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打球攻略 偏爱200多元一桶的比赛用球

虽然国内疫情已经渐渐过去,但是国外仍旧处在“下半场”,疫情何时结束仍未可知。一直以来周末都是头疼时间不够,没办法调节好休息和打球之间的矛盾的我,史无前例地感到了周末带来的极大空虚和寂寞。

百无聊赖之中甚至都翻出来了珍藏许久的小黄书,做出努力学习的样子,经过一番努力理解和动手实操,最后还是成功的放弃掉了。不是说你看雅思托福什么词汇书,第一个词就告诉你这本书的使用方法,那就是abandon。

有这么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还是打球有意思。只能打开手机翻下照片,缅怀一下之前有球打的日子,这么一看过去,仿佛感到前尘旧事纷纷涌上心头。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个人来说呢,我每去一个新的地方,不管是出差也好,旅游也罢,总是要查一下当地的羽毛球俱乐部,搜索一下球局,以增添一下生活的丰富性,遇到打的好的,聊的来的球友们也总要合照留念。不过我旅游不是很在行,毕竟大家去玩的时间我都跑去打球了。在此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各地的打球吧。我在过去的几年中除了新加坡之外,还去了中国香港和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藉以此文来记录一下这三个地方的羽毛球生活。

一、新加坡打球记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一样,大多数球场都是由政府修建的综合体育馆,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基本上一个片区都有一个,场地来说六片到十二片不等。不过在这里面也有所不同,我们先从我的大本营——新加坡聊起。

新加坡场地预定是提前15天,在政府的网站或者app上面预定场地。当然,也有很多例外的,例如民众联络所(Community Centre)的场地, Singapore Badminton Hall(通过电话预定)和部分酒店(例如乌节路上的Grand Hyatt),大学体育馆公司或者公寓内部的场地。

鉴于大部分朋友去新加坡都不太可能自己去预定场地打球,所以我也只是大概介绍一下就好,也不用把具体规则一条条讲清楚。

不过有一点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的大部分中学和小学内部的体育馆,在周六下午和周日全天是对民众开放的,这个是新加坡政府鼓励民众锻炼的一个措施。

不过进入这些学校体育馆是不能通过学校正门进入的。这些体育馆的入口基本上都是一个校门,一般来说是在学校正门的后面,也有的在学校正门侧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小门上会写着(Dual Use Scheme,DUS)。看到这样的小门走进去,经过一条弯曲的小路,基本上都能走到学校体育馆了。

图:DUS scheme

图0:新加坡学校体育馆

剩下的政府修建的政府体育馆和Singapore Badminton Hall比较好找,Google Map就可以找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Singapore Badminton Hall现在有两个地址,一个在Geylang,(地铁绿线EW9 Aljunied附近),另一个则在新加坡西部EW29Joon Koon附近,(更多被叫做Singapore Badminton Hall Arena, 或者Arena Country Club)。

图1:Singapore Badminton Hall

图2:Singapore Badminton Hall 内部,不过最近翻修了,场地变成了红色

接下来就是聊聊新加坡这边打球场地的地板了。

大多数政府体育馆和中小学都是木地板,毕竟这些体育馆设计的目的都是多功能体育场。中国香港和日本其实也是这样。不过新加坡也有塑胶地的场馆,有些学校场馆也是塑胶的,不过不是那种专业比赛塑胶,只是在水泥地上涂上薄薄的一层。

专业羽毛球的塑胶地也是有的,比如像两个Singapore Badminton Hall就是塑胶地,OCBC Arena(就是新加坡公开赛旁边的体育馆,福岛小姐姐和康荣雅用勺子打球的地方)也是塑胶地。

不过不像国内场地,很多都是龙骨加塑胶,我没记错的话好像只有OCBC Arena和一部分Singapore Badminton Hall的场地是龙骨加塑胶。

图3:福岛和康荣雅用勺子打球

同时,新加坡球场还是有膝盖杀手瓷砖地的,这个常见于民众联络所(Community Centre)的场地。

之前爱羽客蔡师兄的文章里面用了一个新加坡前国青队的小伙Gerald的步法教学,其中一部分教你鱼跃的球场就是在这样的场地上面拍摄的。出现这样场地的原因我想是以为毕竟新加坡这边羽毛球运动发展的早,在之前客观环境条件跟不上的时候,其实瓷砖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无论怎么说它还是室内的场地。而我小时候能在平整的水泥地上画出的羽毛球场地打打球就很开心了。

图4:Community Centre的瓷砖地

然后就是聊聊这边的球局了,不像国内有爱羽客这样的APP,基本上可以按地点搜索球局来打。新加坡这边更多还是通过聊天软件例如微信,whasapp的群组和bbs来组织球局的。

