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球经济:暂停,重启

2020全球经济:暂停,重启

图虫创意 图

2020全球经济:暂停,重启2020全球经济:暂停,重启

图虫创意图

2020年,世界经历了一场大考验。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不仅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也让全球经济按下了暂停键。严格的社交隔离措施影响贸易投资活动,制造业、服务业陷入停滞,金融市场遭遇重创……

面对这场自二战结束以来未曾有过的全球性系统危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重启经济、恢复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眼下,不确定性依旧存在,但得益于疫苗研发取得进展,以及各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及时“救治”,全球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在不断升温。

至暗后迎接曙光。年终岁尾之际,我们推出“复苏之路”系列专题,通过梳理全球经济状况,分析各国央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各国政府史无前例的财政政策,与读者共同回顾2020这一年跌宕起伏的经济复苏路。

宏观经济

2020全球经济:在至暗中寻找微光

◎记者袁源

2020年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西方的万圣节往往要渲染一些恐怖情绪。今年有一则热门评论这样说道:“今年万圣节,比女巫、吸血鬼、食人魔更可怕的,是2020年。”

金融危机过去十年后,全球经济依然低迷。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为10年来最慢,“如何控制下行风险”已然是一个紧迫问题。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世界被迫“大封锁”,按下“暂停键”。“黑天鹅”突降,打了全球各国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场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对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构成威胁,随之产生的经济影响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

多年来一直讨论的经济复苏问题,在2020年遇到了更大的逆风阻挠。全球经济从新冠危机的深渊中重启、复苏,困难重重,道阻且长。

但有效的政策对于防止糟糕的结果至关重要。各国为应对疫情迅速推出财政、货币和监管措施,已经避免了2008年那样的金融灾难。短期内,仍不可避免存在危机卷土重来的风险,不过遥望未来,仍可见一层乐观的底色。

负增长危机

世界在2020年初发生巨大变化。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感染病例呈指数级增长,各国从第一季度开始实施隔离、封锁和广泛的关闭,对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

各国内需和供应、贸易及金融都发生严重中断,经济活动的急剧下降对全球劳动力市场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政府财政压力骤升。依赖于全球贸易、旅游、大宗商品出口和外部融资的国家更是受到格外冲击。

多家机构都警示了今年艰难的复苏模式,并且预测了特殊时期的负增长可能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常每年在春季会议和秋季年会期间分别发布上下半年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并在年中和次年年初分别对两份报告作出更新。

这是一份指示全球主要经济体发展状态的主流重要指标,其在2020年前的经济政策讨论已经将流行病情景作为一种可能性,实际情况到来后,预测增长数据迅速由正调转为负,反映了全球经济跌入衰退深渊的程度和速度。

2020年年初,报告对于新一年的定调为“温和回升”。根据当时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从2019年估计的2.9%上升至2020年的3.3%和2021年的3.4%。在当时,疫情的因素并未考虑在内。

到4月,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进入“大封锁”阶段。更新后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提示,疫情将严重影响所有地区的经济增长,“全球增长预测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疫情因素下,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急剧收缩,出现-3%的增长状况,比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情况还要糟糕得多。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在上半年交出一份糟糕的“成绩单”。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受到负面影响。美国的数据也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萎缩5%。欧元区GDP环比下降3.8%,较上季度大幅回落3.9个百分点。

第二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滑31.4%,降幅较修正数据收窄0.3个百分点,仍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季度降幅。19个欧元区国家第二季度GPD下跌12.1%,创历史新低。

中国一枝独秀,在第二季度开启复苏。7月16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二季度GDP增长3.2%,然而,鉴于一季度6.8%的大幅萎缩,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负增长,同比下降1.6%。

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的二十年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持续增长,但新冠危机使这些进展受到威胁。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已经远远超过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影响。债务高企、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结构性问题,甚至让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疫情中面临比发达经济体更加严峻的挑战。

缓慢的恢复

基线情景假设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防控措施可以逐步取消,在这一情景中,政策支持措施帮助经济活动恢复正常。然而到下半年,全球范围内的疫情仍未有好转,许多国家放慢了经济重启进程,一些国家再度实施了部分封锁措施以保护易感人群。

IMF6月底再次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用“前所未有的危机,不确定的复苏”概括当前。和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相比,6月对2020年全球增长率的预测比之前低1.9%,为-4.9%。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对2020年上半年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比预期更为严重,预计复苏将比之前预测的更为缓慢。2021年全球增长率预计为5.4%,2021年GDP比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的预测低6.5%。

