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了解新加坡

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繁荣活力的新加坡,并与世界分享新加坡是如何打造既适合工作又适宜居住、娱乐的理想城市的经验。”新加坡旅游局世博署助理署长潘景开接受专访时这样表示。 新加坡,既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城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重寻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直至今日,人口密集、资源匮乏的新加坡已被世界公认为最适宜居住和最具经济竞争力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崛起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故事? “水与花园”的城市战略 “在新加坡,无论走到哪里,我总能感受到水和花园的美妙,没有什么事物能比它们更能体现新加坡与自然的亲近。”2010年世博会新加坡馆建筑师陈家毅告诉记者,不是新加坡馆选择了水与花园这两个设计要素,而是它们选择了新加坡馆。 园外广场上的喷泉是新加坡馆“城市交响曲”的序曲。在葱郁的草木掩映之下,水柱聚散起落,带来清凉而悦耳的韵律。而闻名遐迩的新加坡花园景观将在展馆顶部绽放。 “这是一座色彩丰富、生机勃勃的热带城市花园。”潘景开告诉本报记者,这座花园种植了来自新加坡的各种植物,专为新加坡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培育的兰花品种——“新沪交响曲”石斛兰也将种植其中。 而“水与花园”的真正寓意是新加坡奇迹般地在飞速发展中依然谋得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并与资源匮乏长期对抗,开拓出一条全新的城市发展之道。 记者了解到,国土面积有限的新加坡却拥有4868公顷的公园、草地。如今,新加坡正在开发一个遍布全岛的“公园连接网络”,不久的将来便会把各大公园与居民区连接起来。 潘景开说,一个不得不提的经验是,新加坡专门设置了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来负责新加坡的绿化,它管理着新加坡10%的陆地面积,其中包括50多座公园和4个自然保护区,同时该机构还负责监督和协调保持新加坡生物多样性的工作。而本届世博会新加坡馆园林设计也正是由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来完成的。 独到的管理之术让新加坡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保留有大片原始热带雨林的两个城市之一。新加坡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的树种甚至远超北美大陆。 “水是命脉。”恐怕没有人比新加坡人更懂得这句话的意义。在这个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位的岛国里,新加坡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曾一度要靠存储雨水和从邻国进口。 世博园新加坡馆的广场喷泉被一池冷却水环绕着,室外和屋顶园林也埋藏了许多及时喷雾的设备,这都是为了随时能降低室温。这些水回收经过滤后可循环利用。 “几乎没有淡水资源的新加坡却在水资源有效利用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博会上我们自然会把水的元素突出。”潘景开告诉记者,“新生水”是新加坡水战略中必须要提及的,这种回收水是以先进的膜技术与紫外线消毒,将经过二级处理的生活污水进一步净化而生产,水质已经超过饮用水的指标。如今,新生水已占到新加坡日需水量的25%。 “水与花园”的神话还在继续。 潘景开透露,新加坡正在兴建一个滨海湾花园,包括了植物冷室、擎天大树和以“水”为主题的各种活动。这不仅与世博会新加坡馆的设计形成呼应,还会将新加坡“花园城市”的概念推向另一个顶点。 多元文化和谐共融 四根形状各异的立柱是公认的新加坡展馆设计的一大亮点,它们沿着平滑的曲线从楼顶悬吊下来,贯穿上下,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张力的平衡。 这四根立柱正是象征着新加坡和谐共存、同甘共苦的多元种族。 早在几百年前,新加坡就已经成为阿拉伯、中国、欧洲、印度和马来西亚商人之间的交易中心。现在,新加坡人口中77%是华人、14%是马来西亚人、8%是印度人,还有1%的欧亚族和其他种族的后裔。官方语言多达4种,主要宗教也有8种。 如此多元的民族文化,在新加坡却达到了完美交融的状态,正如支柱一般,支撑着一个国家的发展。 新加坡旅游局世界博览会署长梁诗琪表示,多元民族文化的和谐交融,是新加坡城市文化的精髓之一。而以“音乐盒”为基本造型的新加坡馆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新加坡馆一楼呈全开放式结构,游客会感到建筑完全没有柱子支撑,由此产生了奇妙的参观体验。沿着缓坡而上,展馆二层是三组演出空间,通过多媒体技术为游客呈现新奇的拟真投影表演。而再往上,便是浪漫的顶层花园。夜晚降临,缤纷夺目的光影便可从建筑外立面上参差错落的窗户与外墙开缝散射出来,为这座灵动的“音乐盒”增添更多迷人魅力。 “城市总是在变与不变、交融与排斥中行进,而这其中的张力便如同交响曲中乐章的反复与变幻,让人感到美好。”陈家毅这样阐释展馆设计理念。 新加坡馆的“空中花园”尽管植物品种丰富,但在总体上被同一树种分隔成多个区域,令花园色彩和谐,赏心悦目,以此象征着新加坡多民族的和谐共处,相互交融。 除了各个民族的相互交融,新加坡的缤纷多彩还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充分交流。巧合的是,新加坡馆建筑师陈家毅的经历就是一个缩影。 陈家毅告诉记者,他学成于新加坡本土和伦敦,在英国居住了20余年,并在新加坡、伦敦、伊斯坦布尔同时执业。正是如此交杂的东西方文化背景,使得陈家毅对于建筑设计总抱着“无界”的心态,也由此获得了新加坡馆“城市交响曲”的灵感。 “各种文化的差异,并不能构成它们之间的界限,界限往往源自内心的狭隘与封闭。”陈家毅这样认为。 潘景开向本报表示,新加坡馆的设计理念是希望游客参与其中,去“发现新加坡”,甚至开动脑筋成为城市智慧的创造者。 一句话推荐亚洲风情 以色列馆:名为“海贝壳”的流线型建筑体与“海宝”的名称相呼应,充分展示了犹太文化。 印度馆:设计灵感来自桑奇佛塔,参观者宛若置身于佛法圣地,找回内心的宁静。 阿联酋馆:逼真的沙丘形展馆里以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能源利用的故事。 韩国馆:韩文特有的几何特征体现在展馆建筑上,馆内韩食、韩服、韩乐一网打尽。 日本馆:银白色的“太空堡垒”被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包裹,成为会“呼吸”的展馆。 泰国馆:巨幅电子屏将透过水幕描绘绚烂多彩的泰国历史,洋溢浓郁的泰国风情。 马来西亚馆:充满马来西亚的独特风情和团结的民族精神,展馆中央舞台是最大亮点。 尼泊尔馆:截取首都加德满都这座“寺庙之城”两千余年历史的最辉煌时刻。 印尼馆:顶部将有数根竹子穿墙而出,每天都有印尼特色歌舞。 土耳其馆:设计灵感来源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沿用8500年前的建筑风格,显示古代文明与未来生活的融合。 沙特国家馆:主体建筑犹如一艘高悬于空中的大船,底部和甲板种满了沙特标志性植物枣椰树,沙漠中的绿洲彰显生命活力。 巴基斯坦馆:外观按16世纪的拉合尔古堡同等比例复制,馆内会带游客追忆“丝绸之路”。

更了解新加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