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加坡眼”,输入“物流”“雅思”获得更多信息|
本文乃《郁达夫新加坡遗踪新探》系列之一。郁达夫在当时新马社会中的地位不是一般南下文人所可媲美的。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的杰出的文学家,是鲁迅的亲密朋友。
鉴于白发宫女已不在,笔者不惮重炒隔夜冷饭,从过去文献中搜罗出达夫先生在新加坡的若干遗踪,结合其诗文,略作讨论辩驳,兼以实地探访,冀或一窥乡贤风采,而飨富春江、钱塘江乡亲,后来者或可按图索骥,故作此文。
醉花林
郁达夫好酒,自然有人请他赴席 。1940年12月初,潮籍富商、醉花林 (Chui Huay Lim Club)的领袖陈振贤和李伟南邀请郁达夫和《星洲日报》总编俞颂华品尝醉花林著名的潮州菜。
▲(早期的醉花林)
饮宴过后,大家坐下品潮州功夫茶。这时,陈振贤献上七律一首,请教于郁达夫。 诗云:
中年时有采薪忧,入洛机云未与游。
执笔虽然两月旦,论文同事一春秋。
诗传杜甫吟方好,檄诵陈琳疾自瘳。
思欲双沾时雨化,春风许坐庭阶否?46
郁达夫答曰: “李伟南、陈振贤先生招饮醉花林, 叨陪末座, 感惭交并, 陈先生并赐以佳章, 依韵奉答。流窜经年, 不自知辞之凄恻也,”和诗如下:
百岁常怀千载忧,干戈扰攘我西游。
叨陪宾主东南美,却爱园林草木秋。
去国羁臣伤独乐,梳瓴病鹤望全瘳。
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47
陈振贤又请郁达夫为醉花林题写对联,郁达夫一挥而就:醉后题诗书带草,花香鸟语似上林。”48 上联写此时此景此情,下联将醉花林比作上林苑,上下联还巧夺天工,将醉花林一名嵌入,显示了郁达夫深厚的文史功底和超凡的捷才。可惜,此幅墨宝已经无存。
醉花林是潮汕商人的俱乐部,成立于1845年,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华人俱乐部,至今依然活动频繁,影响深远。
▲图9 醉花林
醉花林倡办人为陈成宝 (Tan Seng Poh),1845年他腾出其家族在庆利路(Keng Lee Road)190号的房子作为会址。49 1879年,十位先贤各捐资四百元买下该地作为永久会址。前几年原地翻新,如图9。陈振贤 和李伟南都是新加坡商界、侨界的英杰,对于抗战和本地教育事业贡献良多。50
白燕社
当时《星洲日报》位于罗敏申路(Robinson Road)80号,位于新加坡繁华地段丹戎巴葛区,离牛车水也是步行距离。图10为目前罗敏申路80号,应该是在当年的《星洲日报》旧址附近。
▲图10 罗敏申路80号(星洲日报旧址)
斜对面便是著名的老巴刹(图11),也是当年郁达夫经常吃饭的地方。
▲图11 老巴刹
离报馆不远便有黄葆芳回忆中提到他和郁达夫作方城戏的白燕社。白燕社是当时《星洲日报》管理层的俱乐部,位于俊源街 (Choon Guan Street)(图12),和罗敏申路80号至多不过三五百米, 是郁达夫常去之地,很多人也是在那里认识了郁达夫。
▲图12 俊源街
当年《星洲日报》的同事实吴继岳回忆说:1939年8月27日下午七点,“我从曼谷乘国际快车抵达新加坡,在离《星洲日报》约百步脚的‘白燕社’楼下,由社长胡昌耀介绍我第一次会见郁达夫先生。当时郁先生正与胡社长及另外两位同事打牌”,“他的夫人王映霞女士坐在身边看他打牌”。51
“‘白燕社’是星洲日报社高级职员的俱乐部,路上是宿舍,楼下经常是同事工余消遣的场所, 或下棋,或玩音乐,或打小麻将。郁先生经常于晚饭后到这里玩八圈麻将,才去报社上班。”52
徐君濂回忆:“达夫先生偶有余闲,也到报社同人组织的小俱乐部‘白燕社’聊天、喝咖啡、打小牌”;“三四十年代在比较保守的南洋社会,俱乐部如过江之鲫,商界中任组织的占绝大多数,大者百余人,小者十数人,实际上是男子专到的消闲场所。喝酒、打牌、叫条子,三位一体,也有人借俱乐部谈生意经的。”53
虽然一般俱乐部不允许家庭妇女跨入,但白燕社对王映霞网开一面。郁达夫每次去,王映霞必然陪同, 直到1939年春天香港《大风》杂志发表郁达夫的《毁家诗纪》为止。54
1944年,郁达夫收到胡迈来诗, 有所感而和诗,其中有一句云:“欢联白社居千日,泪洒新亭酒一杯。”诗中的白社即指白燕社。
