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新加坡是如何成为一座创意城市的?

观察丨新加坡是如何成为一座创意城市的?

文丨叶然(方塘传媒《重新发现河南》编辑)

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城市发展需求,位于东南亚的城市国家新加坡都已经成为世界尤其中国各城市学习借鉴的样本之一。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714.3平方公里,拥有人口564万(2018年),基本相当于我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它除了可以依托港口,是个典型的自然资源短缺的城市国家,但是却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迅速发展成为公认的“伟大而卓越的城市”和“世界级的创意城市”。

创意城市作为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城市发展理念,如今已成为全球创意城市打造的新潮流。打造一座成功的创意城市的关键需拥有全方位、横跨所有领域的创意性(跨界融合的创意经济新时代正在到来),即构建一个创意生态:实现城市物理空间规划、城市社会治理、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共振,最后创意城市应运而生。

观察丨新加坡是如何成为一座创意城市的?

(晋康宇 摄)

如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创意城市所划分的七个主题来定义城市国家新加坡的创意城市打造,新加坡身上均有这七个主题的影子。新加坡大部分的成功源于国家有能力持续吸引和留住源自跨国制造商、金融公司、企业家和其他参与者的外资,而这背后体现的正是新加坡创意城市打造的逻辑。

01、从“一辆破车”到“花园城市”

整体来看,新加坡的创意城市建设主要经历了“花园城市”和“再造新加坡”两个阶段,后者是新加坡创意城市打造决胜的关键阶段。

1965年,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决定“分道扬镳”的那一天,被荷兰经济学家艾伯特·文森称为“一辆破车”的新加坡,其未来所有的不确定性便也就开始了。

作为世界最知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在实施“花园城市”建设之前,也经历了和中国大部分城市一样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随后,基于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霍华德在其书中《明日的花园城市》中提出的“花园城市”理念和思想,开始实施“花园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

为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问题,在“花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同时兼顾了关键的环境优化。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对城市进行了系统地绿化:从“净化新加坡”到进行道路绿化,到全面绿化,最后实施生态公园建设,发展各式主题公园。

观察丨新加坡是如何成为一座创意城市的?

让新加坡“壮士断腕”对城市进行全面净化、绿化的原因之一是,因其自然资源的短缺,只能依靠外来力量来实现城市的崛起,而于细微处便能见品质的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正是吸引外来人到此的磁石。

所以,“花园城市”建设阶段,重点对新加坡的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建设,基本完成了让“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建设阶段。并且,在这过程中,实现了从制造业瓶颈期向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功能的城市功能转移,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迅速成为东亚重要的全球城市;之后,又从在保留金融贸易的情况下向发展高科技、电子商务、国际化教育、医疗和旅游服务等方向转移。

但是,进入21世纪,新加坡政府认为,这种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已让新加坡的发展走到了极限,并极有前瞻性地意识到文化产业对后工业后现代城市的重要性。正如前总理吴作栋所言:“在这个经济成长模式下,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除非我们通过改革经济开发新的潜质,否则将很难更上一层楼。”

没有发展不成功的城市,只有不想发展和下错城市发展战略的决策者。

观察丨新加坡是如何成为一座创意城市的?

于是,2002年,李光耀在新加坡国庆庆典上演讲时说:“新加坡需要一些波西米亚风让艺术家们沉浸其中,搞他们的艺术。”从此,新加坡迎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重新实施了新的国家战略,也是新加坡创意城市打造的决胜阶段——“再造新加坡”,打造全球化城市文化,以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以文化作为创意经济和城市发展驱动力的新型城市国家。

02、再造新加坡:以“文艺复兴城市”

其实,基于城市发展已到极限的现实问题,新加坡于2000年便已开始摩拳擦掌,由信息与艺术部提出了《文艺复兴城市报告:文艺复兴新加坡的文化与艺术》,这也就意味着,新加坡已将“文艺复兴”作为打造创意城市的顶层设计。当时的报告内容展现了新加坡的高站位、大视野:将成为像澳大利亚墨尔本和中国香港这样的地区性文化中心作为近期目标(当时的新加坡并未将中国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中心),将成为英国伦敦、美国纽约这样的世界级文化资本都市作为其远期发展目标,并实施了《文艺复兴城市计划》。

新加坡自此正式从文化硬件基础建设阶段进入文化软件建设阶段,开启了以“文艺复兴城市”为顶层设计的创意城市打造的新元年。

“文艺复兴城市”的规划共分成三个阶段,具有循序渐进之特点。首先,从2000年至2004年,以发展成为“有特色的全球文化城市”为目的,并结合“再造新加坡”,全面实施“艺术无处不在”“艺术之旅计划”“知识新加坡”等计划。其次,在2005年至2007年期间,主要是对文化产业的塑造,并被整合成为“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发展新艺术,提升文化产业能力。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基底,那么提升文化产业能力才是决定城市尤其是创意城市发展成功的核心因素。

观察丨新加坡是如何成为一座创意城市的?

这两个阶段是新加坡走“文艺复兴城市”道路的关键阶段,提升了新加坡作为艺术枢纽城市的形象(交通枢纽给人带来了行走的便利,而艺术枢纽或创意枢纽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并成功走上了艺术国际化的道路,为随后的文艺经济化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2008年之后的5年,新加坡进一步深化,开始重要的“文艺复兴城市”的第三阶段,制定了包括“卓越的文化内容”“动态的文化生态”和“参与性的社区”三方面的内容,继续对城市的内部进行深化,试图将新加坡打造成为“国际人才的活力集聚地”和“包容性与凝聚性人口的最佳居住地”。据资料显示,这5年里,新加坡一共投资了大概1.16亿美元,将自己打造成为“独一无二的全球艺术之都”。自此,新加坡扭转了“文化沙漠”的窘境,成为世界瞩目的创意“文化之都”。

总体来看,新加坡政府在创意城市打造——“再造新加坡”的第二阶段,成功推行了发展创意服务蓝海战略,确定了文化艺术、设计和媒体为创意产业的三个重点领域,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推行了精准的产业政策、建立了创意人才专业教育体系(从大专到本科院校,都设定了创意产业课程,集合社会各类创意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系统授课。)、最大力度推行市场开放尤其已经全面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市场的全面竞争,等等。

除此之外,就像古时的战事,打胜仗,需要一批才智过硬的将士。详细解读新加坡的创意城市打造,在其过程中战略或策略的成功实施背后源于它独有的经济政治模式:新加坡特色的精英政府和强人统治,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驱动打造创意城市时,新加坡特意成立了创意工作小组;新加坡经济检讨会在信息与艺术部内增设专门负责协调创意产业发展的机构创意产业司,并通过下面几个部门专门组织实施传媒、设计和艺术的创意产业规划开发;专门成立创意产业行动委员会。针对各负责小组制定了严格的淘汰机制。如此一来,不仅保证了相关政策的顺利推进,而且为政府筛选了一大批能人志士(精英政府的来历)。

参考资料:

《创意城市打造——决策者指南》查尔斯·兰德利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9.8

《“文化创意+”产城融合发展》周瑜 刘春成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9.4

《新加坡的创意城市建设及其借鉴意义》王克婴 王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