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新加坡,只吃过一次叻沙,然后就去打卡咖椰面包海南鸡饭,那你就只是完成了一个旅游打卡的任务。
在坡里吃叻沙,那是要拿出一个美食老饕的精气神儿来。
随便踱进一家叻沙摊位,如果你说来一碗叻沙,然后告诉老板不要太辣,那你就会遭遇到老板同情的眼神和邻桌女生生无可恋的表情。
虽然南洋叻沙的辣,没法儿跟四川重庆贵州湖南的辣一起站队,但这是一种香辣到胃里的服帖感觉。
这里的辣,通常辣得不那么单纯。
混了咖喱,辣椒酱和南洋指天椒做出了香辣,闻一下魂儿就被勾去了,通常在小贩中心是能寻着味儿找到那一带最火的叻沙摊子。
但也有另一种可能,你闻着味儿就走到了咖喱鸡面的摊位前。
毕竟作为一个叻沙小白,你可能还不具备一个能够灵敏区分出叻沙和咖喱的鼻子。
图片来自网络
摊位老板,通常来说毫无悬念的都是中年油腻的年龄以上,脸上挂着汗脖子搭著一条毛巾,站在一口你小时候在东北姥姥家才见得到的大锅面前挥动手臂挥汗如雨。
做叻沙,通常不是有了三五年功力就敢拿出来得瑟的手艺。
这是需要被生活多年按在地上来回摩擦才体会得到真谛的一种美食。
香辣不呛,喝第一口下去就觉得灵魂归位,口腔里觉得有一只舒服得手在里面缓缓的按摩了一圈。
如果一碗叻沙没给你带来这样的第一印象,那我劝你,这家叻沙你可以不用再吃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碗有想法的叻沙,豆卜、豆芽、虾仁,半个熟鸡蛋是不可少的,点睛之笔,就是上面一定一定一定要有那撮干咖喱叶,没有这一撮,味道可就差千里之外了。
叻沙这个东西,在新马虽然四处可见,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不过一桥之隔,但如果你敢在马来西亚说坡里的叻沙好吃,那基本上就别打算从新山长堤回得来了。
马来西亚的叻沙,分为吉隆坡和槟城两派。
这两派在汤底、椰奶、咖喱粉比例这几大硬数据上,谁也没在怕的。
槟城叻沙通常属于Asam Laksa, 用小鱼熬汤底,更倾向于酸辣口,槟城叻沙没有了这股子鱼味,就像喝可乐没了气那样,完全没了乐趣。
槟城叻沙通常会选用细米粉,汤里椰奶的比例相对较低,让你喝的到辣的清爽的感觉。
浓浓的红色咖喱汤里一定要看得见小鱼肉和鸡肉丝,要不他跟你急,觉得你骗了他的钱。
图片来自网络
吉隆坡叻沙更接近新加坡的口味,以咖喱味为主,但是椰奶的比例更高,煮出来的奶味更重,口感更浓稠,也更不容易为第一次吃叻沙的人所接受。
但是一旦你吃上了第一回,相信我,这辈子你和叻沙的命运就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图片来自网络
吉隆坡的叻沙,后劲十足,吃完了总觉得好像还没太吃够,还想再来一碗。
如果出现这个症状,别担心,不是你出现了妄想症,而是叻沙这个玩意儿的人设就是这样。
初见,你看它不起,觉得卖相不讨好,味道更是雷人,但二见三见,担保不出第四次,你就对它停不下来了。
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下雨天是它,艳阳天是它,连你在冰天雪地冻成狗时,都梦想着能来上一碗香辣的叻沙粗米粉。
图片来自网络
新加坡本土的叻沙,在多年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和马来西亚的叻沙形成完全不同的派系。
减少了椰奶的量,毕竟那东西喝多了对身体健康不那么友好,增加了咖喱的比例,让这里的一碗叻沙多了一份香辣。
在坡里居住十几年,每当在新航漫长的飞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碗叻沙上来,就觉得已经到家了。
Credit to “ the shuttle whale”
疫情宅家,虽然不能像一个经验老道的老饕那样轻车熟路的去习惯的叻沙摊前挑事儿,但一个真正的老饕,是不会被疫情耽误美食的。
你家里WMF的精钢小锅呢?煮上一碗叻沙吧。
至于叻沙酱料,以下几种选择可以一试。
Prime 百盛厨
这个牌子的叻沙方便面,作为新加坡美食之光,早已经伙同咸蛋鱼皮和咖椰酱在中国某宝刷流量了。
但是S$10.89一袋四包的价格挺伤人的,不过,这一盒酱料就比较友好。
S$7.38/225克一盒,可以全家甩开膀子吃一顿。
还有小袋装80克版,S$1.95可以吃个两人份,只要煮的时候记得放面条就好。
Hai’s 海士叻沙酱
S$3/230克,符合疫情居家的性价比要求,同样重量,一半以下的价钱,味道堪称香浓。
金厨师
S$4.5/220克,我个人比较倾向的一款。
典型的新加坡叻沙味道,家里有虾有豆卜的日子,我就会小心翼翼的开一袋。
记得加上一大勺辣椒酱,就是你在小贩中心吃的那个味道一样样的。
Dancing Chef 佳味
S$2.8/100克,主打不含防腐剂不含味精和人工色素,我之前试过他家全套酱料,海南鸡饭料和叻沙料是完全可以在家复制街边美食的,对了,这个牌子的冬阴功汤酱也可以一试。
NewMoon
本土酱料一大玩家,产品线从香肠到大米,基本上每家冰箱都会看到新月的影子。
S$3.45/120克,口味对我来说稍有些淡,但适合不喜欢太浓口味的你也说不定。
Deli Chef
S$5.77/200克,娘惹特色,非常传统的叻沙配方,就是那种需要三天配齐99样原料的梗。
如果对咖喱具有超自然的爱,就它了。
Traditional Laksa Paste
这个叻沙酱的存在,代表了新加坡贴牌OEM生态链的存在。
这个,没牌子,传统Traditional并不是一个牌子,它来自本地几个品牌的贴牌加工厂,厉害了。
S$3.85/230克,我有理由怀疑本地小贩中心的叻沙用的就是这个打底酱。
Happy Belly
近两年开始上架的品牌,叻沙口味强调香浓稠,同样不添加味精色素防腐剂,
S$2.5/80克,1-2人份,走非常正经的本地口味路线,建议同时用这个来炒壳类海鲜,另一番香辣滋味。
疫情期间,国内的伙伴们陆续解锁了炸油条烤冷面等多款B级美食,而在南洋的我们,完美了攻破了一个全职摊主十年以上经验才敢招惹的手艺。
要做美食达人,不但在正常时期知道如何踩馆子,更要在疫情时期知道如何熟练的使用各种酱料,才是正道啊。
但是,千万别怂勇我代购开店,网上都有,自己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