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大变革

最近,现任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先生在国会上分享了,推行四年的“科目编班”制度的实验成果,指出该计划成果良好,也已经日趋成熟,能够有效的取代现有的分流制度。至此,在新加坡实行了40余年的教育分流制度将走向历史,“科目编班”制度于2024年全面取代现有的分流制度。而今年公立小学二年级在读学生,将成为新制度下的首批学生。

那么什么是“分流制” ,“科目编班”?未来对我们海外的国际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影响?JJL将带您全面了解“分流制”,“科目编班”特点,以及如何入读新加坡公立中小学。

分流制

新加坡公立中小学“分流制”诞生于1980年。小学三年级会根据每个生的考试成绩分为:普通班、双语班、单语言班等,中学方面则分为:特快班,快捷班和普通班。这种分流的做法设立初衷则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的学习能力,进入到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教育模式。

深度解读: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大变革

这项制度推行以来,就受到社会的关注甚至是抨击。不少人认为在小学分流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感到自卑。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新加坡教育制度一直都受到全球的认可,新加坡中小学生在阅读,数理能力方面一直处于全球前三位。

科目编班

“科目编班”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强项选择修读难度较高的科目,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目前小学可选的科目仅限于:英文,母语,数学和科学四门。学校将按照学生长处和短处进行教学。

深度解读: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大变革

​我们通过王乙康部长的举例来看一下这种教育模式优势。假设小明英文和科学成绩很好,但是数学和母语不好,总分不会高按原有的分流制,只会进入一个普通的学术源流,所有科目都是按普通学术源流教学。学生自己会觉得被约束,贴上普通学术的标签,不利于他的成长。

而科目编班下,虽然小明仍会按照小学毕业会考的成绩,被教育部分到中学,但不会分流。他可以根据自己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术科目。这项举措的效果在于,因材施教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标签效应。(摘自联合早报王乙康:深化因材施教方针科目编班为学生提供更“合身”教育)

改革优势

新加坡教育制度受到全世界的认可,本次改革则是向“应试教育“进行颠覆式的创新,目的是鼓励学生追求志向、发挥所长、去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这对每个学生都有非凡意义。中国学生在学科能力方面一直非常突出,如果尽早融入到创新的教育体制中,无疑是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深度解读: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大变革

其次,这次改革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让每个个体发展自我个性。一系列的考试取消和分流,更多是在尊重和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在没有具体分数,排名等形式上的判断,去充分地实现个人价值。所以,对于国内即将出国或未来出国的学生和家长们,尤其是有所”偏科“的学生,选择新加坡留学,很有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方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