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变了!

围绕国会预算案拨款筑造美墨边境墙问题,美国四分之一联邦政府机构关门。美国总统特朗普为之发起旋风式公关战。不仅把上任首次白宫全国讲话奉献给“墙”,还专程视察美墨边境地区,为“墙”造势。

新年伊始,新国会刚开张,特朗普即将迎来4年总统任期的下半程。起承转合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特朗普选择“墙”作为华府新一季政治大戏破题的题眼,而掌控新国会“钱袋子”的民主党毫不让步,摆出强硬的对抗姿态,部分民主党国会参议员声称在僵局解决前,不讨论其他无关议案。

“墙”,成为特朗普和民主党正面交锋第一场硬仗。

实际上,美墨边境墙不是特朗普的创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时任总统老布什就开始建造边境墙。他离任后,克林顿和小布什接着造墙,奥巴马时期继续加以维护。如今,包括栅栏、水泥墙、铁丝网在内的各种屏障,在美墨边境绵延约1100公里,修建之时并未引发剧烈争议。

而特朗普现在所要求的,不过是国会拨款57亿美元,加建约374公里边境墙和栅栏。与美国预算项目动辄数百上千亿美元的金额相比,这并非大数;美墨边境长逾3100公里,加建长度不足以使美墨边境现状有根本改观。再说,特朗普执政头两年,国会参众两院尽归共和党掌控,但未给特朗普的造墙计划划拨任何款项。何以到了民主党掌众院、共和党掌参院的局面形成,便出现如此针尖对麦芒的对峙僵局,更导致政府停摆时间创下新的纪录呢?

美国,变了!

1

一切为了大选

说来有点话长。特朗普所主张的边境墙,不管建不建得成,恐怕都会以“特朗普墙”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在笔者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道“特朗普墙”,不仅是特朗普为自己总统任期后半程开局选择的题眼,更是特朗普2015年6月宣布参选总统时精心设计的开场白;而他宣誓就职总统仅仅一周就放出的“大招”,就是颁发行政令限制全球难民和部分国家移民入境,这与造墙主张息息相关,当然不会是巧合。

当初,2015年6月,特朗普在纽约特朗普大厦宣布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很多媒体在娱乐版发布这条消息,把他在参选声明里许下的首个竞选承诺——在美墨边境“修建一道大大的墙”,以阻止来自墨西哥和其他地方的恐怖分子、罪犯、强奸犯和毒贩进入美国,看成一个笑话,一个具有明显种族歧视色彩的政治不正确样本。

但特朗普不仅赢了大选,还身体力行地证明,他的造墙主张,非但不是笑话,而且拥有让共和党选民产生“触电般激情”的巨大能量,是他胜选的重要原因。在他的竞选集会上,万人齐呼“造墙,造那道墙”口号的场景反复上演,令人震动。两年来的民调稳定显示,逾八成“特朗普选民”支持他的造墙主张。上任两年来,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取向有目共睹,不仅封堵难民,打击非法移民,还致力于大量削减亚裔移民数量。从移民入境限制令到零容忍的“骨肉分离”边境政策再至这堵“特朗普墙”,一脉相承。

特朗普在宣誓就职当天就宣布将竞选连任。而从2016年大选到2018年中期选举,造墙和加强边境安全始终是特朗普赖以动员共和党票仓的核心诉求,预期2020年竞选连任也不会例外。对他和共和党来说,总统任期后半场的首要任务,无疑是明年的大选,而这同样也是民主党的首要目标。

所以,尽管摆在桌面上的,是白宫和民主党就政府部分停摆责任相互指责,是美国边境安全是否存在危机、造墙是解决问题的灵丹抑或昂贵又不中用等争议,但僵局的背后,首先是白宫和两党的政治计算,是着眼于2020大选前景的排兵布阵和实弹演习。这正是“墙”成为华府新年政治题眼的第一层原因。民主党抨击特朗普对“墙”的执念是“为赢而赢”“证明自己能力”“显示男子气概”“情绪治国”,政治攻讦的成分恐怕更多。至于民主党抨击造墙是中世纪的解决办法。特朗普回怼说:“的确,它是中世纪的解决办法,但当时有效,现在甚至效果更好。”

