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妈妈深思:踩踏式竞争教育的出口在哪?

addbb446c829ebbffd9b0916168a68ff.gif

文:四月

从伦敦到新加坡战斗在投行第二线的双宝上海妈妈
最近朋友圈里热传一篇文章,《清华副教授刘瑜: 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孩子发现自我, 而是逃避自我》。
b69b5d0a6b500e2bd436b65fe487850e.jpeg
说的是在不确定的时代下家长们的焦虑,以及如何避免踩踏式竞争的教育观点,就是要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bb8acc51d1952428e64b34f155fa382b.png
文中有一句话特别走红: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

74b5b4943bd77278fe0f7c2a9a10f123.png74b5b4943bd77278fe0f7c2a9a10f123.png

这句话好像巨石入海,一下子激起了热议。我这个爱吃瓜的群众看得十分乐呵,尤其是那些反对的声音。
首当其冲就是人大教授储殷,叫大家“不要相信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心灵鸡汤。”
0094776a0ff83d4671f0e85abbf40c36.png
还有更尖锐一点的观点说这是一碗毒鸡汤,是要给真正的普通人洗脑,从而实现阶级固化。
d3eaf23c4469c52acee34bee07bffe30.jpeg
看到最多的评论还是表现出深深的无奈——刘教授“普通”的女儿所处的位置,是无数人倾尽所有也未必能企及的高度。
80f231bcfb34150863c28075997cda7c.png
“刘教授的孩子,自然可以心安理得的做一个“普通人”,因为这就是她的孩子的下限,很高的,高到别人需要“花十八年坐在这里一起跟你喝咖啡”。而我那个亲戚的孩子,上限已经低到了即使再花上十八年也不可能和刘教授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在刘教授和我的亲戚这两个家庭之间,中间有至少2亿个家庭的差距,也可能是3亿或者更多,这里面哪怕只有1/3参加“不得不参加的教育军备竞赛”,也足以形成一个消费者数以亿计的庞大市场。
所以,从刘教授这些不接地气的案例来看,“普通人”一文无外乎另一篇学院派鸡汤,没啥新意。”

a194c83c3590802bd8b2c7ead589a73f.png
刘瑜的这篇文章我看了两遍。第一遍就觉得读起来怪怪的,觉得哪里不对,却又不知道为什么。第二遍再读,就发现了问题。
首先,她对“成功”的定义是矛盾的。

她认为的成功是全世界公认的出类拔萃的的人,文中提到过代表成功的人名有盖茨、马云、朗朗和姚明。

7fe5a5b696b408ab10d5b42c6a482c9a.jpeg
她说:“一个社会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马云、那么多朗朗,那么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因为她女儿不是“旷世奇才”,所以她“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fa71ee74ff54e4c389bbe2e44570f648.png
所以,同学们,请一定要清楚她所谓“不普通”指的是旷世奇才。
按照这个定义,全球78亿人都是普通人,“不普通”的人早就被四舍五入掉了,只是在百位、千位还是万位,我们得叫刘教授再清楚定义一下才知道。

可是呢,她又说:“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这就是成功。
突然画风就转了,有没有?
前脚刚说我的女儿不是旷世奇才,所以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后脚马上告诉你,别急别急,对你家孩子的成功我有另一个定义。
“你家孩子”只要“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这就是成功。” 
这样颠来倒去、彼此互不统一的逻辑可能就是网友称之毒鸡汤的导火线。
其次,她对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观念和行动上也是矛盾的。

刘瑜说规避来自于军备式踩踏式教育的方法,是认识自己,发挥相对优势。“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听上去十分正确。
但是她举了一个自己教育女儿的例子。关于要不要让女儿学钢琴,她认为北京可能已经有三百万琴童了,很难出类拔萃,学钢琴就是自取灭亡,不如让孩子去学古希腊罗马史。
ddc21853965bf6fe27b1118d7edad0e4.png
她还说,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以后就让女儿去开奶茶店;如果奶茶店又竞争激烈,那么煎饼店也是可以的。当然,这个是开玩笑啦,只是表达一下她想为孩子另辟蹊径的观点。
76cc6e76aaeb74ad3459ee374f4e4ad9.png
我不懂的是,在这些例子里,所谓的“自我”在哪里?
她有没有问过女儿是不是喜欢音乐,要不要试试钢琴?从哪里观察出她女儿在学习古希腊罗马史这方面有比较优势?开奶茶店还是煎饼店是谁说了算?她女儿喜欢当个体户吗?

d626cc0b2141ca2bbc56bb476bca02f1.jpeg
在整篇以教育为名义、主旨为“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演讲稿里,她的教育主体“女儿”的自我从头到底也没有被认识过。
我也没有感受到她对女儿普通这件事的接纳。你看,“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正在成为”表示一种趋势但还没有完全实现,“势不可挡”体现出她想阻挡又力不从心的无奈,哪里有半分可以心平气和接受现实的态度?

