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光耀称:汉语存在劣势!拥有七成华人的新加坡坚持不说汉语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汉语存在劣势。”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这般说道。

新加坡,一个有着大量移民的国家,其中马来西亚人、印度人、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总数比例最大,尤其是华人占比达七成,连李光耀自己的祖籍也是我国广东。

但即便如此,新加坡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而非华语。

为什么新加坡的通用语是英语?

那么,究竟为什么新加坡将英语定为通用语?原因真的是所谓“汉语存在劣势”吗?

新加坡,华人的“世界”

2023年5月,小美终于踏上了心心念念的新加坡之旅,临行前她请在新加坡作交流生的学姐作向导,学姐欣然应允。

根据约定,学姐要第二天以后才有时间,因此第一天小美决定自己先逛逛。

新加坡是发达国家,而且是后发展的国家中最早迈进发达国家行列的,这也让小美对这个“城市共和国”充满了好奇。她想,“虽说国家只有一个城市,但要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还是不容易的。

小美发现,从入住的酒店到景区,她见到最多的就是华人。熟悉的面孔,一口流利的英语,这种“别扭”的组合提醒着她彼时是在新加坡。半天逛下来,小妹忍不住感慨:“来过的人都说这里是华人的‘世界’,我看还真是。”

小美逛了鱼尾狮公园、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而后接到学姐的电话。学姐说她那边提前结束了,可以陪她一起活动了。于是小美回酒店等学姐。

两人在酒店商量一起到夜间野生动物园看看。路上小美忍不住感慨:“学姐,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跟在咱们国家差别大吗?我看到这里有很多很多华人。”

学姐笑着回道:“在新加坡,华人约占到总人口的74%,据说这个数据是2014年统计的。别看有这么多华人,但这里跟咱们国家差别还是很大的。”

这话让小美突然想到什么,便开口问道:“既然这里华人这么多,那为什么通用语是英语呢?用汉语多好啊!”学姐听到后笑出了声,“这是咱们的一厢情愿,人家可不这么想。”

新加坡非常不希望国际社会将其视为翻版“中国”,当然也不希望被认为是“伪西方”社会,因此,在国家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会在这两个方面寻求一种平衡。

学姐认为选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将选英语而不是汉语或者说他们认为的‘华语’作为通用语,肯定有对‘第三中国’的敏感认识的因素。”

小美又想到了什么,她随即问道:“有人提及李光耀曾说‘汉语存在劣势’,不用汉语作通用语是这个原因吗?”学姐回道:“据我所知,李光耀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他倒是提过汉语不可能作为通用语,这里面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考量,比如他提到的地缘政治因素。”

看到小美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学姐笑着说:“小美你毕业论文想做这个吗?如果是的话,我可以多给你说说。”小美点头:“我有这个想法。”于是,学姐决定给她深入讲一讲。

多元移民社会的国家认同

作为海峡出入口,新加坡素有交通“咽喉”的美誉。在1819年之后,殖民新加坡的英国人利用这个地理优势,把新加坡变成了东西方贸易的“二传手”,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移民被商业的繁荣吸引,纷纷到此寻求经商机会,比如有华人、印度人、犹太人、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欧洲人等。

对此,学姐进一步解释道:“他们之中有的来经商,有的来务工,还有的是逃荒到此寻找一线生机。总之,可以说,新加坡是一个由多元民族构成的移民社会。”

小美立刻就想到了多民族的情况:“那新加坡原来也有不同的民族吧,就比如像咱们国家有朝鲜族这样的民族?”

学姐点头道:“这个问题问得好。新加坡也是拥有多元民族的国家,其中人口最多的三个民族是华人、印度人、马来人,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比如缅甸人、欧洲人、尼泊尔人、阿拉伯人,等等。”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明,就会有不同的民族性格、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这种差异随着地理距离的由近及远而不断扩大。

在这一点上,学姐做了进一步分析:“在新加坡地理距离远近的民族都有,近的像亚洲人,远的像欧洲人,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是巨大的,而在亚洲内部各民族比如华人跟泰国人,两者之间也有程度相对较小的差异,但无论远近,当局都必须考虑到。”

此外,还有一点比较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各民族内部出现阶层分化现象。以新加坡华人为例,有学者认为,早期新加坡华人社会分为“商”“工”“士”三个阶层,而在这三个阶层内部又有分化,比如商人有富豪或者说资本家与普通商人的分别。

还有学者将华人移民社会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上层有富可敌国的资本家,中间是普通的经商者,下层有一贫如洗的穷人。

对此,学姐总结道:“虽然划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新加坡华人社会存在阶层分化。而可以想到,其他民族也应该存在类似的现象。”小美听后感觉晕晕乎乎的:“这么复杂啊!一座城市国家还这么复杂,那看来真是不好管理呢!”

