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房产政策叫居者有其屋
1965年新加坡建国之初,当时李光耀提出这个计划,鼓励人民拥有自己的住房。新加坡政府单独成立一个专管的机构叫建屋发展局,把整个新加坡的房地产模式分成二元结构——政府所有权的房子公民可以居住99年,完全够长,叫祖屋;还有一种商品房叫私宅。
两个市场同时运行,大概经过30年,1995年的时候,新加坡的自有住房率超过90%了,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有80%以上的公民动住进了政府祖屋。祖屋就是所有权归政府,购买祖屋的人可以居住99年,也可以买卖,但是必须符合条件和规定。
可以说这个政策真的保障了新加坡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在同时又拥有那么多人口,还保障了居住的成功、居者有其屋政策的成功。组屋为主、私宅为辅的二元结构奠定的基础,祖屋占到整个住宅市场73%的份额,私宅占到26%的份额,祖屋满足社会70%-80%的需求。
如果经济好了形势好了赚到钱了,个人可以去买私宅,但是必须要退出祖屋;如果有一天经济下滑了,私宅由于各种原因的必须卖掉,个人可以还再去申购祖屋,保证在经济恶化情况下还有住的情况。
祖屋是政府主导的公共住宅系统,它的产品是多层次的,以充分保障社会的中低层的住宅需求。有一室、两室、三室,也有更大一点的,还有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小型公寓祖屋。年龄大了可以把面积大的祖屋卖掉换成面积小的祖屋,每个人只有一套保障居住。
祖屋的买卖限制非常严格,不符合规定不能买,而且买了以后也相关要求的限制,所以祖屋市场保障的是社会普通大众的住房,私宅是私有,配套非常好。祖屋是开放式,没有小区的概念,出来就是街道、整个社区。然后私宅是封闭式的,有健身房、游泳池等,配套不一样,价格比祖屋贵两到三倍以上。
这种结构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非常像我们现在的摸索、探索。共有产权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就类似于新加坡的祖屋,符合条件的人可以申请可以居住、可以享受上学等等的政策,但是不能炒作它,买卖有严格的限制,不能暴利,如果有钱可以买商品房。
从种种迹象来说,我觉得长效机制总体上是向新加坡的模式靠拢和迈进。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依托在房子上的金融产品属性剥离掉,居者有其屋让天下寒士都有居住的场所,少部分人可以去炒作商品房。
这样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效机制,是一个发展方向,这个探索还在不断不断推进。我相信随着模式的改变,整个房产市场都将发生重大改变。
我们的主题叫投资,对于投资来说,我觉得过去随便买一套房可以赚钱、可以翻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清晰的认识到这个模式的转折点在2017年,为自己未来的投资重新选定方向、重新梳理资产配置,我觉得才是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