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学创始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说:“城市和乡村必须结为夫妇,这样一种令人欣喜的结合将会萌生新的希望,焕发新的生机,孕育新的文明。”
初见新加坡,高楼大厦不如中国香港辉煌壮观,但深入新加坡,却倍感温馨,恍如徜徉于绿叶红花之海,犹如甘醇,越品越有味。新加坡金融中心区与传统历史文化区唐人街,新加坡河比肩而邻,相互辉映;高楼大厦与传统建筑互为点缀,和谐共生;城市楼宇之间绿地花草遍布,到处绿意盎然,城市自然生长;组屋虽不豪华,但却经济实用,也不密集,足以满足一般家庭需求;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美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政府“高薪聘优才”, 清正廉洁,高效透明,管控严格,人民遵纪守法,安居乐业;依法治国,严格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文化保护传承,拆迁和谐解决,产业均衡合理可持续,社会和谐,城市生活和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恍若田园都市。
1
新加坡城市发展历程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国土面积为719.1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为554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为富裕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新加坡本是一个土地狭窄,资源匮乏的小岛,但其秉承“不仅专业,而且富有远见”的城市规划原则,通过明智的土地使用规划和卓越的城市设计,成功实现了保持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平衡。
年代
发展主题
特点
借鉴
50-60年代
早期
一个令人窒息的时代(A Over-crowded time)
1.过度拥挤,住房短缺和糟糕的生活条件在城市中心随处可见;2.四分之一的居民挤在岛上百分之一的地区;3.失业频繁使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犯罪活动猖獗。
1.典型的传统大城市病,并且问题严重;2.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合理;3.城市发展起点低,问题严重。
60年代
居者有其屋 (Housing the nation)
1.1965年获得独立;2.新政府面临最紧迫任务:解决失业,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拥挤问题;3.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市中心和新市镇错位发展,互为补充。
设立专门机构:1.建屋发展局负责住房供给和城市更新工作;2.经济发展局:负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70年代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Building up modern infrastructure)
1.在联合国帮助下,1971年高标准制定了总体规划;2.大规模修建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治理;3.以地铁等公共轨道交通为主导实现"去中心化";4.将现有设施最大化利用,同时保留充足的娱乐休闲、绿化和发展用地,为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1.规划先行:制定了第一个概要性规划,强调有品质的住房,便捷的交通,可持续增长和为所有人服务;2.规划不仅处理现实问题,而且富有远见;3.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导实现“去中心化”;4.规划不要一次将城市画满,要留有发展空间,让区域自然生长。
80年代
提供优质生活环境 (Providing a qu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1.时代标志:成熟老城区——市中心的更新和改造;2.在南部兴建金融商业中心区——滨海湾;3.对历史文化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和更新,发展与保护融融合共生,3.现代化中心区和老城区传统文化,历史建筑和文化环境有机融合,共同形成有序城市天际线。
1.制定老城区综合性长期发展规划:开发,更新与保护有机融合;2.颁布专项历史文化区保护性规划,不仅保护单体建筑,而是整体保护富有建筑特色的老街区和传统历史文化区,如中国城、小印度、甘榜格南、新加坡河畔等。
90年代
更多住房和工作选择(More choices for housing and jobs)
1.制定新的1991总体规划,关注点转换为提供优质生活环境,强调品质、身份和多元化;2.有序和重点开发提升外围区域中心,实现区域居住和办公平衡,大力发展高科技和信息产业;3.活化古建筑:将标志性历史建筑转变为现代使用功能,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1.及时更新制定新的总体规划,保持规划的时效性和领先性;2.新区和老区融合共生:创造性将历史建筑转换为现代使用功能,“老”为“新”用,继续刺激增长;3.更关注如何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有别于西方,具有自身特质的发达城市。
21世纪
成为一个优质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卓越城市
(A great city to live,work and play in)
1.制定2001总体规划,以550万人未来50年生活为目标,将新加坡发展成为21世纪欣欣向荣的世界级城市;2.规划建议:城市成熟地区的更新和改造,高层景观城市生活,更多休闲娱乐,商业更具灵活性,设立全球商业中心,建设广泛的铁路网络和聚焦身份认同。
1.保持规划领先和富有远见;2.强化优势产业:集中主要的金融和服务部门打造一个全球金融中心;3.大幅提高公共轨道交通以完善交通体系;4.关注身份认同:更多地将传统和标志性建筑加以保护提高地区特征,将有重要影响的地标、自然特征和新城镇开发融为一体。
2
新加坡对中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借鉴
世界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与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中国台湾以及1977年的韩国较为相似。中国目前一线大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好于1967年的新加坡,面临的城市发展问题不如当年的新加坡严重。
