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新加坡居住了一段时间的人都注意到,新加坡有“三多”:塑料袋多、纸质收据多、橡皮筋多。而且全都是免费的。
正因为塑料袋是免费的,给的人慷慨、收的人更觉得理所当然,给少了还觉得自己吃亏了。每次购物都堪比一场场塑料袋“免费大赠送”活动。
(职总平价超市NTUC就是经常给消费者免费塑料袋的“罪魁祸首”。我们只买了一瓶可乐,就收到两个塑料袋。收银员怕可乐瓶子太重,一个塑料袋承受不了重量,就给了俩。有很多消费者还会向NTUC要求多给几个塑料袋回家用作垃圾袋。难怪新加坡会有那么多垃圾。不过不要紧,新加坡需要更多垃圾来填土扩张土地。)
到职总超市购物的人都有共同的经验:收银员会将冷冻食品放进一个塑料袋再搁入另一个塑料袋中。干货必须放进个别塑料袋、蔬菜也必须有独立的塑料包装。就连能提着走的厕所纸,收银员也会将它们放进更大的塑料袋里。没买几样东西,塑料袋就给了三四个。
这种“袋袋相传”的做法估计到了明年中旬就传不下去了。
国家环境局最近宣布将与本地四大超市:职总平价合作社超市、牛奶公司(旗下超市包括冷藏公司Cold Storage、Market Place、Jasons、7-11便利商店和佳宁药房等)、百美超市以及昇菘超市洽谈推行塑料袋附加费的做法,来鼓励消费者少用塑料袋的环保做法。
如能达成共识,预计本地消费者将在明年中开始为每个塑料袋付费,价格相信介于每个五分至一角钱左右。
提议为塑料袋付费的做法并非新的讨论。非政府组织零废新加坡(Zero Waste Singapore)去年9月已不断督促本地政府实施这种收费。
最新官方数据显示,本地去年制造了超过82万公吨的塑料垃圾。该组织也估计,塑料垃圾中有30%至70%是即用即丢用品,如打包的塑料餐具、塑料袋和塑料瓶。在2003年到2016年这14年里,本地制造的塑料垃圾总量增加了42%,但再循环率只有7%至13%,情况并不乐观。
然而,一谈到塑胶袋需付费,简直就是掐中网民的痛点,有些甚至情绪高昂地破口大骂。都骂些什么呢?
一、商家凭什么叫消费者埋单?
网民认为,商家本来就已经把塑胶袋的价格算在货品价格里,现在几大家超市团结起来收费,不就明摆着要再捞一笔?凭什么要消费者埋单?制定政策的人有没有考虑到本地那些贫困老人日后该如何承担额外开支?
二、没有免费塑料袋,新加坡可能会从花园城市变成垃圾城市
最让网民发愁的是没有免费塑料袋的日子,该如何解决丢垃圾的问题?凭什么要公众掏钱购买标准垃圾袋?长久下去,很多人可能选择直接将垃圾丢进公共垃圾桶,把组屋区的环境弄得乌烟瘴气。
(这种做法实施后,很多人会直接将垃圾丢入垃圾槽,而不先用塑料袋将它们包好。这样做不但不卫生、清洁工人也更辛苦。难道那些环保人士想来帮清洁工人一起清理垃圾槽?)
(我们很多人都在用塑料袋来装家里的厨余。没有了塑料袋,就是在鼓励我们将这些厨余直接倒入垃圾槽。这将会造成很多卫生问题、促使苍蝇滋生。难道你们想要住在一个苍蝇到处飞的第三世界国家?)
