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少不了大吃一顿山珍海味。但是在看过这篇文章之后,蚁粉可能会“虾”一跳,在吃团圆饭时,对着盘中虾又爱又下不了口。
(互联网)
马来西亚《星报》日前指出,美国联邦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在马国出口到美国的虾只样本中发现违禁抗生素残留物,把11家马国的虾出口商统统拉进了红名单(red list)。
违禁抗生素如硝基呋喃(nitrofurans)和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的残留物进入人体后,有致癌的作用。
氯霉素则会导致罕见和严重的骨髓衰竭副作用,也会发生骨髓无法产生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
不过蚁粉们不用担心,本地每年从马国进口的9100公吨鲜虾和冷冻虾,全都经过新加坡食品安全局的严格验证把关,不含硝基呋喃和氯霉素等成分,可安心食用。
渔业局先发制人撇清关系
对于马国虾有毒这件事,马国渔业局很快就发出回应,怀疑是虾是在运往美国的途中,出现转船运输(transshipment),与其他进口到美国的虾类一并转运时,才出现这样的局面。
说白了,就是强调这并非马国虾只本身出现“健康问题”,一切与马国渔业局无关。
养殖场的虾在马国并没有检测出异常。(示意图,互联网)
渔业局强调,当局对已注册的养殖业者展开实施符合标准作业程序的监管行动,只要有养殖业者使用违禁抗生素便会马上采取行动对付。(甩锅手法快而准)
渔业局也称,当局从去年开始就严格执行条例,所有出口商都必须登记于渔业局之下,并且一定会遭到一年至少两次的上门“家访”。
此外,他们也会为合格的养殖品和渔产颁发“出生证明”,避免转船运输时无法查明来源地。
马国农业与农基部:那都是过去的事!
渔业局极力撇清养殖场的虾被喂违禁抗生素之后,马国农业与农基部副部长沈志勤也不慌不忙的“辟谣”。
(互联网)
他坚信,马国出口的虾类身上是绝对没有违禁抗生素的残留物,这次美国当局“拉红”了马国的虾只是摆了个“乌龙”。相信是自家出口的虾类“被参与”了转船活动,船上多了他国的虾,运输时因为在马来西亚中转,被误认为是“马国虾”。
(你信吗?中转虾的“身份证”真有那么容易被混淆?)
反正无论是渔业局或是农业与农基部,都给出了非常一致的官方答复:我们的虾是绝对没问题的!有问题的话,就是别国的虾!
红蚂蚁觉得,现在最大的悬念就是:中转虾究竟是来自哪一国?马国当局至今并没有揭晓谜底。
沈志勤也补充道,渔业局的生物安全组定期会采集虾的样本,以检查虾内所含的抗生素成分、重金属、激素和染料成分等。一旦查出虾的品质不合格,样品中检测出违禁抗生素,业者将受到惩罚。那种虾也不能出口到任何国家。
自2019年初,渔业部在授予原产地证书(COO)时都会严格把关。渔业部若不签发有关证书,卫生部也不会通过所需的卫生证明。
不过,从2009年至2018年,美国当局在抽查来自马国的虾批运样品时,供检获56个批运样品含有硝基呋喃,28个虾出口商被“关进小红屋”,其中有19个来自槟城。
在2018年,当局也从11个虾出口商的18个批运样品中检测到氯霉素,其中8个出口商源自槟城。
但是2019年并未再出现虾只体内含有违禁抗生素残留物而被查禁的事件。
还是自然的最好
商家普遍都比较喜欢购买被放养的野生鲜虾,毕竟被养殖的虾有着含有抗生素残留物的风险。顾客一眼就能从外观上辨出野生与养殖虾的不同,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肉质鲜嫩的野生虾,野生虾也卖得更好。
野生虾与养殖虾的对比,你猜对了吗?(互联网)
《海峡时报》访问到的一名吃虾爱好者表示,野生虾一般上大小各异,颜色呈粉色或较淡,养殖虾则是体积相同,通常虾肉呈深灰色。
10年前就不用抗生素
虾养殖场的业者是在约10年前为虾注入抗硝基呋喃和氯霉素,那是因为当时的虾苗在短短30天内就会死亡,而一般的养殖虾要需要70至100天左右才会完全长成。
罕见的“早死症”让当时的虾养殖业者苦不堪言,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方式都无果,只好选择注射抗生素的下下之策。
(互联网)
如今,业者已不再使用抗生素疗法,而是转向使用益生菌和其他更好的疗法,不会为消费者的身体带来伤害。沈志勤也在参观虾养殖场时发现,其中一家的业者采用较为天然的酵素来处理池塘的水,让虾健康成长。
除了虾之外,其他海产养殖类的出口产品并没有被美国联邦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查禁。据了解,当时被检验出涉及拥有违禁抗生素的公司也已经停止停止运作了。
不过据《星报》和《海峡时报》报道,其实马国市面上售卖的两类虾(虎虾和太平洋白脚虾)很可能依然含有硝基呋喃和氯霉素。由于这些虾很容易在巴刹就能买到,马国民众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吃掉了许许多多含有违禁抗生素的虾。
兜兜转转一圈,还是弄不清楚来自马国的虾类在美国被查禁的事件中,究竟是虾除了问题还是人出了问题。幸好红蚂蚁对虾过敏,应该不会间接吃到“致癌物”。
不过接下来几周,相信喜欢吃虾的蚁粉估计在大快朵颐之前,都会在脑海里与自己的另一把“谨慎”的声音,进行一番较量与挣扎吧。吃,还是不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