项目名称
核心理念
具体措施
结果
城市规划
不仅专业,而且富有远见。
规划过程公开透明,鼓励市民及专业团体参与;规划不仅解决现有问题,而且要有远见,并保持更新优化;分阶段分重点有序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平衡。
交通
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导
以城铁、地铁等公共轨道交通为主导;建立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对繁忙时间进入市中心的车辆按时收费;城市中心大多采用单车道;限制私家车发展。
全球罕有“不堵车的大都市”。
住房
基本有保障,高端靠市场
土地利用最优化:政府“居者有其屋”计划保障居民基本需求,将优质土地留给私人住宅,市场化手段满足高端需求。
社会和谐,老百姓不用为住房操心。
产业发展
差异化扶持政策
对政府支持工业重点扶持,提供低租金和差异化政策,实现产业均衡发展。
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
文化保护
对历史文化街区
整体性保护
专门制定历史文化区专项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将历史建筑活化更新为现代功能。
多元文化和谐共生 避免了大拆大建。
环境保护
自然开发模式
将自然引入城市空间;开发商必须在产品设计上竞争;不要一次将规划画满,让区域自然生长。
“花园城市”美誉, 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
市中心
和新城镇
功能分区,错位发展
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导联系新城镇和市中心,区域中心再通过支线轨道交通疏散人流;市中心主要用于商业、办公、娱乐和高档公寓。
实现市中心和新城镇 共同繁荣。
拆迁难题
施小恶以成就大善
制定《土地征用法》,依法拆迁;土地补偿避免出现富可敌国的大亨,更不允许因公共资源的投入而使个人财富直接或间接飙升。
从未发生非法强拆 ,也从未发生非法抗拆。
新加坡在城市建设方面,环境优美,整洁有序,“花园城市”之美称享誉世界;在交通方面,地铁、城铁、公共汽车、高速公路等便捷的公共交通网贯穿城市的每个角落,是全球罕有的“不堵车的大都市”;在历史古迹保护方面,不仅保护单个建筑,而且创造性实现了对历史文化区的整体性保护,发展和保护融合共生;在住房建设方面,“居者有其屋计划”惠及全民,老百姓居有其所,安居乐业,成为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宜居城市之一;产业发展方面,服务业和工业均衡发展,市中心和新城镇珠联璧合,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可持续平衡。
3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城市发展对比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最初都曾是不起眼的小渔村,后来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大力发展港口贸易,两者都成为亚太区著名的贸易转口港;在20世纪中期,两者都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机会,适时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两者都成为亚太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者产业结构都转向第三产业,进入了后工业化或服务经济时代,其中,进出口贸易、航空、金融等行业成为服务经济的重要行业,都发展成长为亚太区主要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以及旅游中心。作为城市经济,第三产业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整体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高速增长“工业化”时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举足轻重。
对比项目
新加坡
中国香港
位置
东南亚岛国
南中国海半岛岛城
面积
719.4平方公里
1106.34平方公里
人口
561万(2017年)
741万(2017年)
人口密度
7916人/平方公里
6698人/平方公里
别名
花园城市
东方之珠
GDP(2017年)
3,239亿美元
3,417亿美元
人均GDP(2017年)
57,714美元
46,225美元
国家和地区竞争力全球排名(2016—2017)
2
9
其中:基础设施
1
3
效率增强
2
4
创新与成熟度
12
23
城市地位
全球重要金融、服务业
和航运中心。
全球重要金融、服务业
和航运中心。
其中:金融
全球第四
全球第三
港口
世界第二
世界第三
制造业
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东南亚最大修造船基地和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
制造业比重自80年代开始持续下滑,2010年制造业仅占约2%,“产业空心化”特征明显。
产业结构
第二和第三产业双轮驱动,2011年第二产业占32.21% (其中制造业27.11%),第三产业(服务业)占61.81%。
第三产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2011年占92.9%,第二产业仅占7.1%。
住房建设
超过80%居民住在政府组屋,组屋以中等户型为主,不仅满足基本需求,而且较舒适。
约50%居民住政府的公共房屋,其中30%住公屋,其余住居屋,以小户型为主。
交通状况
不堵车
基本不堵车
政府经济政策
“积极,直接干预”