我也并不赞同她给女儿下定义的做法。
刘瑜说,接受现实后正确的做法“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颗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6a3bf1bbd8d9819e2036d0bbfacb211c.jpeg
这里,她又暗自给人划了界限、戴了帽子。大树代表“成功”,小草代表“普通”,又一次折射出她骨子里对所谓成功狭隘的定义。那些美丽的词汇“美好“啊、”健康“啊,都是在和自己讲和,好像一种安慰。
可是,每个人都是一颗奇妙的种子啊,究竟是小草还是大树,没到生命的终点,我们就不能盖棺定论。好多伟大的艺术家甚至是人走茶凉了好久才被人发现与认可的。
更何况,衡量生命的价值本就没有统一的标准。
哪怕是那些刘瑜文中提到的”成功“的人,并非生而不凡。

  • 比尔盖茨创业成功前只是个爱编程的学霸+呆子,没有什么朋友。
  • 马云工作后创业前也没表现出什么惊世之才。
  • 朗朗从小就被逼着以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强度练习钢琴,简直是刘教授文章观点的反面教材。
  • 姚明,没错,他一出生应该就比我们高大啦。但是谁能知道他日后就一定可以在NBA大放异彩?

小草和大树,亦或是花朵,一切还未可知。
并不是我们不能接受平凡,而是要真心坦然地拥抱生命奇妙美好的可能性。
抚养子女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发现他们身上有我们未曾期待的闪光点,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那是一个独立而神奇的生命。
那些闪光点完全不必多么耀眼,像萤火虫一样小小的、弱弱的就很美好。

a194c83c3590802bd8b2c7ead589a73f.png

可能刘教授在写这篇演讲稿的时候并未深思熟虑、字字斟酌,里面有一些数据和观点的逻辑匹配她学者的身份后看起来甚至有些荒唐。但是,她的文章中提到的现今教育的困境确实是事实——过激的竞争和过剩的焦虑。

我认为,刘瑜这篇对教育的思考,实质上是想说如何可以付出较小的代价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
用经济学上相对优势的概念来放在教育上,与其让孩子跟着别人的风去和大多数人拼,不如看看自己孩子身上的优势,说不定可以另辟蹊径从而只需战胜一小部分人就能取胜。
刘瑜对孩子的期望很不普通。她说,她作为家长就是要”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她找到她所欢喜的事,发掘她的比较优势。“ 她要女儿变成那个1,而不是10001;希望女儿做事要做到极致。
edca4fa6d58b16d567a98b4f7293f6dc.pngc68108c7509b80b1fd01beb256cf9489.png
而我们都知道,凡事要想从0做到1、想做到极致,都要付出超常的代价。
无论如何,我们不必去纠结她处处的矛盾,拿走她思想的精华就好。
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那个相对优势,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胜的渴望,找到那条适合孩子的路。
其实我欣赏刘教授对”别人家孩子“成功的定义。希望她对自己的女儿也仁慈一点。

很喜欢一个网友的评论——我们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普通,却也竭尽全力带着孩子挑战各种不普通的可能性。
接受普通,并不代表我们就此放弃一切努力,放任自流。而是要有策略、有技巧地带孩子升级打怪,突破自我。我们都在认真的学习中。
11f552c14d37d30319ff359caf2fa897.gif

21b26d509cb48503b4932ecf982d51a1.png
感谢四月(April)的分享!四月为辣妈粉丝开设了专栏,会定期分享干货好文,敬请期待哦~

狮城辣妈x育儿群
扫描小编柠檬茶的二维码手动拉你进同龄育儿群备注:孩子出生年份,比如2015
25374bbd62e2cb589c45f79557514d7e.png

  近 期 好 文 
b6cd69a30822d7415f9582db1f58c286.pngd1e7a6a608833b371a9788b315c4f869.pnga9af753ffcf034d284343ad662908677.png
886842214b95d0070e5c7c80f0e5ed8a.png 点个“在看”  一定要好好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