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米粒妈相信,每一位老母亲都不止一次幻想过,孩子长大了该多好。
说实话,每天看着米粒活(上)泼(窜)可(下)爱(跳)的样子,米粒妈也不止一次在心里想,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这不,最近米粒妈看了一个纪录片《寄宿学校:从男孩到男人》,给咱们心里的疑问送来了一个答案。
寄宿,就是让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最快成熟的方式。
其实,这个纪录片只是一个续集,起因是1979年BBC拍摄了在拉德利公学(男校,英国四大公校之一)读书的几个男孩,30年后,再次找到了当年的主人公,是追忆,更是对比。
学生们一般13岁进入拉德利,大概就是国内的初一,直到高中毕业,而且,为了进入拉德利,大部分家庭会在孩子8岁时就将他送入寄宿学校,提前准备。
米粒妈看着30多年前父母送孩子入学时的笑容,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骄傲与自豪,毕竟,进入英国最著名的四大公学之一,就意味着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可进入这么好的学校,有的人脸上乐开了花,有人却是一脸的不情愿,这么多年过去,曾经的男孩早已从不知世事的傻小子,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男人。
虽然他们从事的行业千差万别,但有趣的是,米粒妈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这也许就是教育留给我们最值得探索的秘密吧。
让优秀成为一个目标,而不是负累
要说纪录片中令米粒妈印象特别深刻的,不得不提学霸自信哥。
入学之前,拉德利会有一个测试,根据成绩为学生分级,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摸底考试。
自信哥一骑绝尘,门门优秀,直接拿到了最高级别的奖学金,体育更是出色,直接入选校队。
长得帅、成绩好、体育佳,米粒妈简直变成了星星眼,却没想到,“优秀”渐渐成为了自信哥甩不掉的包袱。
在他看来,既然一开始是第一名,就要次次都是。
、
时间久了,同学们也习惯了自信哥的成绩优异,就连一个课堂上的体育测试,也会半调侃着说:“咱们还跑什么呀,第一肯定是他。”
虽然同学没有恶意,但这话落在自信哥的耳朵里却化成了巨大的压力。
就像他自己所说,可能一开始自己的确很优秀,但随着后来身边的人慢慢追赶上来,保持第一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米粒妈其实挺能理解这种孩子的,从小到大都是天之骄子,不允许自己失误,可身处更优秀的环境,力不从心再正常不过。
这时候,自信哥极其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帮助他把包袱卸下来。
可寄宿学校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因为长时间离开家,孩子更不愿意开口展示脆弱,家长又难以发现孩子的变化,于是,所有的一切只能靠他自己消化。
所以,自信哥越来越焦虑,上课常常走神,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
但最终的爆发是在一次田径比赛中,他被自己曾经的手下败将落下了50米,但最后他奋力冲刺追了上来,赢得了比赛。
在冲线的一刹那,他大喊:“我才不在乎输赢。”
可是,他自己无比清楚的知道,他太怕输了。
看着年过40的他,一边回忆还流下了眼泪,就知道那段经历对他到底是多么大的伤害了。
说实话,米粒妈一直觉得孩子从初中开始寄宿实在是太早了,米粒妈就曾有过初中寄宿时白天被碾压,晚上抱着电话哭的故事。
现在在遇到这些,米粒妈不仅是怕孩子不适应陌生的环境,更担心孩子还没来得及学会爱就与父母分离了。
自信哥从8岁就开始寄宿,虽然成绩好,可是在爱的教育上显然不及格,因此不会自我心态调节,更不知道如何面对输赢,只能靠自己死撑。
好在最后,自信哥走了出来,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主攻青少年疾病。就像他自己所说,因为他更能懂得青少年的痛苦与挣扎。
米粒妈很赞同自信哥现在的观点,我们可以希望孩子在意成绩,但更要记得帮助孩子排解压力,毕竟挑战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孩子能做到自然最好,如果不能也要顺其自然。
优秀,应该成为目标,而不是一个负累。
以目标为导向,是成长的最快路径
纪录片中还有一位米粒妈特别欣赏的人——努力哥。
努力哥进入拉德利之后一直梦想着考入牛津大学,但这不仅要求成绩优异,更要有来自院长的认可和推荐。
可是在高手如云的学校里,他的成绩并不出众,跟院长更是不熟。
于是一边努力学习提升成绩的他,也想着如何才能在院长面前混个脸熟。
每天都注意观察的他,发现学生们很少去图书馆读书、学习,于是写了一封建议书向院长提议改善这种情况。
虽然已经有老师向院长提过类似的建议,院长还是为努力哥的做法感到惊喜,努力哥也觉得,这下推荐信稳了。
可是后来戏剧化的是,努力哥并没有去到心心念念的牛津,大学毕业后也没有按照计划工作,而是选择了参军。
而这一当兵,就是10年,转业后,他一头扎进了当时运营情况并不好的盖特威超市集团。
身边的人不理解:这家公司连年亏损,哪有发展空间啊。
可努力哥的想法完全不同,既然转业后要学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不利用最短的时间学习最多的知识,而企业情况越复杂越容易实现这个目标。
果然,盖特威只是他的一个跳板,现在,他成为了一个投资集团的CEO。
这种思维如果要米粒妈概括的话,只有6个字——以目标为导向。
从读书时的建议书,到就业时的选择,他一直在死磕自己的目标,计划着前进的每一步路。
单是这种思维和劲头,就太值得学习了。
同样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人,还有一位辩论哥。
在学校时,知道自己太内向,所以他就参加辩论社,在众人面前演讲,学着打开自己。
后来为了找到工作,辩论哥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相关能力,28岁来到香港还是一个小职员的他,现在是香港一家私营的海运集团CEO。
看到辩论哥讲述为了改变自己而做出的努力,米粒妈就想到自己当时在美国留学的故事。
面对陌生的环境不敢开口,也是逼着自己参加辩论社,上课就坐第一排,教授提问第一个举手,积极本积。
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精准拆解出规划路线,于是这样一步步向前,没有犹豫,更不会后退。
米粒妈也觉得,以目标为导向的确是成长的最快途径,因为可以让孩子最大程度燃起动力。
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学会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在成长路上一次次突破自己。
教育是人丢掉所有后,剩下的东西
拉德利除了学霸,难道没有普通孩子吗?