均价来说,一场球两到三个小时,差不多是10块到12块新币(兑换人民币是50-60块),和深圳广州这边价格差不多。用球相对来说会比国内北方好一些,打的球用RSL Classics(绿球),Supreme(黑桶)和Ultimate(金桶,国内不太常见,差不多和A+600和Master ACE, AS50一个等级)居多,我也见过有的群打尤尼克斯 AS40/50,或者李宁A300的(这些球大概都要200元+一桶)。基本上都是打鹅毛全园的球,打鸭毛的比较少。

可能是因为这边人比较有钱,或者是因为气候潮湿,不容易断毛。其实我算过,如果场地上没有打毛党的话,并且气候不是很干燥不容易掉毛,其实用好球反而更加省钱一些。毕竟一个好球差不多能撑两局双打,而三四个亚5差不多才能撑下来一局激烈的球局。

图5:RSL Classics

图6:RSL Supreme

图7: RSL ultimate

这边球友的水平,按照我的体验来说,可能和广州或者深圳水平差不多。毕竟这边运动氛围还是可以,请教练的球友也有不少,也能看到很多教练教球。

高手群也是有,不过和各个地方一样,也是有门槛的,其实这个高手圈子到哪里都差不多,基本上得要圈子里的人带才能进去。不过总体来说,新加坡的业余水平还是可以的。里面业余比赛也经常能见到各路国家队,马来西亚退下来的前州队(等同于国内的省队)选手来与民同乐,教大家做人。

球场文化来说呢,业余场地里面,和国内一样,以双打为主,一般都是一场21分,有的群里面是输的人下,有的群里面是输赢都下(具体看安排)。一般来说群主会控制人数,差不多八个人一片场地,所以基本上是打一休一,强度如果上去了,这么打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场地旁边肯定会有饮水机,因为新加坡的水可以直接饮用,所以比较推荐带一个水壶去(当然,在新加坡买一个1L的无BPA饮水壶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和国内不太一样的是,一般来说场馆只提供冰水,没有热水提供。所以喜欢喝热水的球友们可能需要调整一下。运动饮料以100plus,宝矿力以及佳得乐为主,口味来说没有红色尖叫那种雷区。不过刚来新加坡建议尝试一下100plus,毕竟是新马两国标志性饮料,拿督比赛的时候喝的基本上就是这个。

图8:新加坡球场常见water cooler(饮水器)

图9:100 Plus,新马两地备受欢迎的运动饮料,中间的是原味,不过味道对于喝惯国内运动饮料的球友可能稍微有点怪,类似于宝矿力的味道。

来新加坡打球其实不用太担心语言问题,普通话,或者广义一点说华语,在新加坡还是非常行得通的。毕竟新加坡打球的以华族居多。

另外我想鉴于文化差异以及某些其他原因,可能大家也不太想去印度人堆里面混(不过认真的,我有好几个打球的朋友都是印度裔,我对他们没偏见,大家也在一起玩),只是对于国内来的朋友们,不太建议一个人和一堆印度朋友们一起打球,毕竟语言交流都是问题。

不要觉得你四六级过了英语就很厉害,带口音的英语真的需要一点能力才能听懂(其实对于新加坡人说的英语亦如此,不过我来了很久了,练就了一口纯正的新加坡腔,这个是后话)。

不过我想更多的说一下文化差异问题,在新加坡打球的华族球友,除了新加坡当地人,也有很多中国人以及大马华人。

其实大马华人和新加坡华人的差距,至少在我看起来,还是蛮大的。首先大马华人的华语水平会比较好,不过大家用词会不太一样,很多说法也不是太统一,不过相互听懂还是没问题,聊点技战术也不是事儿。

而很多新加坡人,尤其是90后年轻一代的,用华语点餐叫外卖可能还行,不过聊聊技战术,吹牛打屁还是有点吃力的。

另外就是蛮多大马华人球友其实性格比较内向,很容易给人有一种“不太欢迎你的”错觉,这个只是时间问题。一般来说,球友们性格都还是不错的,你多和他们聊聊天,基本上就没太多问题了。

另外就是聊天的时候可能会涉及一些奇怪的问题,大马华人经常把中国朋友分为“广东人”,“福建人”,“胶己人”(潮州人),“台湾人”和剩下的“中国人”,大家不要太过于敏感就好,很多人也没什么恶意,基本上都是一个习惯的称呼。

毕竟很多大马华人祖籍不是福建就是广东,划出这些地方也有利于他们用方言和你交流。(不得不说大马华人真是语言天才,基本上福建话广东话普通话马来语英语日常交流都没问题,这个也是挺厉害的。)

装备购买来说,这个里面水比较深,利益冲突也很多,我就不去碰了。建议如果大家来这边打球带上自己的习惯的球拍和装备来,不用带球。毕竟即使你在新加坡买到了便宜的球拍,也不一定能有时间拉线,而这边拉线水平普遍来说比起国内要差,并且手工费还贵,也不一定能及时拿到(为了找一个合适的拉线师傅我可是花了好多精力地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