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通往亚太地区的重要海上航线的关键节点,时至今日,港口和过境贸易收入依然占据新加坡国民收入的大部分。
但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英国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愿意占据它,直到1819年,英国才因为一些不可逆转的因素,极不情愿的将新加坡作为自己殖民地的一部分进行经营,那么英国在当时是没有注意到新加坡的战略地位,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不愿占据开发新加坡呢?
1819年的世界
1819年时,世界早已在大航海的浪潮中被清晰描述,在亚洲,印度,东南亚等地也相继被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老牌殖民国家所占据。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欧洲列强对于市场和原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这时候建立与东方大国清朝的贸易关系,并获得与其贸易的垄断权,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海上霸权的重要途径。
而与清朝建立贸易关系,最便捷的通道便是经由马六甲海峡,从南中国海到达当时清朝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广州港。
当时的英国与荷兰几乎共同控制着马六甲海峡这一重要通道,为争夺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两国在当时的关系已经极为紧张,然而就在此时,法国在大革命之后进入了具有雄心壮志的拿破仑时期,英国急需团结欧洲其他国家建立强有力的反法同盟。
于是为了团结荷兰,英国与荷兰达成了一系列合约,其中关于东南亚的条款规定,为消除双方在东方的长期以来的资源竞争,双方对东南亚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进行了重新确认,按照这一条款,新加坡及其对岸的岛屿均让与荷兰管辖。
1819年的新加坡
英国和荷兰相互达成了对东南亚的控制区域的谅解协议,这其中虽然包括了现在看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新加坡,但是从当时的谈判情况和合约内容来看,新加坡明显不是重要内容,关于它的条款一般都是在附属条款内。
那么当时的新加坡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区别于东南亚的其他岛屿,新加坡在当时既没有完整的城镇,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原材料供给基地,甚至其土壤都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一言蔽之,这是一个极其贫弱的小岛。
根据现存新加坡的历史资料显示,1810年时,新加坡共有居民仅1000余人,其中当地原住民约800多人,马来人将近百余人,华人则不足百人。这些人在岛上的生活基本依靠极为原始的采集野果、打渔和充当海盗为生,由此看出当时之新加坡不但贫困,而且基本处于混乱的自治状态。
1819年英国不情愿的占据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英国与荷兰两国共同对付法国的需要,加上新加坡本来就不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看来,新加坡的归属似乎并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小人物的动作,却打破了这种原本的归属,让英国极不情愿的占据了新加坡。
这个人叫做莱菔士,是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任命的爪哇殖民地的副总督,他虽然出生贫寒,且只有小学文凭,但是他却具有远大的抱负和独到的眼光,通过后期的努力和苦学,他一路从东印度公司的普通文员做到了副总督的职位。
再次期间,他曾多次向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和印度大总督上书新加坡作为英国垄断与中国贸易的重要地位,但都遭到了忽视,并拒绝了他的战略规划。
从1814年到1819年的五年时间里,莱菔士不断派遣探险家对新加坡附近海域和岛上情况进行探索,并最终在1819年1月与当地名义上的部落酋长达成了租借协议,协议规定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向当地酋长交纳3000元年贡,以换取东印度公司在当地设立办事处的权力。
之后莱菔士在当地修建了港口和军营,派驻了两艘军舰和30多名士兵,然而消息传到东印度公司却产生了恐惧,果然在当年的2月份,荷兰当局便对莱菔士的这一行动提出了异议,并大有武装干涉的可能。
英国国内对于莱菔士的冒险行为,极为不满,当即指令位于伦敦的印度管理委员会向加尔各答下达禁止莱菔士前往东方的命令,并向荷兰政府发出通告,称莱菔士只是东印度公司的商务代表,无权做出政治方面的决定。
然而在无线电发明以前,这样一连串的公文决定的传达效率并不高,位于加尔各答的印度总督府并没有及时收到来自伦敦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因为等待协调也错失了当即攻下新加坡的绝好时机。
而此时的英国印度大总督却向新加坡相继派遣了200名英国士兵和500名印度士兵,以及部分军费资源,莱菔士利用来自印度的资源,在新加坡修建了大量的防御设施,使英国在当地建立了极为坚固的堡垒。
而当英国熟知莱菔士在新加坡的这些作为时,除了极端的震惊,能够想到的便是如何处理与荷兰的关系。
英国为此采取了拖延战术,他们将新加坡问题纳入海牙正在讨论的一揽子事务当中,而这意味着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对于莱菔士而言,越是漫长的过程就越意味着英国对新加坡掌握的牢固程度。
而随着莱菔士对新加坡的开发,新加坡的航线优势逐渐被发掘,越来越多的商船开始停靠新加坡,英国在意识到其战略地位后,逐渐转为支持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