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路:新加坡史

新加坡民族构成复杂,语言文化多元,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政局稳定,政府廉洁高效,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人均GDP、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均为全球前列。阅读本书,读者可追索新加坡政治、经济生态的历史源头,回望李显龙政府的执政根基,探寻这个小小岛国,是如何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崛起之路的。

1819年,史丹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在众人的一片反对声中,凭一己之力创建了近代新加坡。这是它的独特之处。虽然它是一个无人期盼的孩子,一个被硬塞给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孩子,新加坡却成功地存活下来,并走向了繁荣昌盛。不过,它的成长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挫折的。它的繁荣,有时甚至它的生存本身都多次受到威胁。

克里夫码头及新加坡港

1824年,东印度公司购买了整座岛屿,英国对新加坡的合法主权得到承认。两年后,它成为英属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的一部分,随后又成为这块殖民地的治所。海峡殖民地在1867年又转为英国王室直辖殖民地。在这些年里,新加坡的地位始终不太稳固,但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及英国的政治影响力在19世纪最后25年里扩展到富庶的马来腹地,新加坡作为世界上最富足也最繁忙的港口之一的地位就此彻底得到巩固。它在1946年时单独成为王室直辖殖民地,1955年首次获得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权,在1959年成立新加坡自治邦。1963年,它作为新生的马来西亚联邦的组成部分赢得独立,两年后,它被驱逐出联邦,由此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单独就新加坡历史展开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比较少见,直到相当晚的时候,它的历史还一般被纳入马来亚的历史一并研究。早期撰写新加坡史的种种尝试进展不明显。莱佛士本人曾经打算编纂一部著作,论述这个贸易中转站的起源和早期管理体制,但他的手稿和一些论文在1824年的一场海难中遗失。后来,新加坡的第一任总检察长托马斯·布拉德尔(Thomas Braddell)筹划撰写一本新加坡史,但最后却没能成书,他只于19世纪50年代在《印度群岛公报》(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上发表了一系列官方文件集锦。

英国从1874年开始对马来诸邦实行政治干预,而马来半岛的锡矿和橡胶产业日益发展,这些都吸引了官员、开发商和作家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忽视海峡殖民地。富有进取心的新一代殖民地官员开始专注于马来诸邦。1954年,在成为直辖殖民地八年后,新加坡终于有了自己的政府机构。即便如此,对大多数想要拼搏一番的官员们来说,在这块殖民地任职只是权宜之计,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离开这里,前往内陆地区接受更富有挑战性,也更能享受异国情调的职位。此外,精通华人事务是在新加坡任职最合适的背景条件,但这却会妨碍升迁至更高的职位。因此最有事业心的公务人员都选择学习马来语,有学术抱负的人则集中研究马来诸邦的历史、风俗和文学。

理察·温斯泰德(Richard Winstedt)是马来亚英国殖民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就曾将1941年以前的新加坡历史轻描淡写地称为“一派平和的商业发展景象,仅有几年受到阻碍了海上交通的海盗及华人帮会火并的影响”。这种看法实在过于简单化。新加坡的历史中有很多矛盾和变迁,有些若以可能性法则来衡量的话,甚至有些匪夷所思。

史丹福·莱佛士

(1781年7月6日-1826年7月5日)

近代新加坡的创立取决于莱佛士,这是个人力量取得的激动人心的胜利,而它在二战后的历史则色彩斑斓,充满各种逸闻和插曲、人格与意识形态的碰撞。在这之间漫长的成长期,则往往被人们轻视为乏味无趣得如同一潭死水。可是这潭水并非如此乏善可陈。新加坡国家生活在平静无波的表面下,却酝酿着融合与变迁的潮流。它们将塑造一个独特的社会,使得新加坡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如今能在全球发挥着远远大于其国土面积的商业和政治影响力。

报道新加坡独立的华文报纸

近年来,多种因素也抑制了撰写新加坡史的尝试。1965年,新加坡有些措手不及地独立成为一个国家,它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培养国民意识和确保未来的繁荣昌盛上。为了保证人们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新加坡人集中关注于当下和未来,而忽视了其历史。因为这段历史源自西方的殖民统治,以及多种同样外来的亚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但民族国家的建设,最终需要创建一种基于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的坚实认同,这种发展历程与单纯的个人旨趣大不相同。

新加坡国旗

本书以1819年为起点,追溯了新加坡的历史。那一年,这块近代殖民地正式创立。故事终于1975年,这一年,新加坡刚经历了独立后的第一个阶段。在大多数新独立的国家中,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与真正摆脱殖民时期经济和防卫上的诸种成规或摒弃殖民时期的行事方式之间,是有一个时间差的。一直到1973年,随着货币、证券交易所和橡胶市场分立,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最后的正式联系纽带才切断。同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英国马来西亚协会(British Malaysia Association)解散,英联邦安全防卫体系正式崩溃。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19731974年石油危机爆发,1973年《巴黎和平协约》签订,两年后共产主义在柬埔寨和南越获胜,美国一败涂地,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迫使新加坡在一个变幻的世界环境中寻求自己的新形象。它需要与邻国互通有无,学会与周围与之相异的意识形态共处,并学会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加坡一直致力于加入发达工业国家的行列,可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忽然之间,贸易环境却不再有利于这些国家。

现代新加坡

在短期内,任何一种“标准版”新加坡史问世都不太可能。因为这里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实在太多样,任何一个外国人或任何一个族裔的新加坡人都无法代表整个新加坡社会来记事叙史。作者作为一个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生活了将近20年的外国人,怀着对新加坡社会的个人感受,撰写了这本个人化的历史阐释著作。作者希望,本书的种种局限、疏漏与不足之处能够激发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人类学家等各领域的学者来填补空白,改正错误观点,从而使我们最终能更加了解这个年轻国家的历史背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