三、别再开倒车,收费未必是最佳方案
网民们认为,与其为塑料袋收费,超市和商家们何不考虑加大奖励额度,鼓励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职总平价超市自2008年开始推行自带购物袋就能每购物满10元回扣1角钱的做法,但在网民看来,这种做法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形成正面推动力,让大家记得带上购物袋去超市。
网上有不少公众指出,知名家具品牌宜家(Ikea)在这方面就想得比较透彻,也落实得比较到位。宜家在2013年全面停止提供塑料袋,只售卖蓝色帆布环保袋。不想买袋子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利用绳子和胶带等包装材料来整理物品。由于宜家的蓝色帆布环保袋容量够大、辨识度高又防水耐用,公众去宜家购物时基本上都不会忘了带上环保袋。
既便忘了,公众也不介意多花9角钱购买一个环保袋。因为只要用一个袋子就可以将所有物品“一袋打尽”。而且袋子还有两种长度的提手,可以拿在手上或背在肩上,非常方便。
反观超市的塑料袋一般都比较小且材料薄,承受不了太重的物品、有时还会被一些食品包装袋的尖角轻易划破,因此能够带在身上重复使用的频率很低。再加上这些塑料袋的外观也没有宜家环保袋那么时尚,一手拎几个时看上去很“aunty”(大妈),重复使用时袋子又皱皱的,看起来像“拾荒老人”,因此用过一次后,这些塑料袋只剩下变成垃圾袋的命运。
这也许就是为何网民会为了必须付1角钱来买超市塑料袋而怨声载道,却不会为了付9角钱买宜家环保袋而有怨言,两者的性价比不一样。一种是“免费快消品”,一种则是“时尚环保袋”。当一个免费快消品突然变成需付费的商品,公众心里的落差是巨大的。
与其收取附加费,倒不如限定每人只给一个免费塑料袋,让消费者慢慢调整消费习惯以及对免费获得塑料袋的期望值。如果要购买较多东西,消费者就得做好购买塑料袋或者环保袋的心里准备。这是一种比较负责任的购物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促使我们去思考什么时候真的需要塑料袋,什么时候只是图个方便。
从数据上来看,职总平价超市2008年实施自带购物袋就给予1角钱回扣的做法后,在2015年就节省了1010万个塑料袋,比2014年多出10%。这个数量很可观,逐年增加也意味着消费者正在逐步调整消费习惯。
单在新加坡,消费者在2011年全年就使用了约30亿个塑料袋。虽然最新的数据还未公布,我们不难想象从2011年至今,新加坡人口从518万人增至560万人,多了42万人以后塑料袋使用量又会增加多少?
塑料袋并不是罪恶的根源
新加坡环境理事会最新的一项针对2500户公民及永久居民家庭进行的调查也发现,本地有超过70%的家庭每星期去购物,可获得多达10个塑料袋。有约4%的家庭甚至每星期可得到超过20个塑料袋。
我们从社交网络和电视上经常会看到塑料袋如何污染环境的新闻,甚至有些海洋生物和海鸟还因为误吞了塑料袋而活活饿死。在新加坡,也有摄影发烧友拍到本地著名的河獭们在水里将被丢弃的塑料袋当成玩具,甚至食物等。
(互联网)
看到这些画面,总不免觉得塑料袋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恶根源。其实塑料袋的用途很广,早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也比纸包装更轻盈、防水、耐用。
实施塑料袋附加费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如美国、欧洲、香港和中国大陆都取得了实质成效,也证明了这种做法是可行的。
附加费不应该全部进入商家口袋
但是,实施附加费所得到的收入,不应该进到四大超市的口袋。这样就不会出现网民所担忧的“超市用附加费来捞钱”的情况。
这个积少成多的1角钱应该在刨除了商家的塑料袋成本后,用来成立一个由国家管理的环保基金,减轻国人的垃圾收集与回收费,或者用来清理海洋的垃圾等等。
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新加坡有126万户家庭左右。如果70%的家庭每星期都拿到10个塑料袋,实施塑料袋附加费后即意味着88万户家庭每星期必须付出1元塑料袋的费用,一个月4元。
换句话说,政府能用作环保基金的费用每个月至少有352万元,一年就有至少4224万元。这并非小数目,好好利用可以改善新加坡的垃圾循环系统。
香港塑料工业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在2009年推行每个购物塑料袋需缴付5角港币附加费的措施后,到了2011年,港民的购物塑料袋使用量虽下降77%,但是包括购物袋在内的塑料袋总使用量却比实施附加费之前增加了27%。这个结果让人始料不及,也是我们有必要关注的。
过量包装更可恶
比超市的塑料袋更可恶的是“过量包装”。譬如一些饼干,一盒装了20片,不但每片独立包装、还密封进更大的塑料袋里,结果吃一片饼干就得丢掉两个塑料包装袋外加一个纸盒。许多面包店也经常采用几个塑料袋来包装面包的做法,造成无谓的浪费。
当年,本地小贩实施打包塑料盒需收取2角钱的做法,一开始也是怨声四起。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做法。它虽然没有改变人们打包的行为,但确实会让人在购买食物时下意识想想是否有必要打包。
没有人能马上从思想和行为上去改变自身消费习惯。与其将1角钱视为额外费用,或许更有效的做法是将它当成一种“环保提醒费”。等到有一天,我们都能自动自发带上环保购物袋去超市,那就没有必要再支付这项“提醒费”了。世上所有的自由都是相对的。越自由,责任自然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