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马打、红毛、巴仙、㗝呸店,这些算是新加坡华语吗?

配合“讲华语运动”40周年,推广华语理事会编纂一部电子版的“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最终目标是收录1000个反映我国的文化特色、政策与历史与情感意义的华语词汇。

词汇将以九个组别归类,包括文化、交通、社会、教育、社群和团体、植物和食物、法政、生活用语以及地理相关。

推广华语理事会是这样介绍的:

这些词汇都是新加坡人生活中常用的词汇,有的较常见于印刷媒体,有的较常在日常对话中使用。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本地丰富的语言资产,资料库里还介绍它的词义、历史背景、其他地区的同义词汇,配上图片、报章报道的例句、拼音以及播放读音的功能,并附上英文解说。

新加坡人终于拥有一个属于新加坡人又比较完整的官方词典了,算是可喜可贺的消息?

不过,这个“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推出不够一个月,才收录约120个词汇,就有人质疑里头一些词语不应被收录在内。

第一类:不是国人常用的

例如收录在内的“㗝呸店”(coffee shop)。

据“新加坡华语资料库”的介绍,这个词语源自于福建话(闽南话)的音译,“㗝呸”指的是咖啡。早期新加坡㗝呸店的经营者主要是海南人及福州人,也被称为“茶室”,店里售卖的主要是南洋风味的咖啡、茶和咖椰面包,也兼卖价廉物美的本地餐点,为普通市民提供三餐之需。现称“咖啡店”。

生于80年代末的红蚂蚁,因为大学时曾上过新马文学的课程,因而听过这个词语。

但红蚂蚁敢肯定,90%的新加坡年轻人都没有听过。

很多网民问,既然“新加坡华语资料库”要收录新加坡人生活中常用的词汇,那么为何不直接收录”咖啡店”?

但如果大家往好的方面想,其实年轻人又学到了一个新的词语。

另外一个词语,则是“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新加坡华语资料库”也介绍说,“熟食中心”也称小贩中心。

网民认为,“小贩中心”和“熟食中心”两者应该是通用的,为何只有“熟食中心”被选上具有本地特色的华语?

《联合早报》在介绍熟食中心和小贩中心时,曾说用熟食中心较为准确,因为这是售卖熟食的地方:

要认识新加坡吃的文化,就不能不知道坐落在新加坡市中心以及遍布全岛各组屋区的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顾名思义,小贩中心就是一个将小贩集中起来的场所。小贩中心也称为熟食中心(Food Centre),这或许更准确,因为小贩中心里售卖的正是各种各样价格便宜的熟食,外加设有一些饮料摊位。

不过,红蚂蚁在新闻档案里搜了一下,“小贩中心”一词出现在至少1万8395篇本地新闻稿件中;而“熟食中心”则出现在1万4413篇中。

论较常见于印刷媒体,“小贩中心”一词略胜一筹。

如果论哪个词语更准确、正统的话,像“财路”(Giro)、“三层肉”(Pork belly)、路税(Road tax)都不应出现在“新加坡华语资料库”了。

或者推广华语理事会可以在“新加坡华语资料库”里解释一下,为何会选择收录“熟食中心”,而不收录“小贩中心”?

第二类:方言、马来语和英语词语,不应出现在华语词典中

例如“马打”(警察)、“红毛”(洋人)、“巴仙”(百分比),有人认为这些是马来语、方言、和英语,虽然本地人常用,也颇有新加坡特色,但两者都不是华语,不应出现在华语词典中。

网民认为,像被收录在内的“乐龄”、“组屋”、“特选学校”、“娘惹”等才是本地的华语。

其实,语言是因时因地而发展,有其约定俗成的规律,新加坡的华语发展也不例外,受其他种族的语言以及方言的影响,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李显龙总理上月20日在“讲华语运动40周年”庆典的华文演讲稿上也这么说:

新加坡的华语受到其他语言和方言的影响,例如,“巴刹”和“甘榜”就来自马来语、“薄饼”和“拍拖”就来自方言。不仅如此,我们也按照新加坡独特的国情,创造出一些具有本地色彩的词汇,如“组屋”“牛车水”“建国一代”和“立国一代”等。这些词汇反映了我国多元种族的特色,以及新加坡华语丰富的生命力。

在我们的总理眼中,显然“马打”、“红毛”、“巴仙”都是新加坡华语。

那蚁粉觉得呢?

李总理也说,

新加坡华语资料库可让国人对新加坡华语更有认同感,在与其他人交流时,也更有自信。

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副主任陈志锐博士,也是推广华语理事会成员。他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曾说,

部分人或许会觉得新加坡华语比较不主流,“但语文是约定俗成的,而语文对国民的认同感,国家的形塑也非常重要”。

“我们决定开展这个项目,也是想将属于我们特色的词汇记录并保留下来,加以考证并推广。”

推出新加坡华语资料库原意是保留和维护“新加坡华语”的特色,让国人在运用华语时更有共鸣感,而不是在说不属于自己的陌生语言(普通话),让大家说起华语时更加自在且自信。

同时,也显示了新加坡华语具备包容性。

但有网民就读出了弦外之音。他说:

这难道是,既然我们学不来别人的普通话,那就应该骄傲地讲自己的华语?

红蚂蚁浏览新加坡华语资料库时边长知识,边担心着年轻的一代。因为资料库中还在更新中,一些词语还没有列出标准用语或者是其他地区的同义词汇。

如果年轻一代都还没有掌握好标准的华语,接触了资料库中的一些词语,如“马打”、“红毛”、“巴仙”、“怕输”、“鸡婆”(多事)、“㗝呸店”等,容易混淆,以为是标准用语,可以用在功课和考卷上,可能就被扣分了。

除非,教育部接下来也让这些词语“转正”。

此外,华语程度不高的本地学生,在国外把本地特色的语言当成标准用语时,就会使沟通增添不少障碍。

例如,红蚂蚁和北京朋友对话时就曾闹过笑话,当时红蚂蚁跟友人说:“我要去拿钱(提钱)。”对方喜出望外地说:“哇!哪里有这样的好处,可以拿钱?” 红蚂蚁恍然大悟,才发现自己忘了用标准用语“提钱”,赶紧解释一番。友人学习了一个新加坡独特词语,红蚂蚁从那以后也谨记着,跟非新马华人要用“提钱”。

如果本地年轻人不会分辨,误以为“新加坡华语资料库”一些词语就是标准用语,遇到和红蚂蚁同样情况时,除了出现沟通问题外,也面临无法解释的窘境。
  
除非,当局接下来也会积极在国际平台上推动新加坡特色华语,让它也成为国际认同的规范中文之一。

就像,中式英语“add oil!”(加油!)被列入了世界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或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Ang moh (红毛)、Blur (糊涂)、Shiok (爽)、Lepak(无所事事地闲逛)等也被列入《牛津英语词典》一样。

想了解什么词被收录在“新加坡华语资料库”,可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