由于当时郁达夫在白燕社和一般侨领附上吃喝玩乐,许多左翼人物相当不满,当时在《星洲日报》作外勤记者的石蕴真说,“过了不久,我对他的行为却有些迷糊不解,我发现他经常去赴一些附庸风雅的资本家的宴会。饮酒赋诗,但是我认为是有些肉麻的。后来我又知道他经常去‘白燕社’玩。这白燕社,是报馆经理等上层人物去打牌玩乐的地方,自然也有些帮闲的人去凑热闹,在我的眼里,它是个荒唐的地方,”“他的思想大概有时有些糊里糊涂”;55 后来,“事实使我逐渐了解,郁先生和一些人到‘白燕社’去是迫于环境是去应付的”。56
郁飞也颇为不解,回忆说:“父亲在新加坡的交游也同过去一样广阔。他周旋在华侨资产阶级头面人物(也称侨领)之间。我常想,他们除了慕名,还能了解他什么呢。”57
江夏堂和敬庐学塾
芽笼35巷16号的江夏堂是黄琮(Huang Mun Se,字曼士,1890-1963)的居所。徐悲鸿当年在法国留学穷困潦倒之际, 碰到了黄曼士的哥哥黄琬(字孟圭),黄孟圭爱惜徐悲鸿的才华, 就介绍徐去新加坡找他的弟弟、时任南洋烟草公司新加坡分行经理的黄曼士帮忙。
徐悲鸿于是到了新加坡, 经黄曼士介绍,给当地侨领陈嘉庚、陈延谦、李俊承等作画, 声誉鹊起,收入颇丰,结下了和黄氏兄弟以及新加坡的不解之缘。黄曼士与哥哥黄孟圭待徐悲鸿如自己的兄弟,年纪都略大于徐悲鸿,所以徐悲鸿称他们为“大哥”“二哥”。
▲图13 江夏堂外景
徐悲鸿在新加坡长期下榻于江夏堂,郁达夫也多次前去江夏堂拜访黄曼士以及徐悲鸿。图13和14 为江夏堂,目前是新加坡黄氏总会所在地。2017年5月9日笔者探访时,看守的老太太告知,江夏堂即将拆毁重建为八层楼的现代化建筑。如此,则郁达夫、徐悲鸿的南洋遗址又被毁掉一处。
黄孟圭(1885-1965)出身于福建南安望族,和侨领陈嘉庚先生相交甚深。1919年8月,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黄孟圭与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等十人并列为筹备员。1922年,在陈嘉庚和黄奕住资助下,黄孟圭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修读教育学硕士。1925年,黄孟圭获教育学硕士,回国前到欧洲考察教育。
在巴黎黄孟奎拜访中国驻巴黎总领事赵颂南先生,经赵介绍认识当时已在巴黎留学六年的徐悲鸿先生。黄徐两人在街边咖啡座一聊就是四个小时,从此结下终生不渝的友谊。1926年,黄出任福建省教育厅长;1939年避日祸到新加坡。
▲图14 江夏堂大厅
黄孟奎与徐悲鸿、郁达夫都是旧交,因而黄氏兄弟和郁达夫往来颇多,少不了唱和。1940年6月24日, 郁达夫发表赠给黄孟圭的诗,题曰:“孟圭黄先生,曾长闽省教育厅,足迹几遍全球,近息影星洲,设帐授徒,学濂溪之课士,因用先生《课徒感作》原韵,赋赠长句。”58 诗云:
博学能文似茂先,八闽诗垒此中坚。
人传江夏黄童德,我颂颍川太守贤。
老去河汾终日讲,南来风雅一身肩。
三台合有飞升兆,鹳雀衔鳣影正翩。59
设帐授徒指的是黄孟圭主持敬庐学塾。敬庐学塾位于Newton 附近,由林谋盛、胡少炎等发起创办。601941年3月15日,郁达夫发表祝贺诗,题为《孟奎先生营敬庐学塾于纽顿郊外诗以奉贺》,诗云:
槐市门庭号敬庐,三千仪礼满床书。
旁人错比扬雄宅,异代应教庾信居。
巨鹿从游遗恨少,华阳奔命捷音虚。
何年重返闽江棹,一路春风到石渠。61
第二天,郁达夫出席敬庐学塾创办典礼;3月18日, 他又发表敬庐楹联“四面园林无限好,一楼风月不胜情”。62 可惜时局变化,这所学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敬庐不复存在。1942年日寇南侵,黄孟奎也逃离新加坡,抗战胜利后重返新加坡,不久因病赴澳就医。
后记:本文承蒙杭州文史协会同仁鼓励,写作期间又蒙新加坡文史前辈杜南发先生指导帮助,不胜感激,特此致谢。
46 李志贤 编著, 《醉花林俱乐部:流金岁月一六六周年暨新会所开幕双庆纪念特辑》,新加坡:醉花林俱乐部,68页。
47 《郁达夫诗全编》, 247页。此诗发表于12月11日。
48 李志贤 编著, 《醉花林俱乐部:流金岁月一六六周年暨新会所开幕双庆纪念特辑》,新加坡:醉花林俱乐部,68页。
49 陈成宝出生马来西亚在霹雳州,五岁随姐姐来到新加坡;姐夫即新加坡富豪佘有进。中峇鲁有成保路(Seng Poh Road)和成保巷(Seng Poh Lane ), 都是以他命名。
