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斜风竹 上周末,朋友跟我说了一件让人很揪心的事。 有一天,朋友刚收拾好满地的玩具,就发现2岁的女儿用蜡笔在床单上玩起了“填色”游戏,场面非常混乱。朋友气了个半死,忍不住吼了孩子:“都跟你说了不要乱画!你是聋了吗?!”
孩子吓得呆住了,手一哆嗦,蜡笔掉在地上也不敢捡。
朋友以为这只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对话,可没想到,却带去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碰过蜡笔。”
说到这里,朋友突然叹了口气:“我特别能理解孩子的感受。我还小的时候,我妈也曾经这样吼我,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我有多恐惧,多害怕。”
很多人不知道,吼娃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商。
比吼娃更好的方法,我都帮你整理好了。
语言暴力,真的会影响孩子智商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两个3岁的孩子做了一次大脑扫描。 2个孩子同龄、同性别、家境也类似,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孩子经常被夸,一个经常被骂。 结果,他们的大脑扫描图,竟出现天壤之别。
经常被骂的孩子,大脑明显小了一大圈。脑容量变小了,智力发育也就会严重受损。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还发现:
经常遭到父母吼叫、辱骂、诅咒等言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言语智商平均只有112分,比那些没有遭受言语暴力的孩子低12分。
江西省有一对黎氏夫妻,家族从没有过精神病史,但他们的三个儿子中,却有两个得了精神分裂。 精神病专家到黎家了解情况后,才知道,黎家两个儿子的精神分裂,竟然是爸妈吼出来的。 黎亮胜不堪父母的言语暴力,早早就离开了家外出打工,才有幸逃脱“变疯”的命运。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暗示效应”,父母在吼骂孩子时,会给孩子带来否定、批判的消极心理暗示。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渐渐地将这些消极评判,内化成对自己的评价,直到真的变成了父母嘴里的“坏孩子”“笨孩子”。 父母的每一句吼骂,影响的不止是孩子的心灵健康,更是真实的在伤害孩子的智力。
被吼叫长大的孩子
需要一生来治愈 美国社会学家莫里·斯特劳斯的一项调研结果发现,将近90%的家长,都吼过孩子。 许多父母都认为,“吼”不过就是一种教育方式,只要不动手,对孩子就没什么影响,但事实上,孩子的内心承受了极大压力。 节目《超级育儿师》中,就有这样一个“暴躁”的妈妈,平时跟孩子交流全靠“吼”。 在这位妈妈的眼中,孩子经常无理取闹,是个蛮不讲理的“爱哭鬼”,“吼”只是为了教育孩子,并没有什么错。
后来,节目组将妈妈带到了一个声音体验场所,让她听一段事先录制的声音。 当自己的怒吼声从音响里传来时,这位妈妈瞬间就崩溃了,她蹲下来颤抖地捂住了耳朵,无法相信这个令人恐惧的、歇斯底里的声音竟然就是平时的自己。
成年人尚且无法忍受吼叫带来的负面能量,更何况是孩子? 吼叫也是言语暴力的一种,父母的怒吼,其实就是用负面情绪肆无忌惮地攻击孩子,让孩子时刻活在不安与恐惧之中。 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那些被吼大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有位答主的回答十分令人心疼。
答主和她的两个弟弟,就是在母亲的怒吼声中长大的。小时候,母亲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他们打击辱骂。 直到现在,姐弟三人都长大了。 答主的一位弟弟因为性格阴郁悲观,老婆跟他提出了离婚。另一位弟弟,虽然经济能力不错,但是因为心理原因一直无法进入亲密关系。 至于答主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障碍,家庭不幸福,现在正准备离婚。 英国教育协会教授斯塔彭认为:对孩子怒吼,特别是重复不断地斥责孩子,孩子受到的伤害比被打更严重! 活在父母怒吼声中的孩子,无法信任他人,同样无法认可自己。长此以往,孩子只会越来越不愿意表露自我,出现阴郁、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来自父母的吼声,无疑是将孩子的信任与依赖放在脚下践踏,让孩子的心蒙上一辈子都抹不去的伤痛。 不吼不骂,应该怎么教孩子? 既然“吼”的危害这么大,那么当问题出现时,不吼应该怎么教孩子?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曾在《非暴力沟通》中,给出了一套和谐的沟通法则,运用在亲子间的沟通和教育中,也十分合适。 1、可以批评,但不要批判;讲事实,但不要恶语中伤 小区有位妈妈,因为孩子乱扔玩具,没少骂孩子:“跟你说八百遍啦!玩具要收好,每次都不听!” 有一次,孩子忍不住顶嘴:“哪有每次,昨天我明明就收拾了。” 妈妈觉得孩子就是在“狡辩”,不由分说又骂了一通。 自那以后,孩子变本加厉,一次玩具也不收了。 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客观、公正地去评价,不要带着批判的态度。因为批判并不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加重逆反心理。 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说法来评价孩子:
“今天你没有收玩具哦,前天也是这样,但是昨天就做得很好,收拾得非常整齐,妈妈为你感到高兴,希望你能继续坚持。”
2、倾听孩子的需求,不要“我觉得”,而是“你觉得” 表妹之前带孩子去逛超市,孩子看上一顶巨大的帐篷,死活都要买,还赖在地上撒泼打滚。 表妹安抚了孩子后,问她为什么要帐篷。孩子说:“爸爸放假老是睡觉,有了帐篷,爸爸就能在外面睡觉,带我出去玩了。” 表妹这才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不是帐篷,而是父亲的陪伴。
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相应的动机。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不妨多问问自己“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只有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用孩子容易理解的语言沟通,孩子会更愿意“听话”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讲过一个案例。 一个孩子,年仅6岁,就可以把被子铺地整整齐齐,甚至通过了军队检验。 朋友们都很好奇:“我家的孩子无论怎么管教,都不肯叠被子,为什么你家的孩子不但听话,还能做这么好呢?”
这位妈妈回答:
“其实我的孩子一开始也是屡教不改,后来我发现,他不是不听话,而是我说的方法,他听不懂。后来我把床单都改成格子的,让他按照线来折叠,他很容易就做到了,也就愿意听我的指令了。”
孩子永远是孩子,对大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对孩子来说可能都是陌生的新事物。 所以,当孩子犯错时,先不要着急,先观察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超出了孩子理解的范围。如果是,请给出更简单易懂的具体指令,这样,孩子就更愿意“听话”了。
当然,“戒吼”是个长期的过程,哪怕上面的方法都尝试一遍,还是会有无数个瞬间,气得想要爆炸。 这很正常,压抑不住怒气时,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沟通是一门学问,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不断地去试错,纠正,和学习。 只要父母永远保有成长意识,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肯定,总有一天能戒除坏脾气,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End——作者:斜风竹。用笔尖触摸灵魂,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
近期好文:
扫描小编二维码手动拉你进生肖育儿群备注:孩子出生年份
你的每一个“在看” 我都认真当成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