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定居六周年:我眼中真实的新加坡

a416e17da6c998d7f4e7ed090067d227.jpeg

1

去年,好莱坞电影《疯狂的亚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 热潮席卷全球,我特地赶在电影上映前读完了原著。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并不是这个高配版玛丽苏故事本身,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新加坡生活——奢华喧嚣的乌节路,别墅林立的武吉知马路,传说中的富家子弟学校ACS,美食云集的老巴刹,高大上的社交俱乐部……看着这些老友般熟悉的场景,以一种神秘的姿态出现在一部浮夸的小说里,简直妙趣横生。

42724df4e7f7c7666d113a8036e943fb.jpeg

(电影《疯狂的亚洲富豪》剧照,滨海湾花园婚礼)

电影被不负众望地拍成了一部美伦美奂的新加坡旅游文化宣传片,而我竟然在影院里看得露出了宠溺自豪的微笑。

公元二零一九年,距离我第一次来新加坡整整十五年,也是我搬来狮城定居的六周年纪念。我发现自己是早已将这个“地球上的小红点”,当作了自己的家。

2

世人对这座被赤道划过的城市有着一成不变的印象:气候恐怖,非人的炎热;小而逼仄,沉闷无聊;法律严酷,生活如履薄冰;本地人刻板冷漠,讲着口音奇怪的英文……其中有事实,也有误解。随着Crazy Rich Asians的播出,误会恐怕更是加深了一层: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光怪陆离的奢华。

 

098b508832606a14f584cd3a345f7cd7.jpeg

(乌节路标志性“华丽的存在”ION商场)

确实,新加坡是全球富豪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亦连续几年被评为生活成本全球最高。走在市中心最贵气的乌节路(Orchard Road),以义安城、百利宫为代表的老牌高档商场一如既往地优雅伫立着,一旁新建的ION则成了精致奢华的担当。它们与其他一众高级商场、顶级酒店、名厨餐厅一起,挤满整条街道,如发带上排列整齐的两行珍珠,囊括了所有你叫得出或叫不出名字的品牌。在商场里,随处可见衣着入时、妆容精致的女士,手提各种皮质的铂金包、脚踩红底鞋从你身边款款而过。而在乌节路浓密的树荫后面,无数出自名设计师之手的豪宅在热带的阳光中若隐若现——这是全岛最贵的富人区,一套公寓价格动辄千万新币。

fd0ae40de39452e77c5aa028ef26e37c.jpeg

(新加坡金融区一览)

而作为排名世界前三的金融中心 ,新加坡最拉风的CBD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最早的Tanjong Pagar一带到后来的Raffles Place,再到如今的Marina区域,办公楼越建越华丽的同时,为精英们所建的CBD公寓楼也飙到了历史最高单价。在美丽的新加坡河另一端,地标性建筑金沙酒店气势磅礴地矗立着,向世人展示着它的无边泳池、亚洲最大的LV旗舰店以及奢靡的赌场,巨大的玻璃幕墙被落日余辉染成七彩魔镜。当华灯初上,CBD的精英们纷纷聚到One Fullerton的酒吧里喝上一杯,聊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看金融区霓虹灯绚丽璀璨,与金沙的光影秀交相辉映——那是狮城一天中最美的画面。

而在城市的另一厢,组屋区楼下的小贩中心人声鼎沸,灯火通明,飘出阵阵本地煮炒的香气;邻里们穿着T恤和短裤,拖着人字拖,在组屋转角的咖啡店里喝杯南洋copi,点盘咖椰土司,再加一粒半生熟蛋——最地道的本地早餐和点心;清晨的湿巴刹里新鲜滴水的蔬果和活蹦乱跳的海鲜,透着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相对于乌节路、金沙的金碧辉煌,这一切似乎才是真实的新加坡生活,毕竟这儿八成的老百姓是居住在政府组屋里。

7d236b9f0c03d4726b94a368c582147b.jpeg

(新加坡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贩中心)

但总体上来说,新加坡是个再接地气不过的地方,与隔壁派头十足是“老牌豪门”香港、纸醉金迷的亚洲“新贵”上海相比,简直可称为朴实无华。如果仔细观察,就连她最高大上的区域,也透着挥之不去的平民气息,总无法像东京的银座和表参道,或伦敦的邦德街那样,精致到一丝不苟且毫无破绽。

这种气质当然与这里的气候有关:无论在城市的哪个角落放眼望去,总能看到一片绿意盎然;过于茂盛的热带草木淡化了城市的人工痕迹,使得这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缤纷的大花园,而不是精心雕琢的名利场。在猛烈的热带阳光下走十分钟,女士们再精致的妆容也会花,更何况轻巧的夏装永远不及大衣长靴华贵。

本地人也乐意将这种接地气风格贯彻到底。虽然Instagram上不乏晒大牌和奢侈生活方式的新加坡籍网红,但那毕竟不代表主流画风。身边熟悉的old money富四代、new money新贵、政府高官、大明星们,气质不凡,谈吐不俗,但全部低调努力、谦逊有礼,是这个浮躁花花世界的一股清流。普罗大众就更加朴素。究竟是城市的低调影响了这里的人,还是人们的朴实传统影响了这座城?不得而知。