到10月,全球经济的复苏展现出相对乐观的态势。大型发达经济体今年二季度的GDP负增长程度不如预期严重,而疫苗和疗法上的进展,以及工作场所和消费者为防范疫情作出的调整,都可能在不引发疫情再度暴发的情况下,使经济活动复苏。

与6月预测相比,《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在10月认为衰退的程度有所缓和,收缩幅度减小,2020年全球增速预计从6月的-4.9%上调至-4.4%,在2020年收缩和2021年复苏之后,预计2021年全球GDP水平比2019年略高出0.6%,为5.2%。

数据显示,许多经济体在走出“大封锁”后,经济复苏的步伐快于预期。中国最早实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在这一期报告中,IMF强调,中国经济复苏快于预期,中国将是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联合国报告也显示,第三季度全球贸易仅中国实现正增长。

中国经济在二季度GDP增速跃升至3.2%,三季度GDP增速加快至4.9%,多个指标实现年度首次转正。

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相比西方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新加坡等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将更早摆脱疫情影响,在2021年步入“金发姑娘”阶段。“金发姑娘”这个名词,通常被经济界引申形容为一个经济体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刚刚好”状态。

乐观的分析人士将中国经济的稳定复苏,作为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将趋于增长的证据。同期,第三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增长33.1%。

但是,要保持发展势头并非易事。全球经济活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依然道阻且长。疫情对潜在产出造成的冲击严重,这使实现经济活动恢复程度有限,一些经济体存在结构性调整的需要,这是在疫情暴发之前多年积存已久的问题。各国为应对疫情迅速推出财政、货币和监管措施,但政策制定者还必须采取行动,在应对刺激措施支持近期增长的同时避免债务进一步积累等各项复杂的挑战。

财政政策

全球12万亿美元财政“急救包”如何对症下药?

◎记者周秭沫

2020年,全球经济因新冠疫情受到巨大冲击,陷入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深度衰退。各国为提振经济,陆续推出了非常规的货币宽松政策和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截至今年11月,全球主要国家通过的财政刺激政策已经达12万亿美元,约全球GDP的12%。上述财政举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支出或放弃收入(包括临时性减税),一类是流动性的支持,包括贷款、财政担保和向公共部门注资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使全球经济在三季度开始逐渐复苏。IMF在10月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萎缩4.4%,这一降幅略小于该机构在6月份预测的4.9%。

财政刺激规模空前

从各国的表现来看,今年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非常强势,而许多低收入经济体增加借贷的空间有限,处境极为艰难。从主题上来看,今年各国财政政策紧紧围绕促进就业、发放福利、企业救助(包括减税、信贷支持等一些列减负手段)、加大医疗开支等展开。

3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价值2.2万亿美元的新冠经济刺激法案,这是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项援助计划。其中包括:向公民直接发钱;发放失业救济金;超3000亿美元支持中小企业;5000亿美元救助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1500亿美元支持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至少1000亿美元支持医疗系统等。4月,参议院又通过一份价值4840亿美元的追加刺激法案。这些刺激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就在美国第二波疫情愈演愈烈之时,新一轮的刺激方案却受困于两党之争而迟迟无法出台,至今难产。有观点认为,经济刺激救不了美国,稳住疫情才是关键。

日本方面,该国今年前后推出了三次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第三轮于12月8日公布,计划总规模达73.6万亿日元,财政支出部分达40万亿日元。今年4月和5月,该国两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规模超过230万亿日元。

欧洲方面,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元区国家多次推出不同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欧盟陆续推出5400亿欧元的抗疫救助计划和7500亿欧元的欧盟复苏基金计划。12月1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欧盟27个成员国领导人已就2021年至2027年欧盟长期预算方案达成共识,总额1.8万亿欧元(含7500亿欧元复兴基金)的长期预算将用于打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加绿色和数字化的欧洲。

英国今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边是“硬脱欧”的风险,一边是愈演愈烈的疫情。BBC称,英国的经济表现比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都要差。根据英国财政部在11月25日发布的《2020年支出审查》,为了应对新冠疫情,英国政府今年已经花费了2800亿英镑。政府贷款预计在本财政年度达到394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远远超过本财政年度的水平。

疫情拉大了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的经济鸿沟。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印度的复苏步伐蹒跚。今年为重振经济,印度一共推出了三轮刺激计划,总额达到GDP的7.2%左右,但当局一直强调稳定的财政政策,规模十分有限。

