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如果2018年的夏天你只懂俄罗斯举办世界杯,不懂这首歌就落伍了。 这首二战时期的苏联战争宣传歌被国际媒体誉为本届世界杯的非正式歌曲。不管是中美洲球迷如阿根廷和秘鲁、非洲球迷,连俄罗斯本国球迷欢庆时游街吟唱、豪唱的也是这首歌 。
歌曲创作于1938年,喀秋莎是俄语女孩名称“叶卡捷琳娜”(或Katherine)的昵称。歌词诉说女孩的爱人上前线打仗去,她保护着他们的爱情,希望爱人英勇保卫祖国。到了1939年,苏联大量生产和投入使用至今的火箭炮也叫“喀秋莎”,然而歌曲作为“共产党”红歌的前世今生并不阻碍世人对它的喜爱。
街头售卖的俄罗斯娃娃,或多或少都有“叶卡捷琳娜”的样子。(卢丽珊摄)
其实我大约十年前去俄罗斯读书多少是被这些歌曲迷惑,我当时很好奇这个前苏联大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今年夏天世界杯期间,我在人山人海,一片歌舞升平的莫斯科红场和俄罗斯人一起唱着“喀秋莎”,甚至很自然的对第一次从海外来俄罗斯的旅客说欢迎他们来到俄罗斯。
莫斯科红场上一片人山人海。(卢丽珊摄)
这微妙的内心呼唤其实反映对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大奸大恶”国际形象以及西方媒体眼中霸道和不理性的俄罗斯的自然反击。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因世界杯的举行,红场周边一片“红海”,到处都有拍照留恋的游客与球迷。(卢丽珊摄)
俄罗斯只是一个从共产国家过度到资本主义的一个大国而已,社会主义的“余孽”要被怀疑也似乎可以理解。解体后颠簸的经济重组道路,以及2014年“入侵”克里米亚之后的各种经济制裁带来的种种挑战,俄罗斯都沉着面对,世界杯的到来也是它走向世界,试图翻身一侧的步伐而已。
其实我不懂足球,也没有兴趣观赛,却凑巧6月14号开赛第一天回到我居住多年的城市——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它是俄罗斯11个举办世界杯球赛的城市之一,为了举办赛事还砸下重本建设七个现代化足球场(加里宁是其一),举办赛事预算耗资至少110亿美元, 是历来最昂贵的世界杯球赛,也是东欧国家第一次举办世界杯球赛。
作者身后就是为世界杯而新建的加里宁格勒足球场。(卢丽珊摄)
这11个城市,12个球场(莫斯科有两个)都是精心挑选,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加里宁格勒、下诺夫哥罗德、萨马拉、伏尔加格勒、萨兰斯克、索契、叶卡捷琳堡及顿河畔罗斯托夫。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每个都历史悠久各具特色。这些城市我只去过三个,因世界杯念着念着这些名字都觉得势必有一天都把它们游遍。
在加里宁格勒举行的世界杯球迷节。(卢丽珊摄)
这趟回到加里宁特地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球场附近看看,开赛当天即使没有球迷证件也成功混进官方球迷区观看全天的摇滚歌舞表演,还即兴帮新加坡958电台工作的朋友录制一小段现场报道。我一个人在人群里等候世界杯开幕典礼结束后,转播第一场俄罗斯对垒沙地阿拉伯的比赛在莫斯科举行,五比零的成绩连现场的我们都难以置信。
过两天我就飞到莫斯科,特地去红场感受世界杯的嘉年华氛围,果然一点也没有令人失望,那天我也是一个人,俄罗斯朋友牙痛爽约没来,我自己一个人也自得其乐,频频被外国人问路。
世界杯举行期间,街边食物摊竟然写上亲切的汉字。(卢丽珊摄)
