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植物园又添新设施!快来玩吧

作者:宋慧纯

空置约15年,新加坡植物园格洛扩展地内的两栋受保留黑白洋房,经过一番整修后迎来新用途,为艺术与自然爱好者提供寓教于乐的新去处。

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及财政部长王瑞杰昨天(3月13日)出席格洛扩展地新设施开幕礼,与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一同参观新设施。

新加坡植物园又添新设施!快来玩吧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黄衣者)昨早参观格洛扩展地的COMO小树林。(陈斌勤摄)

占地八公顷的格洛扩展地(Gallop Extension)园区内建有“雅柏拉”(Atbara)和“英华哲瑞”(Inverturret)两栋洋房。前者建于1898年,是本地至今存留的最古老黑白洋房,1939年至1999年曾是法国大使馆办事处。建于1906年的后者在同一时期为法国大使官邸。国家公园局2015年接管两栋房子后由专家团队规划整修。

如今,“雅柏拉”成了华侨银行树木园内森林探秘馆的“新家”,结合视觉听觉等元素的展览,教育公众有关本地森林生态的知识,并推动热带雨林生态研究;“英华哲瑞”则被整修成本地首个永久性展出植物艺术品的艺廊,展品包括1890年完成的英殖民时期作品。

在格洛扩展地兴建的COMO小树林也已开放,小菠萝蜜和海红豆等玩乐设施能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学习新知。

王瑞杰致辞时说,格洛扩展地一带曾被规划为住宅和其他用途。但国家公园局和国家发展部团队认为,保护区内的沼泽森林、殖民时期建筑等自然与文化遗产非常重要。他说:“当局重新发展园区时谨慎行事,以恢复区内的栖息地生态。例如,当局得种植本地植物与树木品种,取代已在此处生长的入侵性植物,以恢复本地林区生态系统。”

规划植物园内受保留洋房 建筑师不装电梯只用斜坡道

进行将新加坡植物园内受保留洋房打造成森林探秘馆的规划时,本地建筑师团队选择以斜坡道衔接馆内主要展区,而不是增建电梯。如此一来,团队就能在尽可能不让建筑内外结构与环境受影响的同时,也让公众站在缓缓升起的斜坡道上眺望周遭怡人景致。

新加坡植物园又添新设施!快来玩吧

设在植物园格洛扩展地两栋受保留黑白洋房内的华侨银行树木园森林探秘馆和植物艺术画廊,昨天起正式对外开放。其中,森林探秘馆就设在本地至今存留下的最古老黑白洋房——“雅柏拉”(Atbara)内。

根据市区重建局提供的资料,“雅柏拉”的外墙由深色木骨架构成,与白色填充墙营造出黑白反差效果。

考虑到内外若增建电梯必打乱组成建筑各环节

此建筑原用来停放马车的门廊以具有中世纪特色的弧形木材和弧形吊坠打造,露台花园的楼梯柱则由洋葱形状蝴蝶结点缀。

整体而言,“雅柏拉”巧妙地融合了歌德(Gothic)与摩尔式(Moorish)特色,是一栋独具一格的黑白洋房。

为园区内黑白洋房进行整修规划的陈家毅建筑师事务所团队受询时透露,团队在规划时紧扣森林保育主题,专注于保留这座蜿蜒建筑的低楼层风格。团队因此提议须增建的结构或设施在视觉上不可过于抢眼。

考虑到在建筑内外增建占极小空间的电梯势必会打乱组成建筑的各环节,还有建筑本身及后花园的环境,团队最终选择建造同样方便公众使用的斜坡道。

陈家毅也指出,将这座古老建筑从私宅改造成公共场所也意味着,与原先设计建筑时相比,屋内的木质地板日后须承载比以往更大的重量。有鉴于此,团队在恢复组成承重墙一些早已不存在的拱门后,也在原本的木质地板之间谨慎加入额外的钢或木质构件,让地板更为坚实。

在规划另一栋黑白洋房——“英华哲瑞”(Inverturret)时,团队则是建议完全不遮住大厅的屋顶结构或旧砖墙。   

如此一来,访客步入设在洋房内的植物艺术画廊大厅,就能在一览美丽植物艺术品的同时,感受殖民时期建筑的空间元素。

研究员在植物园林区成功复育红腹锦蛙

国家公园局研究员在植物园林区内成功复育属于濒危物种的红腹锦蛙。

公园局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之间展开试验,在植物园内一片适合红腹锦蛙(Cinnamon Bush Frog)栖息的热带雨林开始复育这类很罕见的本地蛙类。这片林地的树冠层有助降低环境温度和提升林区湿度,避免红树锦蛙出现过热或干燥的情况。

新加坡植物园又添新设施!快来玩吧

 红腹锦蛙之前多数出没在武吉知马和中央集水地带的自然保护区等。 (黄家俊摄)

试行复育后,研究员也在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内进行调查,了解红腹锦蛙蝌蚪和成年蛙的生存情况,再谨慎地逐步将其中一些转移到植物园热带雨林内。

红腹锦蛙是夜间动物,之前多数出没在武吉知马和中央集水地带的自然保护区,以及这一带周边的自然公园等。

复育试验展开几个月后,当局在林区内发现红腹锦蛙产下的卵和蝌蚪,它们之后也定期在林区内繁殖,显示复育计划取得成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