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邻隔心?从住房大数据解密新加坡族群关系

Image
新加坡之所以能长治久安,一大关键在于不同种族、社会和经济背景的族群能相互扶持,相处融洽。但有新研究发现,尽管政府长年借助各种政策工具如种族融合政策(Ethnic Integration Policy)维护社会和睦,本地部分组屋区的种族和阶级隔离现象,却在近年愈发明显,恐影响我国得来不易的族群和谐。
Image
领导这项研究的新跃社科大学应用研究中心副教授梁振雄,今天(6月1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的一场线上研讨会上,发表初步研究成果。长期追踪观察本地族群关系和身份认同的梁振雄,连同国大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陈素娟和淡马亚淑娟,结合公开资料、全国民调(包括2016年“新加坡生活质量调查”)和建屋发展局的组屋数据等现有信息,透过大数据分析,研究社区邻里组成对族群包容和信任的影响。
2016年新加坡生活质量调查是由陈素娟和淡马亚淑娟负责,两人所收集到的资料都结集在2018年出版的《狮城幸福生活面面观》(Happiness, Wellbeing and Society: What Matters for Singaporeans)一书中。共有1188名随机分布在全岛各地的组屋居民参与调查,调查样本具全国代表性。
由梁振雄领导的研究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发现?zaobao.sg为你整理出三大重点趋势。
外籍人士社区包容小 少数种族邻里互信低
在讲解第一个趋势之前,有些政策背景得先掌握。
为确保组屋区有不同族群共住,落实国民融合的目标,政府多年来在每座组屋和每个组屋区内,实行种族融合政策,以及新加坡永久居民比例顶限政策。前者规范每座组屋和每个组屋区的种族比例,后者则是针对非马来西亚籍的永久居民比例设限,用意在于协助他们融入本地社群,并鼓励他们入籍为公民。
根据梁振雄截至2018年的统计,全国8700座组屋中,已有三成达到任何一个种族比例的顶限。我国最新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居住本地的永久居民人数达52万1000人。
ImageImageImageImage
在结合及比对2016年的生活质量调查,与2018年族群比例顶限的住房数据后,梁振雄发现,比起其他新加坡公民住户密度较高的社区,本地永久居民住户较集中的组屋区互信较高,但对多元文化的包容较小。
在2016年的生活质量调查中,受访者必须对“政府应限制外籍人士流入,以保护本国人利益”(The government should restrict the inflow of foreigner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locals)这一陈述,从“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这五种回答中,择一作答。研究再以此衡量受访者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multicultural rejection)。
至于互信程度,研究则是根据受访者对下列三题的回答来计算:“你认为人们可以信任吗?或者你认为在与人打交道时不可不慎?”“你认为大多数人如果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占你的便宜,还是他们会努力做到公平?”“你认为人们一般都会努力帮助别人,还是认为他们大多为自己着想?”
根据研究,永久居民住户密度较高的组屋区,平均互信指数是1.63,永久居民住户密度较低的组屋区则是1.37。指数越高,互信越高。
梁振雄日前受访解释研究结果时说,永久居民较集中的社区互信较高,是因为这类社群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身为外来的少数群体,他们在心态上更开放,更愿意与其他不同族群的人士交往。梁振雄也指出,与本地出生的人相比,永久居民社群整体上更乐观,对生活也更满意。
但与此同时,永久居民社群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却较低。梁振雄指出,永久居民社群对移民相关课题的讨论相对较敏感,因为他们是当事者,他们更在意政府如何调节移民政策,担心相关讨论若往负面方向发展,恐影响他们在本地居留。也因此,永久居民住户较集中的组屋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也就比较小。
另外,研究也发现,在少数种族居民人口较多的社区内,人们的互信较低。少数种族住户密度较高的组屋区,平均互信指数1.07,少数种族密度较低的组屋区则是1.64。
梁振雄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少数种族社群得面对其他社会经济压力,使得他们与其他族群互动的机会受限,进而影响他们与广大社区的理解和交流。但梁振雄坦言,这方面仍需进行更多研究。
暗藏隐忧?永久居民与少数种族“不相投”
虽然永久居民社群对与其他族群交往保持开放,但当梁振雄交叉比对永久居民和少数种族两大族群的信任度数据时,他发现永久居民较集中,且少数种族人口较多的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信相对较低。换句话说,一个组屋区的永久居民和少数种族居民越多,区内互信就越低。
梁振雄说,这意味着永久居民家庭和少数种族家庭比较集中的社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略高”。
Image
他受访时解释,不论是少数种族或永久居民,这两个少数群体与社区或主流社会其他成员往来时,对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身份会更有意识。这两个群体也可能认为对方的存在,增加了社会复杂性(social complexity),因此交往时会更戒慎小心。他说:“这说明少数种族和永久居民的关系尚有改进空间,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社会结构濒临瓦解。”
增理解促交流 公园、联络所是团结“利器”?
邻里间如果互信不足,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情况?答案:公园和民众联络所。
ImageImage
经过不同数据的交叉比对后,梁振雄发现,在永久居民密度较高的社区中,只要距离越靠近人民协会属下的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区内对多元文化的排斥情绪就越弱。
Image
梁振雄解释,共享空间如联络所和公园有助于增进族群交流,他因此建议有关当局与其按人口规模来决定在哪个地点增建联络所,不如更有针对性地在永久居民和少数种族居民较集中的地区添设这类设施。
“(这两个群体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可以通过这类促进社会融合的社区设施来缓解……合适的城市设计和规划,可以帮助邻里之间建立更多互信。”

记者:黄顺杰制图:卢芳楷 白羽翔
Image
如何优先看到“新加坡鱼尾文”内容?从“订阅号消息”点击“新加坡鱼尾文”进入我们的公众号点击右上方按钮将“新加坡鱼尾文”设为星标ImageImage 新加坡鱼尾文已开通视频号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ImageImage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ImageImageImage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