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一方面应对了危机,给经济复苏带来希望,但另一方面也使全球财政赤字率问题突出。根据IMF近期的测算,2020年,全球财政赤字率要比2019年高出9%,达到12%。美国问题最突出,今年9月底财政赤字率达到15.2%。

各国应对症下药

目前,主流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都呼吁采取更多的财政刺激措施,在“全球同此凉热”的时代,各国政府应在政策方面继续加强合作与协调,从而支持富有韧性、可持续、具有包容性的经济增长。

此外,IMF财政事务部主任VitorGaspar表示,明年全球财政政策首先应重点支持公共医疗体系,这将有助于解决公众的健康问题,促进人们恢复信心,从而有利于经济活动和促进就业。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须继续将公共卫生作为第一要务,同时保持以灵活的方式实施支持性的财政政策,为可能会发生的经济转型做好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世界经济复苏来说,疫苗的广泛分发与应用非常关键,但希望疫苗能够拯救经济是不切实际的,政府、市场、投资者都要警惕“疫苗乐观主义”。在疫苗广泛使用后,各国才算能够真正地摆脱大封锁,所以有关于疫苗的财政支持也该继续,只有在国际范围团结一致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公民才能平等地享有疫苗和相关治疗。

IMF还指出,财政政策的制定者还应当着力解决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要想达到更强大、可持续的经济复苏,现在就需要坚定的政策行动,确保将钱提供给受到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群体。为此,政府可以继续保证弱势群体的收入,改善就业计划,促进社会就业,确保劳动力市场的稳健;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确保人们能普遍获得医疗和教育服务;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其进行融资以及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各国政府还应当积极主动支持气候友好型投资,促进更有利于环境、有助于创造就业、由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最后,IMF在10月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表示:各国在针对自己国家的问题时,也需对症下药,经济刺激措施的范围有多大、财政调整的适当节奏如何,这些问题都因国而异,尤其是取决于该国的经济衰退程度、失业的规模以及获取融资的难易程度。相对而言,拥有财政空间且受危机长期影响的国家应推出公共投资等临时性刺激措施。财政空间有限、融资渠道较少的国家应保障公共投资,同时提高税收的累进性,确保对高利润企业适当征税,以期实现有利增长、有益公平的调整。

货币政策

超宽松货币政策浪潮下的“危”与“机”

◎记者李曦子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各国陷入水深火热。全球经济活动被迫中断,恐慌情绪引发市场大规模抛售,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动。

为了稳定经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50家央行降息或多次降息,全球超60%的经济体利率不到1%,部分地区和国家进入负利率。超低利率环境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支撑,保证了金融市场相对稳定,但是大规模宽松政策带来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也不容小觑。

全球央行“放水”

今年3月,新冠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恐慌情绪引发市场抛售,美股十天“熔断”四次,原油价格出现负值,传统避险资产黄金等也大幅下跌。

为了稳定市场,全球主要央行多措并举,开启超宽松货币浪潮,其中既包括直接利率调控和前瞻性指引,还有创新发展的一系列针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政策工具,如资产购买、央行向银行提供紧急信贷、针对不同金融机构分门别类提供流动性支持方案等。

美联储率先在3月连续两次紧急降息,将利率降至0-0.25%的超低水平,降息速度和幅度均超过市场预期,也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水平。随后美联储开启了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同时重启次贷危机时的货币工具,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美联储还通过贴现窗口和定期贴现窗口等工具直接向银行提供短期信贷,以维持银行的流动性。8月,美联储宣布修改货币政策框架,将就业指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外,将通胀考核更改为“平均通胀目标2%”,允许“一段时间内”物价涨幅超过2%,更加关注经济恢复的持续性和全面性,小幅提升对通胀的容忍度。

欧元区由于已经处于负利率状态,三大利率下行空间有限,所以欧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主要应对方案是扩大量化宽松,开展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3月,欧央行推出了紧急抗疫购债计划(PEPP)。6月,扩大PEPP购买规模6000亿欧元至1.35万亿欧元,延长购债期限至2021年6月底。12月10日,将PEPP购买规模再增加5000亿欧元至1.85万亿欧元,并至少延长9个月至2022年3月底。第三轮TLTRO优惠利率将持续至2022年6月,此前为持续至2021年6月。

