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体会!14年生活感受新加坡vs上海

1bdb0aff1e9c37b17afda939feeb0dca.gif

(点击关注“新加坡眼”,输入“雅思”“汇款”等关键词获得相关信息。)

2003年大学毕业去了新加坡。作为一个22岁前没出过国门、22岁后在国内单次停留不超过两周、35岁移居上海的80后,我想我经历的新加坡和上海是很有代表性的。

 

2003年的中国还没有雾霾的说法。但是一踏上新加坡的土地,那种天高气爽、一尘不染、心旷神怡的感觉,仍然让十几年后的我记忆犹新。虽然是穷学生,但是餐餐在外面吃也是吃得起的,人少自己买菜做饭并不划算。这比留学欧美的幸福太多(所以厨艺一直没有机会发展 ^O^)。吃饭的地方,有空调的叫食阁,通常在商场里,一般邻里的没空调的叫小贩中心。西餐、中餐、印度餐、马来餐、泰国、越南等等,各色菜都有。那时的中餐杂菜饭,两素一荤,2.2新币,大约人民币10元。通常卖饮料的那家是整个食阁的老大。我当时的总结是这就相当于把中国的大排档圈起来,集中堂食场地,公摊清洁工费用,既节省场地又节省人力成本。咱中国人怎么没想到呢?2006年回国探亲的时候,在上海看到Food Republic 大食代,对,新加坡的。

68831f0e9dcb7d4b2998a98a9fb98db1.jpeg

      

刚到新加坡的头几年、25岁以前没去过医院,一个医学单词都不知道。25岁以后,突然看医生就多起来了,从最初的专找能讲中文的医生到后来可以全程用英文跟医生交流,从最初抱怨在新加坡看病太不方便,私人医院那么贵,政府医院预约等候那么久,只能看门口的小诊所,小诊所的医生能行吗?不打针能行吗?不挂水能行吗?到后来对这种分轻重缓急、贫富患者不同需求的分级医疗制度的深深认同。几年后再回到国内,孩子病了不得不去医院冒交叉感染的风险、排长队两小时看医生两分钟的时候,真是深恶痛绝国内这种不管大病小病有病就上大医院、动不动就打针挂水的观念和制度。又过了几年,2014年在三甲医院带孩子看感冒发烧,医生已经会区别对待了,本来要给我们开抗生素的,一看我们是外籍就不给开了。到了最近这一两年,输液在国内更是谨慎得多了。但是矫枉过正,去年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看肺炎,医生诊断要挂三天水,但只给开一天的,后面每天需重新挂号重新看医生!挂号费500+RMB,三天挂号费就1500+,这到底是重复赚挂号费呢,还是真的出于谨慎输液?当然,我也有遇过抱怨新加坡医生怕事、医不死就行的执医方针延误病情,最后还是国内的医生敢用药敢动刀给治好的患者。当下很流行的观念是,中国人口基数大,中国的医生见得多、练得多,医学水平甩国外几条街,不无道理。但这是医术问题,不是医疗模式制度问题。就个人在国内外多地的就医经验(好像我经常生病似的)来说,分级医疗、医药分离应该是更合理更高效的模式。(说起就医,真是可以单独开篇谈谈在世界各地就医的奇葩经历。)

      

2006年之前、出国的头三年没有回过国。三年没理发。配眼镜、理发烫发这种事,都是攒着回国做。2011年有了新加坡直飞杭州的廉价航空,往返费用从六、七千降到三、四千,降一半甚至更多,自己也有经济实力了,回国才频繁起来。(由于新加坡大量的新移民来自中国内地,到农历新年的时候多是要回国过年,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在面试的时候甚至会问是否需要请假回国过年。) 2016年定居上海,本以为可以任性做头发了,却发现上海理发烫发的价格比起新加坡只贵不便宜! 我在三四线小城市做的奶奶灰短发RMB1000,在网上搜了一下,漂+染这个头在大上海得RMB3000,相当于600多新币,在新加坡也是高档美发店的价格了。所以,每次说新加坡当选为亚洲物价最高、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bla bla,我都不以为然。不知道评选标准是什么。新加坡人民的消费和收入比,绝对没有上海人民的消费压力大。以我过去一年在上海浦东的生活来看,上海浦东的物价(浦西相对低一点)基本与新加坡的物价乘以汇率5持平(即绝对物价是一样的),而普通上海人的收入却并没有与新加坡同阶层人民的收入匹配。以一个中层经理的收入为例,在新加坡大约年薪七八万,合人民币三、四十万,但一个中层经理在上海的年薪只有二、三十万。两地物价1:1,而上海的收入水平只有新加坡同阶层的60%、70%,哪里的生活压力大显而易见。所以现在的现象是,就像十几年前我们穷学生攒着头回国理,现在好多在两地跑的人都攒着回新加坡购物消费,毕竟上海商场里随便一条裙子都要几百上千的,还是新加坡物美价廉。   0b8267c50cff496a60175b07bb034cf2.jpeg