当时红场本身是莫名其妙被关闭的,只能从栅栏中看到色彩斑斓的东正教“洋葱头”圣瓦西里教堂的影子,各国的人群就聚集在外跳舞唱歌,气氛一片欢腾。
在红肠上载歌载舞的人们。(卢丽珊摄)
站到这个曾经见证苏联改朝换代的历史圣地,看到那么多人再度因一个世界杯聚集在一起,我也很不想离开,即使有点疲累,我开始思考人的集体行动,以及人的依附心理对于个人的积极和消极意义,以及对这次赛事对俄罗斯的意义。我认为,世界杯让世界走进来,更让俄罗斯走出去。
莫斯科红场周边的餐馆将整个世界都装了进去。(新华社)
我的城市位于俄罗斯最西边的疆土,它还是个“飞地”,周边被北部的立陶宛、南部的波兰和西边的波罗的海包围,完全不和俄罗斯国土接壤。
由于这个地方介于国际化和俄罗斯化的独特氛围,多年来并未受到国际旅客的欢迎,尤其是苏联和波兰及立陶宛存在的历史包袱,更少见他们来到俄罗斯的国门,反而是加里宁格勒人周末喜欢驱车到波兰和立陶宛的边境城市旅游购物,我也丝毫不例外。这些新晋的欧盟国家压根儿不屑俄罗斯(苏联)过去对他们国家的作为,自然对这个前政治“老大哥”没有好感。
为了迎接自己的邻居来看世界杯,位于波兰首都华沙的俄罗斯科学与文化中心从今年2月初就预计至少两万名波兰球迷会越过边境去支持自己的球队,为此还特别开班教导俄语和专业的足球赛用语。
波兰队分别在莫斯科和喀山等城市登场,距离南辕北撤,俄罗斯官方做足准备让难得的访客宾至如归。然而今年初因俄罗斯籍父女在英国被毒害事件,俄罗斯再度被国际社会谴责而引起最邻近的波兰在今年5月对国民发出旅游警告:俄罗斯可能出现恐怖袭击,劝阻他们不要去参观世界杯,两国关系真是如履薄冰。
俄罗斯世界杯上波兰队的支持者。(法新社)
因此,长期以来我是很明显感受活在一个备受敌意的地缘政治氛围里,即使去到波兰朋友家,我也要稍微克制自己眉飞色舞的说关于俄罗斯的事,因为不管我说什么我的波兰朋友眉头也不会抬一下,但是有趣的是他们可是用俄语和我交谈!
世界杯的到来,看到世界各地的球迷不远千里来到加里宁格勒,尤其是数以千万计的波兰人在开赛前后就陆续开车进来加里宁格勒,甚至看到波兰的世界杯主题巴士特地开来莫斯科看足球赛,心里确实感到欣慰。
俄罗斯世界杯的纪念币。(卢丽珊摄)
写稿的凌晨,波兰队在球场不敌哥伦比亚,三比零惨败,准备打道回府,或许我今后又不容易看到波兰人再来俄罗斯了。
国际媒体对俄罗斯举办世界杯都各有评价,讨论球赛是否会振兴俄罗斯的经济,一般对于俄罗斯是否因投入大笔资金能够成功和盈利表示不置可否。我的波兰朋友看着我在加里宁格勒足球场前笑盈盈的照片,冷眼的说“我们波兰2012年办欧洲杯才建了一个足球场,俄罗斯建了那么多,到时候还不是人民埋单?”
有趣的是,俄罗斯一般跟上世界正轨倒也令人安慰,可是有时出其不意的地方还是让是西方媒体不思其解,例如举办城市地点就有些令人意外,他们乘机把俄罗斯“荒诞”的一面尽情挥洒一番!
一般上举办球赛至少要具备一定的硬体条件(一些大城市被排除名单外),但是人口30万的萨兰斯克(Saransk),连住宿的条件也不够,必须住到邻近城市,是某英国记者“出发前半小时才知道,连莫斯科人对我要去萨兰斯克都稍感同情”的小城市。
萨兰斯克城市面貌。(路透社)
他还形容在街上看到有个男人“溜猫”,还是一只超重的肥猫,笔锋一转又开始为这些庞大新建筑在世界杯感到悲观,好像经历这次世界杯的光环之后,这个小城市很快消失在世人的记忆中。
萨兰斯克为世界杯新建的足球场。(路透社)
期间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另一个西方媒体“意外”发现俄罗斯再也没有缺失粮食,而是一个个现代化的欧洲城市,果然大快人心。
不管如何,俄罗斯能否从中获利,重振经济,目前的现实是俄罗斯不计一切,不顾成本为全世界举办一次庞大的比赛,让大家快快乐乐的来到俄罗斯共度时光,或在家中观赏。凭这一点,俄罗斯已经对世界完美的履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