感谢固然让前线人员振奋士气,但日常和他人的接触更是最直接的感触,是前线人员最实际的感受。

他们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已经处于提心吊胆的紧绷状态,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造成莫大影响,不自觉地就“敏感”起来了。若真要表达对前线人员的感激,何不想想日常言行是否在无意之间对他们造成“伤害”?

至于托儿所指南其实只是“误会”一场,希望指南会适度修改字句再呈交到国家安全理事会后才执行。

让人莞尔的是,诺希山的解释似乎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反弹声浪消逝,只能说有公信力的人就是不一样。

同样的话由不同的人说出来,接受度犹如天渊之别,“小叮当”部长应想想缘由,再继续努力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