       

2007年我们在新加坡有了人生的第一套房。那时HDB(政府组屋)的房价不到3000新币每平米。今年刚卖了,也不过4000新币每平米。十年涨幅33%,刨去通胀率,新加坡的房价真是控制得忠贞不渝。2008年次贷危机过后、2009年初我们考虑买第二套房。当时新加坡的核心地段的私人公寓房价大约1万新币一平,上海陆家嘴的公寓是4万RMB一平,我们觉得泡沫太大了,没买。到了2017年,新加坡核心地段的私人公寓房价是1.5万~2万新币一平,涨幅50%~100%,上海陆家嘴这边是12万一平,涨幅200%!涨幅200%在上海不算什么,浦东联洋2003年建成的公寓,我们的前房东70万买入,现在市价1400万,涨幅1900%!所以,就因为毕业后选择了新加坡而不是上海,随随便便就错过了千万富翁的机会。而当年选择留在上海、在上海哪怕当时的郊区(比如浦东!)买了房、特别是有两套以上房子的童鞋,上班只是“赚点零花钱”。嗯,选择比努力重要。

说到这儿,讲个有意思的小现象。有了房后,我妈过来小住一月,感叹最多的是什么你想都想不到。她感叹新加坡这么热的地方居然没有竹席可买!为此我们大老远从吉隆坡人肉了一床大麻将席回来。可是当我们回国后,竹席随处可买,我们却并没有买,开空调尚需盖薄被,何需竹席?这才明白了十几年前的新加坡为什么买不到竹席。然而,有意思的是,十几年后的新加坡反而比较容易买到竹席了。为什么?不是因为新加坡人更环保了,而是越来越多的内地祖父母来新带孙。上一辈人,就像我妈,一是因为习惯,二是因为节俭,不舍得开空调。需求多了就有了市场。

