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事件截然已成历史,但溯源历史背后,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涉足芯片产业,就拿“铁娘子”董明珠来说,不久前也豪情万丈表示将以500亿杀进芯片领域,为祖国作贡献。而乘着热度,一家半导体产业公司即将登陆港股市场。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光控精技有限公司于7月10日结束招股,股份预计7月18日上市交易,光大证券、国元融资为联席保荐人。
背有靠山?
说到上市,这可不是光控精技的第一次。早在2007年2月15日,该公司便在新交所凯利板上市,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上市之后,光控精技的的整体交投量偏低,股东难以寻找机会退出。
约六年后的2012年12月14日,持有光控精技71.76%的Kintras提出了以每股0.25新加坡元无条件现金收购要约,此时的Kintras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已发行股份的84.34%,而公众持股15.66%,因此私有化很顺畅,2013年3月22日便从新交所除牌,除牌时市值为3260万新加坡元。
图:从新交所退市前的股权架构
虽然在新交所过的不开心,但退市之后的光控精技反而“柳暗花明”。2016年9月5日,光控精技与钻裕订立认购协议,标志着钻裕资本正式战略投资光控精技。截止本次上市前,光大控股(00165)通过钻裕间接持有光控精技41.64%的股份,且与杜先生为一致行动人。
图:光控精技上市前股权架构
而光大控股是中国光大集团的附属公司,这说明光控精技目前的背景还是不错的。虽然原股东寻找的是退出机会,但光大集团是否会扶持该公司发展国内半导体产业,还是仅做财务投资,这其中的区别可就大了。
第一市占率中的猫腻
光大控股作为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多元化金融控股企业,为什么会投资光控精技?这就需要来扒一扒光控精技的基本面了。
光控精技于1988年在新加坡成立,专门生产半导体行业的设备、机械、子系统、精密工具及零部件。要了解光控精技的业务产品,需要对半导体产业有个大概的认识。
半导体制造包括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四大工序,而后三道工序需要相应的加工设备辅助才能完成工艺制作,加工设备则来自于原始设计制造商,光控精技的产品,就是出售给原始设计制造商,用于制作加工设备。
而光控精技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封装、测试设备中的线焊机处理系统,此产品2017年收入占公司业绩的77.9%,在全球线焊机处理系统制造中,光控精技是最大的合约制造商,市占率为49.6%。
图:半导体加工设备细分
虽然市占率第一,但这个排名是有一定混淆的,排名是按照以线焊机处理系统为主的合约制造商市场规模进行比较,所有合约制造商企业2017年的收益仅为1.5亿美元,而去年的全球线焊机处理系统的市场规模为1496亿美元。
图:以线焊机处理系统为主的合约制造商排名及市场
也就是说,像光控精技这类以线焊机处理系统为主要业务的合约制造商,是受到其他非合约制造线焊机处理系统企业的严重挤压的。目前的市场竞争充分,虽然从2017-2022年仍有7.2%的年复合增长率,但对于光控精技来说,如何以合约制造商的身份打入更广阔的市场,这将是个巨大的挑战。
图:全球线焊机处理系统市场规模
业绩不温不火
从光控精技的业绩上,也能论证上述“巨大挑战”这一结论。虽然招股书中显示该公司的产品在新加坡的收入占比最多,但由于客户向中国拓展业务,所以光控精技出售于中国的产品也不少。比如2017年的客户甲和客户乙,二者的市场主要在中国,光控精技去年在甲乙两客户的收益占比为84.1%。
即使依托2017年国内快速增长的市场,但光控精技的表现并不如人意。2015-2017年,该公司的业绩稳中有增,从1.07亿新加坡元增至1.29亿元,收入的增长,正是因为半导体加工设备后段(即线焊机处理系统)的收入由2015年的48.9%提升至2017年的77.9%。
表:光控精技近三年业绩情况(单位:新加坡元)
但由于销售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成本从2015年70.9%的占比一直提升至2017年的79.5%,且产品组合有所变化,导致毛利先减后增,整体仍呈下滑,毛利率逐年下滑,由2015年的23.9%下滑至2017年的19.2%。净利润也表现出先减后增的走势,经调整净利率由10.5%逐年下滑至6.8%。
除了业绩的不温不火,对最大客户的依赖也是光控精技的风险之一。2015-2017年,由客户甲贡献的收益分别为48.5%、72.6%及77.9%,客户甲便是光控精技线焊机处理系统的最大采购商,对客户甲的依赖逐年增大。
由此看来,光控精技的基本面并不算好,虽然以合约制造商的身份取得了线焊机处理系统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但仍将与其他制造线焊机处理系统的企业剧烈竞争,且对单一客户依赖过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光大控股对光控精技的投资,或许更偏向于财务投资,毕竟光大集团旗下还有光大证券(光控精技联席保荐人之一),能更有效的助力原股东登陆港股市场,并在其中分一杯羹。鉴于光控精技的基本面及新股市场的低迷情绪,谨慎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