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兰三巴旺克基(Jalan Sembawang Kechil)或许不是你居住过的甘榜,但前居民Sofea所分享的点滴,肯定多少与好些人的记忆有重叠。跟随Sofea走一回这条已易名的马路,追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榜的纯朴生活。
惹兰三巴旺克基的印度甘榜里最大的屋子,因地势低而建成浮脚楼。(受访者提供)
许多长者感叹所居住的甘榜已变成钢骨水泥建筑,想向后辈指出确切住过的地方都很难。Sofea Abdul Rahman(56岁,幼教老师)是幸运的,至少在搬离30多年后还有机会走在同一条路上。
已消失的惹兰三巴旺克基。
整个甘榜是游乐场
眼前这片树林从前是甘榜的一部分,Sofea缅怀当年的乡土气息。
相较于建国一代,Sofea属于后期的“年轻”甘榜居民,当时基础设施已较完善,如有柏油路和自来水。所以她的分享少了黄泥路和煤油灯的辛酸艰苦,倒是多了自由惬意的欢乐笑声。
Sofea在惹兰三巴旺克基(Jalan Sembawang Kechil)的印度甘榜出生,确切位置就在目前的三巴旺购物中心对面的三巴旺径(Sembawang Walk)。
她告诉《联合早报》,父亲从1940年代起就住在该甘榜。那里大多数居民是印度人,也住着少数马来人和华人。村民早年多数在附近的英国海军基地打工,如当清洁工或劳工,英军撤离后就转到船厂工作。
Sofea的家和大多数甘榜屋一样,以锌板屋顶和木板搭建而成。(受访者提供)
虽然出世时比她年长17岁的姐姐已嫁人,Sofea的童年一点也不寂寞。她回忆道:“当时父母亲不太管孩子,我就和村里的女孩子一起玩,整个甘榜都是我们的游乐场。如煮饭游戏,拿父亲的剃须刀片切叶子,然后用火柴来烧。我们还会拿木瓜茎,蘸了洗碗液泡成的水吹泡泡。”
马路对面地势较低,常淹水。在低处的一所淡米尔学校,下雨时就会搭帐篷,那竟然也成了小朋友的“玩具”。Sofea一脸得意地形容道:“我们虽然没有去过游艺园,但也体验了过山车的乐趣。淹水时我们就从路边直接跳到帐篷上,然后往下滑到水里,很过瘾。”
采访当天不时有军机低空飞过,这也让Sofea很兴奋:“小时候冲凉时最害怕飞机飞过。因为冲凉房的屋顶没有完全遮盖,很担心飞机上的人会看到,一听到飞机的声音就弯下身躲到一角。”
仅剩半条路和树林
惹兰三巴旺克基的其中一小段,后来易名为三巴旺径。
1980年代甘榜面对拆迁的命运。Sofea还记得,居民陆续搬走后猴子经常跑到甘榜来骚扰,但她家还是拖了三四年,直到1988年才依依不舍地搬离。大多数居民被安排迁到义顺、宏茂桥或马西岭的政府组屋。
惹兰三巴旺克基接近三巴旺路的一小段,后来易名为三巴旺径。三巴旺径的左边是安老院和成人静养院,右边是共管式排屋。Sofea的旧家就在安老院一带。
三巴旺径尽头的一片树林,从前是甘榜的一部分。如今虽然可从惹兰叻昆迪(Jalan Legundi)绕过去,玩心大起的Sofea选择“抄捷径”,轻巧地跨过栏杆,走向树林较深处“探访”不知谁栽种的果树。
惹兰叻昆迪的两排店屋建于1960年代,Sofea说店屋仍在,但店家换了好几轮,食客所熟悉的三巴旺白米粉就在此。她也感叹店前的绿地变成了小型商业中心,总觉得破坏了原有的岁月感。
惹兰叻昆迪的店屋建于1960年代(小图,受访者提供),如今店家已换了几轮,后半段的私宅也建高了。
Sofea于2019年和两名友人开设“Jalan Sembawang Kechil.Singapore 27.”面簿账号,记录和分享更多回忆。她也为文物局前阵子推介的三巴旺历史步道提供珍贵照片和信息。
记者:陈爱薇
摄影:林国明
如何优先看到“新加坡鱼尾文”内容?从“订阅号消息”点击“新加坡鱼尾文”进入我们的公众号点击右上方按钮将“新加坡鱼尾文”设为星标⭐
新加坡鱼尾文已开通视频号
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