言归正传,人生来到了30s的一个重要节点、目前不知道是对是错的一个选择——2016年6月,拖着三个娃定居上海。当时最小的娃才3个月,首当其冲的困难当然是家政服务。先说家政服务的成本。在新加坡,缅甸籍、印尼籍的女佣(国内称住家阿姨)工资一般在400-550新币(菲佣贵一点,700新币左右),占一个家庭月收入4~5千新币的10%,是大部分家庭都负担得起的。所以欧美人来到新加坡都舍不得离开,因为在欧美,女佣/住家保姆(live-in nanny)是极为奢侈非常罕见的。而在上海,住家阿姨虽然不至于像欧美那么昂贵,但是也越来越离谱。十年前“保姆”还被看作低人一等,月薪才两三百,五六年前涨到两三千,而现在带孩子的保姆最少5500,做六休一,有些甚至拿8000一个月,有人说比他公司请的大学毕业的前台工资还高!就按最低的RMB5500算,占一个普通家庭月收入2-3万RMB的18%-27%!这个占比普通家庭负担不起,这也就是为什么内地多祖父母帮带孩子。RMB5500,合新币1100多,在新加坡可以请2~2.5个女佣!再说家政服务的素质。新加坡的家政服务行业十分成熟,培训规范专业,政府监管有力,劳动力引进自千山万水之外的穷苦国家,务工人员返程不易相对稳定,印尼、菲律宾的女佣有些甚至有大学文凭。而国内从业人员最初都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大妈,虽然现在的高薪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甚至90后都来当阿姨,但普遍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而且我们中国人只想赚钱,骨子里并没有服务意识。所以,我个人的感觉是花了2倍的钱来做新加坡女佣1/2的工作,实际劳力成本是新加坡女佣的4倍。不过,有一利必有一弊,也许是因为女佣价格很平民、钟点工没存在必要了吧,据我所知,新加坡是没有钟点工的。但在中国,钟点工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家政服务形态。我一朋友,也是三个孩子,一直请不到满意的住家阿姨,干脆请了4个钟点工,她说这样任何一个不干了都没有太大影响,钟点工比住家阿姨好请。我就想象着每天进进出出他们家的钟点工,好繁忙的景象。(在国内请个满意的住家阿姨有多难,可见一斑。)上海的钟点工一般3小时起,从去年我们到沪的时候25~30元每小时,到今年已经30~35元每小时了,什么白领都赶不上家政阿姨涨薪快,这是一个蓝领反超的时代。至于菲佣,中国的家政劳动力市场不对外开放,菲佣(任何佣)在中国是不合法的。几年前就看过在沪的地下菲佣的报道,现在听说已达20万人,我一时下巴没收住。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是2016年的中国与十多年前离开的时候不啻于两个世界。总以为新加坡无论在金融还是科技还是政府服务各方面都是世界领先的,然而回国后还是不少eye opening、显得我土鳖的地方。比方,由于习惯了在新加坡ATM取款先取卡再取钱,而在中国是先取钱后取卡,我取了钱忘记取卡,去全世界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办挂失并办理新卡,被告知无需排队在柜台办理,直接去自助机器上操作,扫描身份证后,马上吐出一张新卡,旧卡自动失效。简直太开眼了。这效率甩新加坡银行服务好几条街。还是人多好办事,人多容易形成scale of economy, 逼着你去提高。再比如,被评为歪果仁最想带回家乡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高铁自然不必说了,快捷安全廉价,已经是世界领先的了。支付宝真正实现了零现金支付,出门无需带钱包,带手机就可搞定衣食住行。最近一次带娃看病,我到了医院才发现没带钱包,幸亏带了手机,全程支付无忧,换成在新加坡或者世界其他地方,我只能改天再带娃上医院了,因为大便样本两小时内有效。那一刻内心的庆幸和中华骄傲是实实在在的。至于共享单车,现在坡县也有了小橙车了,但别忘了国内早就有五颜六色各种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已经可以不用押金凭芝麻信用分就可以骑走。再比如,我像土老帽发现新鲜事物似的拍了下面这个图发朋友圈问这是什么、怎么用:

98f652ca930de85ff52f989848965d0e.jpeg

对,共享雨伞,虽然目前发展并不好,另当别论,但这样的事物居然不是在新加坡这样多雨的地方先发明出来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吗?说起来钟点工也算是分时经济的鼻祖吧,分时经济、共享模式在中国冒现并极致发挥也是基因所致。^O^

至于网购,大天朝除了长在人身上的项目比如做头发、纹身、按摩、看病、葬礼等必须出门办理以外,还有什么是不能通过网购足不出户就解决的?如果你想到了,请告诉我。真记得在新加坡,有一次女佣放假,我一个人带着三个娃,两个病着,一个抱着,冰箱空的,既出不了门去食阁打包,又不好给病着的孩子叫肯德基麦当劳披萨外卖(新加坡没有别的送到门的外卖),自己下面条又没食材,真是欲哭无泪。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在大上海: 在没找到住家阿姨的几天里,我一个人带三个娃,手机上翻着花样叫外卖,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后来有了阿姨,我也是等娃睡了半夜网上买菜买日用品买衣买鞋,真正是足不出户搞定全家衣食住行。

如果现在撤回坡上,我会有多怀念大天朝的便利?正如我当时刚来上海怀念小坡的环境食品安全、女佣便宜、ZF效率高一样。大天朝的硬伤除了空气不好水不好,假货当道,ZF部门态度差点儿、行政效率低点儿(跟新加坡比)以外,真挺好的。医疗和教育,也还可以吧。重要的是,你能真切感受到它想改善的态度和确凿的进步。就像前文提到的竹席现象,世界人口流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和广泛,好的东西,硬件的软件的,自己会传播开去。世界正趋于大同,批评别人就是批评自己,国家也好个人也好,我们该做的就是放眼看世界,低头建自己。

139e8bc43e22ba380c777bcc2b5148c2.jpeg

相关阅读:

作者简介:

Holly Xie, 国际注册会计师,三个娃的妈。在新加坡生活十多年,现居上海。个人公众号海龟双城记(微信号:haiguishuangchengji),记录新加坡和上海两地生活的比较、思考、感悟和总结,欢迎关注。

欢迎关注新加坡眼®,新加坡最大的自媒体平台。

fb9a15a3fdb5c057fc518bfbd186c5ec.jpe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