学姐回道:“还有一个因素加剧了这种复杂性,那就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采用‘分而治之’的措施,其实就是民族隔离。”

英国人殖民了一百多年,这期间各民族一直是隔离聚居的封闭状态,相互之间没有往来,也就没有交流、融合的可能。

经过学姐这一番梳理,小美开始懂了:“没有交流、融合,就没有认同感,没有认同感就没有凝聚力。那什么时候开始有改变的呢?”学姐答道:“一直到新加坡独立后。”

英国殖民结束后,新加坡又并入马来西亚,直到1965年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后这种狭隘民族认同高涨、国家认同低迷的历史遗留问题才被提上国家治理的议程上来。语言政策正是解决措施之一。

多语制与双语制并行

严重的民族隔阂导致国家认同观念薄弱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隐患。这是新加坡独立之后不得不接受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当时亟待解决的困境之一。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李光耀明智地提出了“多元民族主义政策”

这个政策的提出是基于“多元文化理论”。多元理论的要义是保证各民族在文化认同权、社会公平权、经济收益需求权上的平等

因此,李光耀提出这一政策作为处理新加坡多元民族社会一系列问题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把新加坡改造成多元民族、语言和宗教并存共生的开放包容性社会。具体到语言政策方面,就是多语制与双语制并行的双语政策。

对于这个“双语政策”,学姐进行了总的概括:“以马来语为国语、以英语为官方用语、同时给予其他各族母语平等地位。”小美很费解:“为什么以马来语为国语啊?”

学姐想了一下回道:“这主要是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邻居,而以马来语为国语,既可以消除邻居的敌视和戒备,又能够争取外部‘马来世界’的认同和支持。可以说这对新加坡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小美还是对以英语为通用语无法完全理解:“就算是对‘翻版中国’的国际印象很敏感,那也可以将英语、汉语并列作为通用语啊。”

学姐笑着说:“新加坡政府另有考量,比如英国殖民新加坡一百多年,期间英语一直是通用语,已被接受,再比如英语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是外交和经贸活动中的通用工作语言,还有一点,那就是英语在各民族中具有中立性,体现出政府对各民族不偏不倚的态度。”

听了学姐的详细分析之后,小美有些激动了:“那汉语在新加坡岂不是没有生存空间了?”学姐回道:“也不能这么说。因为后来新加坡政府又推行双语教育,就是英语之外,鼓励学习本民族语言。”

作为一个民族中的一员,学习本民族的语言,用李光耀的话就是:“你要了解自己的根”。可见,实行双语教育,既体现新加坡政府平等对待各民族语言,也显示出政府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

那么汉语真的存在劣势吗?当然不是。不过,它在新加坡推广有一定的难度。

新加坡的华语

为什么说汉语在新加坡推广有难度呢?这与汉语自身特点有关。我们都知道汉语有不同的地域变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方言。对此,小美深有体会:“我们宿舍的室友就说不同的方言,除了东北话,其他的方言彼此都听不懂。尤其是南方的方言感觉更复杂。”学姐点头称是。

实际上,在新加坡独立前,客居新加坡的华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比如福建人、潮州人、广东人、海南人、客家人等,他们操着不同的方言。他们在新加坡自然会寻找说相同方言的老乡聚在一起抱成团,这就形成了同乡团体或组织。

对此,学姐做了进一步解释:“这些同乡组织为背井离乡的华人提供了互帮互助的场所,也是他们思乡情感的寄托和心理上的安慰。这个不难理解。”

但是这种以地域方言为媒介组成的同乡团体组织之间却缺少往来互动,以致各个华人组织之间的嫌弃和隔阂无法化解,这就使得华人社会处于一种分裂态势。

小美由此想到了之前说的“华人社会阶层分化”:“就是说新加坡华人社会,除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还有不同地域群体组织的分裂?”

学姐回道:“没错,这种地域群体组织的分裂,其实也是汉语在新加坡推广难度的体现。这就跟我国当初选定国语遇到的难题是一样的,选哪一种方言作国语都难免顾此失彼,引起落选方言使用者的不满。

因此,综合来看,汉语自身存在的不同地域方言之间的“内部竞争”关系,再加上与汉语并存的众多其他民族语言在外部构成的“竞争”关系,而且又有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介入,这些都说明了汉语在新加坡不具有推广上的优势。

实际上,作为新加坡华人的民族语言,华语的使用范围基本局限在家庭交际场合。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维持华语代际传承的主要场所。

而对于华语在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传承,学姐持谨慎的乐观:“说实话,无论是我们习惯叫汉语,还是这边人习惯叫华语,就我在这边看到的事实是它在萎缩,因为现在的华人小孩基本都讲英语,基本很少再讲它。即使被父母拉去华语学校,学完了不用也无法真正掌握。”

这方面有学者做过研究。早期的研究,比如十年前有人对新加坡华人家庭语言使用情况做过调查,发现与第一代成员、第二代成员相比,第三代成员使用华语的比例在下降。

近期有人专门针对新加坡华人家庭第三代成员华语使用情况做了调查,发现华人家庭第三代成员对华语并不感兴趣,大多讲英语,这反映出第二代华人对子女华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第三代华人在新加坡的身份认同感的提升

可以说,新加坡华语的生命力基本体现在华人家庭教育之中。因此,研究者们都向华人家庭提出了重视华语教育的建议,但能否产生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那么,你对新加坡将英语定为通用语的做法怎么看呢?

  • 作者:本草纲目
  • 编辑:二爻
  • 参考文献
  • 韩雨筱. 民族-制度-文化:新加坡国家认同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3.
  • 张男,彭小娟,延慧.新加坡华人家庭语言政策类型及成因[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02):43-50.
  • 张增垚.多元与一致:新加坡政党聚合下的政治秩序[J].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02):68-81+155.
  • 傅才武,邓时.多元族群社会的文化共同体构建:新加坡文化政策的演进逻辑[J].江汉论坛,2023(04):61-68.

本文由“客馆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