2

党争扩大化算什么

不过,此前有猜测,基于国会参众两院由两党分治的新局面,特朗普可能调整其执政风格和策略,现在,由于“墙”裂的僵局大都迅即蒸发。

此间观察家认为,从“墙”争来看,特朗普显然无意改变自己执政风格,将继续走分裂治国的路子,这是他的竞选法宝,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效维系自己的基本盘。最新民调表明,多数共和党选民支持政府继续关门,直到国会拨款造墙;相应地,多数民主党选民则反对捆绑政府停摆与国会拨款造墙,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进一步指责特朗普在政府关门问题上以美国民众为人质,以国会造墙拨款为赎金。

而“特朗普墙”的特殊背景语境,又使围绕造墙问题的激烈党争,扩大成“文化战争”或者说“身份认同战争”。不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内,都有许多人认为“特朗普墙”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过边境安全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特朗普主义的象征,是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对美国社会日益文化多元、种族多元趋势的一种回应。

在激烈批评特朗普的人士看来,造墙“象征着仇恨、歧视和恐惧”,是通过挑起选民焦虑、愤怒和怨恨情绪吸引选票的危险策略,是“使美国重新变白”的种族主义地标,分裂并隔离“我们”和“他们”的楚河汉界。众议长佩洛西曾经公开抨击特朗普的造墙主张“不道德”“非美国”。《达拉斯新闻报》则认为,表面上,政府停摆僵局是因为国会预算案拒绝为特朗普墙拨款,但实际上,这是关于界定美国和美国人的两种理念的尖锐对抗,关系到美国国家形象的设定。造墙之争上升到这般高度,两党妥协空间便进一步缩水。

美国,变了!

3

“边境墙”之外的“认知墙”

造墙之争升级的第三层原因,在于事实抑或假新闻之争筑成的“认知墙”。近年美国一个突出现象,也是美国社会分裂的重要推手就在于,民主、共和两党选民赖以作出判断的事实基础、信息来源、所信任的新闻媒体经常截然不同。民主党选民相信是事实的,共和党选民往往认为是假新闻,反之亦然。特朗普是这场假新闻大战的主要焦点人物,美国主流媒体频繁针对特朗普的言论进行严格的事实核查。在这场造墙之争中,对峙双方的事实认知存在巨大出入。例如:

恐怖分子

白宫说:约4000恐怖活动嫌疑人去年从美墨边境进入美国。

而媒体的事实核查结果是:这些恐怖活动嫌疑人绝大多数在机场被拘留,仅6人是在徒步非法越境时被捕。

非法移民入侵

白宫说:非法移民从美墨边境大举入侵美国。

媒体事实核查说:近半数非法移民是搭乘飞机或持签证合法进入美国后逾期滞留。并且政府数据显示,过去10年里美国非法移民人数不仅没有增加,事实上还有所下降,目前已降至1070万人。

毒品走私

特朗普说:进入美国的海洛因九成通过美墨边境。

媒体说法:这是蓄意误导,海洛因进入美国绝大多数是通过美墨边境检查站点走私,而非通过特朗普希望建造隔离墙的地区。

犯罪

白宫说:非法移民带来大量犯罪问题。特朗普质问:“在国会有作为前,我们还必须流多少美国人的血?”

媒体事实核查:美墨边境美国一侧的城镇,属于美国最安全城镇之列,犯罪率远低于许多美国内地城镇。

安全危机

特朗普说:美墨边境存在“不断增长的人道主义和安全危机”。

民主党说:不存在的。

边境安全

特朗普说:民主党不愿政府拨款加强边境安全。

民主党说:重视边境安全,但造墙“昂贵而无用”。

……

大选以来,围绕特朗普言论政策,多数美国主流媒体一直是这样的画风。

固然,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未见得在意《纽约时报》和CNN等媒体如何批评特朗普,甚至还会气愤和反感。记者在采访特朗普竞选式集会和共和党选民时多次遇到这样的反应。但是,这不等于这些媒体的事实核查没有杀伤力。这些事实核查的真正受众更多是民主党选民,其结果,围绕特朗普及其造墙主张,不同的事实认知导致民意继续沿党派界线分裂。

如此一来,围绕修建边境墙的党争、文化战争、事实之争,层层加码升级,意味着双方更难妥协和让步,僵局更加难以打破。凡此种种,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两个悬念。

4

悬念之一

政府停摆的终极解决方案会是什么?两党还可能达成妥协吗?