与欧央行类似,由于无法再度下调政策利率,日本央行也加大放宽货币政策力度,调整前瞻指引,允许无限量购债。日本央行不断扩大紧急抗疫注资计划,规模从75万亿日元增加到110万亿日元;上调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日本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购买目标,将其将年度购买目标分别提升至12万亿日元和1800亿日元;无上限地提供充足的日元、外汇资金。

据彭博经济研究的数据,美联储、日本央行、欧洲央行与英国央行光是今年在量化宽松政策上就投入了5.6万亿美元。

新兴市场方面,俄罗斯央行、巴西央行以及印度央行等多次降息,采取有限的量化宽松政策,来应对疫情冲击。

与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是那么扩张性的。中国监管层多次强调“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有限。

今年上半年,中国央行释放极度宽松的流动性支持,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1.75万亿元长期资金,两次下调MLF利率,1年期LPR随之在3个月内下调了30个基点,5年期LPR下调了15个基点。5月以来,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效果逐渐显现,经济恢复趋势逐渐明朗,总量宽松政策不再加码,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直达性政策工具开始得到重用。

维稳效果显著

超宽松货币政策给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为家庭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避免了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强烈波动进而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动荡甚至危机。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赵雪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面对疫情冲击,全球主要央行推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反应迅速、力度超强,取得了必要的政策效果。

“一方面,平抑流动性困局,避免滑入新一轮金融危机。以美联储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央行吸取上轮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流动性干预和灌注,避免流动性系统问题引爆新一轮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与其他政策形成组合拳,发挥托底救助效用。在应对疫情冲击、纾解实体经济困局方面,货币政策更多是发挥协同支持作用,与公共卫生政策、财政政策形成组合拳。”赵雪情说。

瑞银资产管理资产配置基金经理罗迪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短期来看,量化宽松政策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提供足够的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3月份,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崩盘体现的就是流动性不足,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央行为市场提供大量流动性,才能出现后续全球金融市场反弹。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不光是QE,整个全球央行流动性支持在短期来讲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进入三季度,全球经济有序复苏,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全球股市重拾上升动力,多国股市创下历史新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更是在日前突破30000点高位,国际黄金价格此前一度突破2000美元/盎司。

11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53.9%,虽较10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但连续5个月保持在50%以上,表明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没有改变,只是增速有所波动。

中国作为今年全球唯一增长的经济体,目前经济社会已全面恢复发展,消费、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全面向好。一、二、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8%、3.2%和4.9%,且仍在恢复中,预计四季度增速能回升到正常轨道的6%。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仍将深度衰退,但与6月预测相比衰退的程度有所缓和。

经合组织最新报告预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2%,这一预期好于今年6月份和9月份的两次预测。报告认为,未来新冠疫苗的投入使用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加快恢复,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副作用与局限

尽管,IMF对各国史无前例的货币政策给予肯定,称这些政策“减缓了对全球经济的打击”,但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同时表示,“更多货币宽松已不太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利率水平始终维持在低位状态,欧洲央行以及日本央行实行负利率政策已有多年。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货币和财政当局在利率下限和债务上限的长期约束下超常规宽松,为稳定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极度透支了本已受限的政策空间。

“我们的计算表明,自美联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首次加息(2015年12月)以来,G20新兴市场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加权政策利率最高分别仅上升0.73和0.92个百分点,但在2020年的全球降息潮后,截至10月底,其加权政策利率较之于五年前反而分别下降了0.14和1.87个百分点,且受到利率下限约束,发达经济体用非传统货币政策急剧扩张资产负债表,2020年前10个月,美、欧、日三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之和就从14.7万亿美元骤增至21.8万亿美元。”

赵雪情也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深度捆绑。部分发达经济体深陷财政赤字货币化困局,将扭曲市场价格与资源配置,带来长期负面影响。

此外,赵雪情表示,疫情始终是经济运行的最大挑战,本轮冲击更多源于经济层面,而非金融层面。超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对冲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但无法填补整个经济体系的损失,难以支撑经济金融从根本上走向复苏。长期无限量货币宽松还可能助推金融“通胀”。无限量流动性灌注,金融市场持续处于低利率乃至负利率环境,催生道德风险,鼓励冒险行为,助长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若有一天泡沫破灭,全球经济将由此遭受沉重的打击。

最后,程实表示,低利率、高赤字时代货币当局的“财政主导”倾向可能会助长通胀预期,但新冠疫情对供需的限制,对贫富差距和消费心理的改变也会负面冲击收入、偿债能力、边际消费倾向,叠加之下中长期的全球通胀前景将面临很大不确定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