“积极不干预”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百度百科、新加坡统计局、中国香港政府年报、世界经济论坛等有关资料整理。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制造业产业升级上的发展道理迥然不同。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从重化工业逐渐向先进制造业和以资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工业转型。在此期间,新加坡政府积极有为,再次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转型机会,通过引进外资和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成功建立起以电子电器、石油提炼、机械制造(修造船为主)为主体的制造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建立起门类相对齐全,结构相对合理,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在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制造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目前新兴的电子产业和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共同组成推动经济增长双引擎,同时保障了国民的就业稳定。同期,中国香港也力图跟上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终因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始终未能完成制造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制造业逐渐萎缩,令整体经济结构失调,出现了“空心化”的危机。
造成这一显著不同的重要原因是两者的经济政策。新加坡政府实行“积极,直接干预”的经济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则主要是政府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结果。政府在产业结构的转型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以技术进步为基础,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不断的升级转型,通过制定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指导并直接参与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转变,产业结构相对均衡合理。而中国香港政府实施的是“积极不干预”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被动,主要依靠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只起辅助作用。因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香港制造业尚未完成产业升级转型,在70年代末内地开始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便已大规模转移到内地,始终未能完成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造成遗憾。
4
以新加坡为标杆
解决中国城乡差距大问题
保持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平衡,一直是困扰世界城市发展的难题,达到平衡非常困难。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仅仅经过40余年,新加坡通过“不仅专业,而且富有远见”的城市规划和高效透明的政府,在交通建设、产业发展、住房建设、文化保护、城市拆迁等方面成效卓著。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导,成为“不堵车的大都市”;以“土地利用最优化”为原则,实现“低端有保障,高端靠市场”的住房市场格局和产业均衡发展;创造性对历史文化区进行整体性保护,避免了大拆大建,新区和老城和谐共生;依法治国,立法和谐解决拆迁难题;市中心和新城镇错位发展,共同繁荣,保持了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城市疏密有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把田园的宽裕带给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带给田园”的“田园城市”梦想。
如果说以纽约、芝加哥为代表的单核集聚型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早期第一代产品的话,以洛杉矶为代表的城市郊区化和多中心扩展模式为城市发展中期第二代产品,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区和新市镇共同繁荣,保持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则为城市发展成熟期第三代作品。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2011年新加坡全球综合排名第二,其中在基础设施方面居于全球首位,效率增强方面位居全球第二。新加坡与中国大城市人口规模和文化习俗相似,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于1967年的新加坡,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成功实现保持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平衡的的国际大都市,新加坡“不仅专业,而且富有远见”的城市规划理念有效解决了城乡差距大问题,其发展历程有潜力成为中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标杆。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2016—2017)
国家和地区
总指数
分类指数 Subindexes
基础设施
效率增强
创新与成熟度
overall
Basic
Efficiency
Innovation and
index
requirements
enhancers
sophistication factors
排名
数值
排名
数值
排名
数值
排名
数值
Rank
Score
Rank
Score
Rank
Score
Rank
Score
瑞士
1
5.81
2
6.29
3
5.62
1
5.80
新加坡
2
5.72
1
6.37
2
5.73
12
5.25
美国
3
5.70
27
5.43
1
5.85
2
5.63
荷兰
4
5.57
4
6.12
9
5.38
6
5.52
德国
5
5.57
10
5.94
7
5.40
3
5.61
瑞典
6
5.53
7
6.06
12
5.31
5
5.54
英国
7
5.49
23
5.61
5
5.55
9
5.30
日本
8
5.48
22
5.62
10
5.37
4
5.57
中国香港
9
5.48
3
6.23
4
5.58
23
4.80
芬兰
10
5.44
12
5.88
14
5.26
7
5.47
中国内地
28
4.95
30
5.34
30
4.79
29
4.22
01 一站式服务
02 智取图书
03关注我们
商务合作 | 投稿 | 建议 | 咨询
李老师:13810405487(可复制)
文章来源:新型城镇化传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