还真有,交际哥就是一个。
之所以这样叫他,是因为他在拉德利不热衷学习,也不爱好体育,就爱参加和其他女校的联谊。
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愿意压抑天性”,所以,在拉德利,他一直在反抗种种规则。
学校不让开车进校园,他偏要开,甚至还要带上其他女同学,大肆炫耀,是叛逆本逆没错了。
可是这样一个热爱交际的男人,在离婚如同家常便饭的国外,现在却专一的很,有一位美丽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
在他的生活中,交际不再是他的热爱,家庭反而成为了他的主战场。
一有空就陪伴孩子,每天还要给孩子讲故事,一起出门散步,甚至还有睡前讲故事环节,活脱脱一个超级奶爸。
交际哥说,自己小时候父母并不会关心自己、对自己表达爱,于是他在成为父亲后,下定决心要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让他们感受爱、学会爱。
找到自己叛逆缘由的交际哥,能够从自己做起,摆脱“原生家庭”的魔咒,光是这一点米粒妈就要为他点上一个大大的赞。
还有一位漫画哥,因为内向不善表达,在学校里主要用画漫画、看科幻小说来解压,晚上一熄灯,宿舍里就会传阅着漫画哥画的漫画。
后来,他也在爱好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一名科幻小说作家,虽然一开始也没什么人看,但坚持下来的他,出版的书都有了一打。
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曾经的男孩都有所成就,但有意思的是,当采访者问起在拉德利的经历对他们如今是否有帮助时,所有人出奇一致地表示:
没有帮助!
米粒妈突然觉得有点意思,但细细回想他们的人生经历,似乎又有迹可循。
对自信哥来说,拉德利让他感到了挫败;
对辩论哥来说,拉德利让他被迫打开自己;
对交际哥来说,拉德利限制他的天性……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件事,自己身上所有的美好品质与习惯恰恰是拉德利为他们建立起来的。
米粒妈十分认同纪录片中的一句话:拉德利给了学生一块模板,帮助他们建立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人生的走向奠定基础。
他们之所以不肯承认,无非是寄宿生活的确有不好的一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拉德利给了他们优雅的谈吐、自信的气质,甚至是更多美好的品质。
比如,认准一条路就坚持走下去的意志,愿意反思自己改正不足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一切,他们才能在镜头前骄傲地说:
“英国公学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的标准,所有公立学校都应该效仿我们。”
1979年,拉德利的新生入学时,校长告诉他们:
“我希望,你们能在交谈时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学会微笑和招呼;
我希望,你们能学会定期打理你们的仪表;
我希望,你们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受用一生。”
即便不承认,他们也依然做到了。
米粒妈也更加坚信了一个事实,教育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最好体现,不是成绩,也不是表达,而是习惯。
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所以,只要从孩子的小习惯抓起,再把每一次考试成绩放到漫漫人生中,咱们的普娃也不一定比学霸差。
作者简介:@米粒妈频道
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
PS:这部纪录片的观看地址帮大家找好了,只要按照以下简单步骤操作就能领取了~
纪录片观看网址
请您点击右下角,点个“赞”+“在看”,然后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在后台里面的对话框回复“贵族学校”就可以领取~!
请直接扫描狮城辣妈公众号在后台回复关键字贵族学校
– 相关好文推荐 –
送票!独家85折!火爆全球的达芬奇展,终于来新加坡啦!抢先看~
2021-09-01
探店 | 新加坡新晋网红咖啡馆!坐拥湖景、满屏绿植、免费WiFi…..
2021-09-02
新加坡高岛屋月饼展回归!亮点抢先看~
2021-08-30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