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李显龙(Lee Hsien Loong)未来的接班人逐渐明朗。根据美国之音的报道,新加坡财政部长黄循财(Lawrence Wong)确认将成为新加坡下任领导人。上周,黄循财“以压倒性优势”被推举为第四代团队领导人。从新加坡的制度方面来看,《金融时报》认为选择黄循财作为第四代团队领导人是“安全的决定”,而黄循财的出任将有助于长期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保持权力”。从黄循财的个人能力来看,担任财政部长和在大流行期间的抗疫工作经验都将会给他的新领导角色带来强大的政策经验。
重视文化事业
黄循财的父亲出生在中国海南省,在新加坡从事销售工作,他的母亲是新加坡一名小学老师。黄循财从8岁开始就开始学习弹奏吉他。黄循财当选后,他小时候的演唱视频在TikTok上迅速走红。视频中,黄循财一边弹奏吉他,一边演唱来自福建的经典歌曲——《我问天》。在新加坡的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完成A级课程后,黄循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只因“美国有他喜欢的音乐家”,他告诉《海峡时报》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类型为“摇滚乐、蓝调和灵魂乐”。大学期间,他经常和他的美国室友一起去摆摊,黄循财负责弹奏吉他。在获得了经济学学士学位后,他分别在密歇根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在哈佛大学获得了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在进入政界前,黄循财曾经从事过不同的工作:贸易与工业部长助理、财政部长助理、财政部副部长、医疗财务部主任、能源市场管理局的首席执行官等。其中,从2005年到2008年,黄循财做了三年的李显龙首席私人秘书。2011年新加坡国会选举,黄循财作为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缩写为PAP)的一员在西海岸集选区参加竞选,最终人民行动党以66.66%的选票战胜了革新党(Reform Party),黄循财也因此成为了西海岸集选区的一名国会议员,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正式开始。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Lee Hsien Loong)。
此后,黄循财的仕途一路攀升。2011年,他被任命为新加坡国防部和教育部的部长。2012年,他被任命为新加坡文化、社区和青年部的部长。在职期间,黄循财宣布从2013年5月18日起,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可以免费参观博物馆和遗产机构。黄循财还设立了一个拥有1亿新加坡元(约合4亿人民币)的国家青年基金,旨在让青年支持社区和社会事业。同时,黄循财还特别注重市政区的改造,比如在市政区花费高额费用建立垃圾中心。市政区是新加坡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发源地,许多的建筑和机构都是新加坡历史的“见证者”。黄循财还推出了2亿新加坡元(约合8亿人民币)的文化捐献配对基金(Cultural Matching Fund)。新加坡的艺术及文物慈善机构、公共机构在筹集每一新元捐款时,都能向政府申请获得同等款额的资助。2021年,内阁改组后,黄循财成为财政部长。
抗疫有功而脱颖而出
从2021年1月开始,新加坡疫情逐渐严重,黄循财因此被予以重任,担任新加坡“抗新冠疫情政府跨部门工作组”联席主席,指挥抗疫工作。黄循财在抗疫工作中的功劳,让他在人民中的威望急升。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这也是黄循财能够在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四代团队最高领导人的原因。
在大流行期间,黄循财帮助协调不同政府机构的应对措施,与当时的联合主席兼卫生部长颜金勇(Gan Kim Yong)一起合作,带领新加坡从一开始的“清零”措施到倡导“与病毒共存”,鼓励每个公民承担更多的社会和个人责任,减少对外部力量如执法检查的依赖。在向帮助新加坡抗击大流行的前线医护人员和工作者致敬时,黄循财多次无法控制情绪,眼中饱含热泪。他着重感谢了医护工作者以及在大流行期间在清洁、运输和安保部门工作的员工,是“他们提供了人民急需的服务,让新加坡能平安度过这一困难时期。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我们对所有新加坡人全力以赴抗击病毒的感激之情”。黄循财说道,他的声音还在颤抖。
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副教授陈伟德(Eugene Tan)告诉亚洲新闻台,之所以黄循财能在大流行期间与众不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他能够以一种普通新加坡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政策;第二,他在大流行期间表现出了众多能力,比如同理心、实施强硬措施的坚定决心、面对病毒毫不畏惧的勇气都让他“证明了自己有能力担任最高领导人,能够引导新加坡”。
南阳理工大学的陈博士(Felix Tan)也表示,自从大流行以来黄循财因为“正确的理由”而成为新闻人物。“大流行所带来的的危机在新加坡是前所未有的。两年的抗击疫情工作让黄循财在新加坡人民中处于‘优先地位’。此外,作为财政部长,他不得不做出几个有关金融和经济政策的艰难选择。这些选择毫无疑问是痛苦的,但在大流行期间,(这些选择)又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同时,黄循财在抗疫工作期间表现出的个人能力和品质让新加坡人相信他能够解决其他的社会问题,如种族和宗教问题,这让他在新加坡人民中非常受欢迎。
新闻与图片来源:亚洲新闻台、彭博社、南华早报、Goody Feed、雅虎新闻、美国之音,部分图片来自网络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