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田柏强 南洋时评 4天前
今年是二战胜利75周年,也是万隆会议召开65周年。在65年前的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在印尼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会议的主题就是“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当时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先是中国总理周恩来在1953年12月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颁布,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颁布后,被越来越多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所接受,并载入包括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宣言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国际性文件,对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现在,中国首倡、万隆会议上正式颁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外交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准则。
新加坡不是万隆会议的参与国,因为当时新马都还没有独立。但是在新加坡独立后,也十分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了保卫和平与国家的独立,新加坡一直致力于加强本国的国防建设。
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的滨海湾,过去是一片大海。新加坡在这里进行填土、造堤坝,把海湾变成了蓄水池,并逐步把周边发展成亮眼独特、朝气蓬勃的新市区。这里赫赫有名的滨海浮动舞台,多年来因举办包括国庆典礼在内的大型活动,去年被改为永久性设施,并命名为“卫国广场”。
从这里就能看到新加坡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不过笔者对于“卫国广场”这个名称,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卫国”一词经常和战争联在一起,例如世界史上最著名的,二战时期苏联与法西斯德国生死较量的“卫国战争”。
二战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新加坡独立五十五年来,没有发生过战争,这一点甚至出乎李光耀的预料。在新加坡被马来西亚“踢出来”后,李光耀曾以为“生存不下去”了。但新加坡不但生存下来,而且发展为一个发达国家。这首先要感谢和平的大环境。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渴望和平、最反对战争的国家之一。新加坡重视国防建设,不过新加坡武装部队成立50多年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卫国战争”,反而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新加坡现有人口500多万。虽然不大,却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旅游城市,每年有上千万外国游客到访,远远超过本国居民。因此笔者认为,在市中心命名一个“卫国广场”,未必能让他们想到这个广场对于新加坡国民防卫的意义,反而容易联想起“卫国战争”。
而加强国民防卫的意义,是为了保卫“和平”。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南部咽喉,附近濒临南海等“敏感地区”,存在诸多“不安因素”,特别是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一些国家大量增加军费,并增加在本地区的军事活动,使人们在担心“新冷战”的同时,也在担心是否会有战争或擦枪走火事件。
这与当今的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是背道而驰的,与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也是背道而驰的。战争是万恶之首,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对新加坡来说,最为重要的当然还是争取和维护“和平”!
与自然灾害不同的是,战争是人类可以防止和控制的,自然灾害是不可控或不可测的。因此,在新加坡如果能设立“和平广场”,可体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号召人们“反对战争”;同时与新加坡加强全民防卫、保家卫国的目标是一致的。
如今,新加坡在东盟十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而当年的万隆会议就是在东盟成员国之一的印尼召开。印尼是东盟最大的国家,而新加坡则是东盟最小的国家。但新加坡人愿意遵循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不言而喻的。
和平也不只是新加坡人的希望,更是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希望!
因此笔者斗胆建议,为纪念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颁布65周年,纪念二战胜利75周年。不如把新加坡目前的“卫国广场”更名为“和平广场”,岂不是更好?
欢迎投稿。请在公众号内回复“投稿”获取详情
相关阅读:
- 调查显示:多数新加坡人没有强烈的排外情绪
- 新加坡不是一个国家?美国人又错了!
- 新加坡总人口10年来首次下滑 意味着什么?
- 新加坡受益!字节跳动、腾讯等纷纷加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