需知,政府停摆越久,对民生和经济的影响就越大,舆论和民众态度都会出现位移和转向。因之政府关门,对特朗普和民主党,都是容易自伤的双刃剑。是否、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妥协,这是特朗普与民主党共同面临的选择题。

特朗普并非不识时务,不讲策略,不撞南墙不回头之人。在《做生意的艺术》中,他列举十余种交易“诀窍”,“妥协”不在其中,但“变通”和宣传造势则为其津津乐道。他在书中说:“我依靠灵活性来保护自己。我从来也不把自己对某一项生意或一种方法拴得太死……一旦做一笔生意,我总是设计至少半打方案以使其成功。” 此次政府停摆,他要求国税局返税工作照常进行,可谓其识时务而主动变通之例证。

客观上,僵局之外,妥协或者变通的选项始终存在。特朗普仍有可能妥协——将“梦想生”留美和边境墙相捆绑,提出民主党有可能考虑的“交易”选项;也更有可能变通——绕过民主党,宣布国家紧急状态,从而使用五角大楼军费和工程兵造墙,当然,特朗普和民主党也可以继续对峙,直到取得各自想要的公关效果。对特朗普来说,一个关心美国边境安全、坚决打击非法移民、忠实兑现竞选承诺的总统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直接关系到他2020年竞选连任的愿景。

妥协本是现代西方政治文明所习以为常的政治运作规则。英国作家G.K.切斯特顿(Chesterton)曾说:“妥协在过去,意味着半条面包好过没有面包。在现代政治家当中,妥协看来实际上意味着半条面包要比整条面包更好。”简言之,各有所获,好过独吞。英国政治大家埃德蒙·柏克的名言更进一层: “所有政府,实际上,人类每一利惠福享,每一美德善行,每一明智之举,莫不以妥协和交易为基础。”

不过,在党争日趋激化的美国,变通相对容易,妥协,今日还可能做到几分?

5

悬念之二

“特朗普墙”,会成为新的美国精神地标吗?

或者借用国会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的说法:边境钢铁墙抑或自由女神像,究竟哪一个才是美国精神的象征?

墙,自古有之,内敛、防御、隔绝,团结“我们”,分离“我们”和“他们”。按维基百科的解释,墙在建筑学上指一种垂直向的空间隔断结构,用来围合、分割或保护某一区域。《说文》释“墙”,垣蔽也。垒土为墙,意在收藏。

曾几何时,美国给世界的印象是一个富有荒野开拓精神的开放国家。从东向西,由南至北,天宽地广人稀。即便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近旁,也有大片的旷地。在美国国内旅行,一照(驾照)一卡(信用卡),尽可以无拘无束地驾车漫游。

新年朋友聚会时,和一位中年亚裔女性闲谈。她说,20多年前,她初到美国,飞机上是各种肤色的人。入关时,工作人员满面笑容地对他们每个人说同样一句话:“欢迎来到美国”,她当时非常震撼。去年,她返乡探亲,回美时尽管手持美国护照,仍然被满脸怀疑的海关人员盘问。她说,美国变了。

笔者在采访中,也时常感受到,美国有形墙或许没那么多,无形的墙却当真不少,而且这些年似乎在不断垒高。自2016年大选以来,“墙”,更成为美国社会的烫手热词。追究起来,更难逾越的高墙,恐怕不是实体墙,而是认知墙、观念墙、文化墙、种族墙。

建实体墙易,破心中墙难。

有形无形的“墙”的存在,使得美国拥有格外多维、多重的面孔。特朗普的上台,或许并未创造美国的新面孔,而只是把旧有的,转换一点角度,撕下几重面纱,呈现给世人看。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移民东来,飘洋过海,第一站大多落脚纽约港艾丽斯岛,岛旁矗立着自由女神雕像,基座上镌刻着纽约女诗人埃玛·拉札勒斯(Emma Lazarus)的著名诗篇。在她的笔下,自由女神的名字是“流放者之母”,高举火炬的手闪耀着对整个世界的欢迎,沉默的双唇向着“旧世界”呼喊:

将你疲倦、可怜、瑟缩着、渴望自由呼吸的民众,

将你挤满海岸、悲惨不幸、被抛弃拒绝的人,交给我吧。

将那些无家可归、在暴风雨中颠沛流离的人, 送给我吧,

我在这金色门旁举起我的灯!

但倘若登岛参观自由女神像,便会发现,基座是关闭的、被墙包围着,不进入墙内,诗句无从得见。

(来源:瞭望智库 文/徐剑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