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张玮玉博士应邀到影视与传媒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粉丝公众:网络时代的社会形成》的专题讲座,学院部分教师代表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院长何清新教授主持讲座。
张玮玉博士讲学
何清新院长主持讲座
张玮玉博士从“社会网络分析”、“网络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三种网络理论出发,梳理了“人-人”、“人-物-人”、“人-人-物”这三种不同网络类型下的关系链接模式,重点探究了日常网络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社群”发展演变为具有政治功能的“公众”的具体条件。张玮玉博士认为,在因特网诞生时期,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直接链接,这一阶段需要研究的问题是“粉丝如何在网上、网下同时发展他们的网络”。她以西祠胡同论坛中的“后窗看电影”版块为例,从网下机制、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三个层面分析了网络影迷的形成机制,并表示这一阶段粉丝群体已经由话语权较弱的从属公众逐渐演变为主流化的常规公众。随着豆瓣等网络平台的出现,“人-人”的直接链接转变为“人-物-人”的关系连接,这一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是“粉丝如何通过物件发展它们的网络”。张玮玉博士认为,这是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链接,而非原有关系链接的延伸。她认为兴趣导向性的社交网络可以对有关人员进行有效定位,并克服了以往缺乏直接互动的缺点,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谈到网络时代的社会形成时,张玮玉博士表示,未来社会将是人与物件的共同体,在人与物件的高度链接下,社会形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值得我们共同期待。在讲座中,张玮玉博士利用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为师生们详细讲解了豆瓣网与人人网在“关系形成”、“网络大小”、“弱联系的普遍性”以及“自我汇报的使用行为”四个方面的差异,她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
师生互动环节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结合“帝吧出征”、“周杰伦与蔡徐坤超话排名之争”等案例,就公众议题的分众化、粉丝现象对社会的影响、网络类型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与张玮玉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
合影留念
附:张玮玉博士简介
张玮玉,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副主任,副教授,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Annenberg传播学院博士,主要研究公民参与和传播过程,同时也对新媒体心理学颇有兴趣。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传播学期刊。
文字 ▏白迎港
图片 ▏张恒华
审核 ▏黄 钦
编辑 ▏王汉鹏/方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