50 李伟南(1880 – 1964),澄海人, 1897 年便随父亲下南洋讨生活,原本目不识丁的他,凭着勤奋和毅力,学会了读书写字。初期任职于孔明斋、森峰栈等民信/汇兑局;后来据说参与成立了“再和成伟记信局”;之后在著名的四海通银行工作,并出任该银行总经理多年; 1929 年出任第 17 届中华总商会会长,随着也出任潮州八邑会馆、义安公司等潮人社团的主席、副主席之职、以及广东会馆首任会长, 并参与创办南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图书馆便是以他命名。陈振贤 (1894-1976),潮安人,毕业于汕头普益社英文商业学校,早年参加同盟会,1926年南下新加坡;1936年出任四海通银行司理,1937至1942年连任潮州八邑会馆正副总理、义安公司正副总理,1937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并发起星华筹赈大会,为抗日救国尽力匪小。他历任广东会馆财政、南侨筹赈会常委、义安女校主任、醉花林俱乐部总理、以及端蒙、树人学校董事等公职。
51 吴继岳,“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爱国诗人郁达夫先生”,《回忆郁达夫》,517页。
52 吴继岳,518页。
53 徐君濂,“郁达夫先生在星洲杂忆”,《回忆郁达夫》,481页。
54 徐君濂,481-482页。
55 石蕴真,“郁达夫在《星洲日报》的几件事”,《回忆郁达夫》,505页。
56 石蕴真,506页。
57 郁飞,461页。
58 《郁达夫诗全编》,244页。
59 《郁达夫诗全编》,244-245页。
60 林谋盛 (1909-1944),福建省南安人,是新加坡著名建筑家林路之子。 16 岁前往新加坡与其父团聚,入莱佛士学院学习;毕业后又到香港大学攻读商科。1929 年,其父病 逝,他成为业产继承人,涉足商界,首先经营砖瓦厂、饼干厂等,不到 10 年时间,事业发达,被选为新加坡建筑业公会会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福建会馆执委兼教育主任,成为新加坡华侨的一个杰出的青年领袖人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谋盛积极参与发动侨界抵制日货,筹集赈款,支援祖国抗日;1941 年 12 月日寇南侵,林谋盛出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执委兼劳动服务团主任,组织华侨抗日义勇军,曾与日寇进行四昼夜激战。 新加坡沦陷后,林谋盛被抄家,家属八人被捕。他在沦陷前夕,与庄惠泉等人奉命撤离新加坡,经印尼巴东乘澳洲巡洋舰赴锡兰,然后辗转到印度飞往战时陪都重庆,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咨议及福建省临时参议员。1942 年 6 月,林谋盛奉命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将流落在那里的 2000 多名华人海员组织为“中国留印海员战时工作队”,他与庄惠泉分任正副队长,主持海员训练工作。1943 年,中英政府准备收复马来亚,林谋盛奉命与英军联络,组织中英联合军团东南亚华人地下抗日军即 136 部队,被授上校军衔;同年 10 月潜入马来亚,在敌后开展工作。1944 年 5月 27 日,林谋盛不幸被捕, 6 月 29 日壮烈牺牲,年仅 35 岁。1946 年 1月,国民政府追认林谋盛为陆军少将,下令褒扬。英军以军礼安葬其遗骸于麦里芝蓄水池上,署碑“陆军少将林谋盛之墓”。
61 《郁达夫诗全编》,250页。
62 《郁达夫诗全编》,298页;姚梦桐,26页。
原文标题为《郁达夫新加坡遗踪新探》第三节,载于《杭州文史》2017年第一期。因原文篇幅较长,新加坡眼分章节发表,本文为第四部分,前几部分见相关阅读,余下部分,随后发出。
作者杨斌 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对本地历史颇有研究,刚刚出版《上座传经事已微—饶宗颐新加坡大学执教考》一书。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限量版300本。点击
https://www.fomomkt.com/store/v2/merchant/xinjiapoyan/1485346938 (或阅读原文)可以购买作者签名本。
▲(作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饶宗颐画前面)
相关阅读:
— END —
欢迎关注新加坡眼®
独立视角|平实报道|深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