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是一片透明的空气,赚多点在这头,赚少点在那头。
这话当然不是大诗人余光中说的,不过一看就是偷诗人《乡愁》的句型。
近几年来,全世界社会底层都发出了怒吼,造成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欧洲左翼政党在选举中频传捷报,很多国家于是纷纷改革社会福利,提高工人待遇等等。新加坡在执政党2011年大选受挫后,几年之间也针对待遇长期偏低的清洁工、保安员、司机等服务行业,陆续推出新政策,提高他们的待遇,也吸引更多人加入。
中产“夹心层”承受最大压力
一时之间,社会关心的焦点仿佛都在社会底层。但与此同时,包括加税、物价上涨等等压力也在这几年间没有停歇过,而承受和感受压力最大的其实是一大块的中产阶级。
现代都市生活虽然说政治上是表面平等了,但其实很多方面还是需要个人去努力跨越。别的不说,累进制的所得税收,差一点钱就要进入下一个征税区块,要多交很多钱;政府的福利和津贴也根据收入和住房来计算,也是“差一些就会差很多”。个中滋味,身在夹心层的中产阶级最心有戚戚焉。
现在的教师仿佛必须身兼多职,包括担任学生的辅导员、代家长、保姆、朋友,甚至”全陪”等身份。(我报)
做教师肯定是中产,一个教师朋友劈头就说,最大烦恼是睡眠不够。但睡眠不够的行业很多呀,服务型的行业很多都需要随时伺候客户的询问。在过去,即使加班,下班就是下班。现在手机和通讯软件让人简直无所逃于天地,你有种就拖个24小时不回复客户的留言看看,客户或许不对你发飙,但直接就发送信息给你的上级。这是一些服务业人员的经验。
这些都是中产的压力啊。也许应该说,新加坡中产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待遇薪水比较好一些,公家部门当然更好,私人部门一般差点,压力却也不小。很多有家庭孩子的夫妻,如果图便利要养车,可能就要花光夫妻其中一人的薪水。如果只有一人赚钱,其辛苦可想而知。
48%美国中产每周最少为钱发愁一次
待遇相对好的新加坡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只会更糟。不久前美国一项调查指出,48%的美国中产阶级说自己每个星期最少为钱发愁一次。这些工作人口的家庭年收入介于3万5000到15万美元之间,这涵盖了低收入(39554美元以下)到高收入(118072美元以上),中间一大块是中产阶级。
三分之一感觉不到财务安全
这些受调查的人中,超过三分之一感觉不到财务的安全,也就是说手头很不宽裕,包括收入比较高那一头的人。他们的担心跟我们亚洲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像退休的准备、医疗、临时发生的大笔开支等等。然而亚洲人也许比较庆幸,就是亲戚关系比较密切,而且一般人都有些储蓄,而大部分美国人的银行户头竟然都只有少过1000美元,三分之一美国人至今还没有开始准备退休的财务计划,怪不得他们很难安心。
年收入4万新元可算中产
按照美国研究者的狭义定义,年收入在3万1000美元左右(约4万1000新元)的可以算中产阶级,依这标准,全世界人口大概只有12%可以归队。现在很多社会都采取类似的定义,这阶级的人口当然多数来自比较发达的国家。
病痛心痛失眠一起来
于是我们发现很多所谓文明人的烦恼也来自这些国家社会。
(互联网)
睡眠不够当然是主要的一种,还有职场压力、满足物质欲求的压力、男女关系(因为复杂了)、亲子关系(因为疏离了要求多了)、亲情关系(因为钱财等等利益);现在开始更糟糕,还要面对可能被机器人干掉工作的压力。然后因为很多“关系”不顺的关系,病痛来了,心痛来了,失眠来了。如果认真注意,很多很穷的人或者超级富有的人,倒是不会有这些平常的烦恼,他们有的是别种烦恼。穷的烦恼死了有没有人知道,富的烦恼几个房的老婆孩子会不会争产上法庭丢脸。
中产阶级往往是社会中坚,但交税多,消费多,贡献多,烦恼也多,他们其实很需要政策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可惜很多国家的政府因为资源有限,习惯性地把过得去的中产晾在一边,集中资源扶助低下层(这些弱势群体当然应该扶助),对中产则给予假仁假义的左手给出右手拿回,或者玩朝三暮四的把戏。
中产多烦恼,社会一定很快老
你不必是诗人就可以理解:中产不快乐,社会一定不快乐;中产多烦恼,社会一定很快老。
前面那句容易理解,后面这句就要稍稍解说,中产多烦恼,男女之间交往就不畅快,结婚就少,当然也更不敢生育,那就是今天的老龄化社会咯。中产笑口常开,社会一定更多爱,少悲哀。
不过呢,中产一般受教育不少不多,见识不窄不广,要求和挑剔却比较多,对政府来说,也最难讨好最难伺候。那么就再送上一句:中产骗得过,政治没假货。就是说啊,能拿出甜蜜可口的糖果骗得中产阶级开心,你就是政治达人了啦。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