有人说,曼哈顿的神奇之处在于,政客和富豪们,也会和老百姓一起坐地铁。窃以为,狮城亦有这样的魅力。正如街头美食了凡油鸡饭面和大华猪肉粿条能登上米其林的大雅之堂、获得一星的殊荣,在新加坡,不管身价多高的富豪,还是会在小贩中心搜索美食,也不介意偶尔搭几站整洁的公交;而寻常老百姓也能随心所欲到乌节路和金沙逛逛,吃个馆子。在这座小岛上,精致与粗糙共存,精英与平民共生,贫富虽悬殊,却没有两极分化之感。这种平等的感觉,虽然有可能是错觉,但不妨碍人们在此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

3

清晨,在新加坡河边吃着早餐,夏日微风拂面,宁静惬意中感受到一丝岁月静好。曾经有人说,香港和上海更像纽约,节奏快压力大;新加坡则神似欧洲,生活悠闲,不紧不慢。这点评可谓精准。

在新加坡的生活,可以用“一键按下easy模式”来形容(当然是相对而言的):

四季如夏的气候虽然乏味,但省却了很多换季置备行头的麻烦,每年一次集中采购便可撑起整个衣橱;

弹丸小岛面积虽小,但出行实在便利,隔三差五约个好友毫无压力,周末还可开车去大马遛个弯。假期里更是说走就走,飞去东南亚各地打个卡;

遍地的食阁和餐厅,各种价位的美食随时随地任君选择,以至于本地人很少在家做饭,厨房形同摆设;

私宅价格虽不便宜,但由于贷款利率低,本地人的购房成本与亚洲其他城市相比已算合理;再加上著名的组屋政策,刚毕业的本地年轻人也有能力买房成家;

就业率常年高居不下,接近百分之百,以致本地人因就业选择过多而略傲娇(比如跳槽频繁);

整个社会充满秩序感,到政府办事也是便捷高效,人手一个账号串联起各种政府部门网站,所有事项罗列得清楚详细,偶尔打个咨询热线,公务员们也会耐心热情地解惑答疑;

作为众所周知的“养娃圣地”,新加坡实至名归:空气清新、食品安全;能以政府控制的合理价格请到放心的女佣,为职场妈妈们保驾护航;有各种大数据背书的高质量双语教育,中西文化交融;最关键的是,整个国家都极其重视下一代的培养,绝大部分软硬件都对孩子们十分友好,国家的小花朵们能切切实实感受到各方面的关爱和呵护(关于在新加坡养娃的优缺点,我曾在“新加坡眼”公众号上详细写过一篇文章,请点“新加坡:一个十全九美的养娃好地方”)

尤其在经历娃娃幼升小之后,这种感触更深。虽然本地名校的入学竞争十分激烈,但难度尚在可控范围内,与沪港入学的“各显神通”“挤破头”不可同日而语。最重要的是,入学标准和优先顺序清楚透明、有章可循,作为新移民也同样有机会,只要早早规划(做义工或搬家),再加一点运气,大多能将孩子送入心仪的名校。

十年前我曾总结过,新加坡最适合三种人在此生活:学生、初入职场的精英、有娃家庭。这结论迄今仍然适用。这里安静而略显乏味的大环境适合年轻人静下心来求学,同时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软硬件又是一流的,堪称学生们的天堂。对于手头宽裕的职场新鲜人来说,这里生活便利,工作机会多,下班后的社交和娱乐也可以很精彩。现回头想想,自己在这里经历过一段极其美好的校园时光,也拥有刻骨铭心的青春回忆,现在正用心经营温馨的家庭生活——三个人生阶段都在狮城度过,也是一种小幸运。

4

两年前大热的日剧《东京女子图鉴》里有这么一段情节:出生在日本小城的女主到东京打拼,人美事业好;她那在东京湾区土生土长的富家男友却对她说:“我很喜欢你,但跟你结婚是不可能的。”失望之余,女主发现平时玩在一起、同样出身于湾区的白富美女友们,事实上根本无法和她成为真正的朋友。在很多国家,社会阶层自出生时便决定,残酷而分明,人们终其一生无法突破原有阶层的禁锢。

而曾经的美国,如今的中国,吸引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它们提供的无限可能性。从硅谷的神话到“中国合伙人”式的成功,无数出身普通阶层的人们通过天赋和努力实现了阶层跨越,便是对“中国梦”的最佳诠释。“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一语道出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也成就了国家活力十足、魅力四射的源泉。

对我来说,新加坡虽与中美迥然不同,却也是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只要够有才、肯努力,从底层到上层的通道从来没有关闭过。政府对科技创新企业的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重用,对教育体系的革新以创造更多平等机会等等,令包括新移民在内的国人看到曙光。

在名校云集的武吉知马区,遍地可见象征着“新加坡梦”的有地大宅;却有几大排组屋在那里高高伫立,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也许,这就是新加坡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51ddd0d97b05b2de6043e209af73d591.jpeg

在新加坡五十四岁生日、开埠两百年之际,祝福她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