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从疫情开始,新加坡留学的热度就一浪更比一浪高。
除了公认的盛产“学霸”,新加坡PISA测试、IB考试分数、甚至连牛津剑桥国际生高中排行榜,新加坡都是名列第一。
上周IB大考出分,虽然全球分数缩水降至均分30.24,新加坡平均分35.05,40分以上比例达到21.59%!而在去年11月份大考,全球120名满分状元,55名来自新加坡(新加坡11月和5月IB考试人数为一半一半)。
下图是今年最新公布的牛剑国际学校排名,第一新加坡莱佛士,第二是华中
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安全问题,华人占比高更友好,距离近无时差等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留学生家庭关注。
但与此同时,新加坡补课文化、高昂的物价和只能母亲陪读的政策也让一些家庭开始犹疑:真适合我们家孩子吗?
今天文章的作者小丁学长,06年中考结束后通过SM1奖学金赴新加坡读高中,并以南洋理工大学一等荣誉学士毕业,在新加坡学习、生活、工作17年。在他看来:
如果是从国内到新加坡留学,不仅不会感到很卷,甚至还有一些轻松。
中考后到新加坡留学,
没想到“心态变好了”
我是2006年中考结束后获得了新加坡的奖学金赴新留学的。
那时候对新加坡一无所知,而选拔结果出来当天就要签奖学金合同,基本没有很多考虑时间。
而让我毅然决然奔赴新加坡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在面试环节新加坡校长跟我说的新加坡中学两点下课,基本没有作业,就算是有,在学校里基本都能完成。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片为作者提供)
说实话当时我是不信的,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后来证实确确实实校长说的是真的,反倒是两点放学之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应接不暇,让初来乍到的我有些不知所措。
很多人就纳闷,新加坡放学早,作业少,还有大量时间去搞课外活动,成绩怎么还那么好。当然,新加坡优质的教育质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确实要归功于评分体系。
新加坡主流教育体系分别是公立学校的剑桥A Level体系,以及国际学校的IB体系(部分公立学校也在转型融入IB体系)。
无论哪种教育体系,都是等第评分制,也就是ABCDE(剑桥A Level体系),IB是1-7分评分制(最高等第是7分)。差不多75-80分左右就可以取得A或者7分。
换言之,80分和100分在学术上取得的评价是一模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是从0提升到80分难,还是80到满分难。
在国内的时候我时常对着每次月考的卷面,因为这儿那儿到处扣的一分两分焦虑发呆。而在新加坡,我心态放松了很多也好了很多,但放松并不代表懈怠。
应届考生人数也不可同日而语,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但反观国际课程:
- A Level每年全球考生约为200万,新加坡占1%约为2万;
- IB每年全球考生十几不到20万,新加坡同样占1%约为1000出头不到2000(在这里我悄悄地吹一下新加坡的IB课程,新加坡的IB成绩常年全球第一,每年有一半满分都出自新加坡,在全球高度认可,可谓名牌大学收割机)。
整体评分体系方面,留学似乎更胜一筹。
语言、文化、种族
本来语言环境是想放到教育质量的章节再聊的,但细细一想,语言这个因素至关重要,甚至有必要单拉出来详细说。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文,工作、授课、学习、教材、考试都是英文,对于每一个种族的人来说,至少都要掌握两门语言,一门英语,一门属于自己种族的母语(华人就是中文,马来人就是马来文,印度人就是泰米尔文)。
再加上新加坡70%的华人占比,整体上来说新加坡属于中西合璧并不夸张。刚到新加坡的时候,我们所有奖学金的这批孩子,按照往届惯例,集体留级一年,再念一年中学三年级,纯粹就是英语的原因。
△作者镜头下的新加坡
别看新加坡是个移民国家,新加坡对英语的严谨程度比起英语母语国家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新加坡的成绩单拿去申请大学是不需要另外考雅思托福的。硬要估一下的话,新加坡本地学生的小学英文水平大概在雅思4.5,初中英文水平至少在雅思6.0。
毫不夸张的说,体制内的英语,确实不够看。
拿奖学金的学生,在国内英文基本都是长年满分的,再好一点的还去参加竞赛,新概念英语,公共英语什么的平时都考,来新加坡之后,一视同仁,大家基本和从零开始没有区别,很公平。每句话有半行看不懂是常态。
当时班里也会有一些从小就留学或者移民过来新加坡的学生,就很明显地发现,文化课学习成绩可能一般般或者中游偏下,但那英文水平杠杠的。
△作者镜头下的新加坡
所以说,语言这个东西,和智商没关系,绝大部分和环境挂钩,尤其是在奠定语言底层逻辑的小学阶段。越到后面越难追,时间成本花费越高。我大概是花了一年的时间去适应,但截至目前,一些对英文严谨程度要求很高的职业我是无法胜任的。但凡早个两三年去到新加坡,语言方面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情况。
有些家长反应新加坡学习压力大,如果不是自己主动选择卷起来,那症结有且只会有一个,留学新加坡的时间太晚了。我和我的奖学金同期生们,到新加坡之后,其他科目只占据了我们很少的时间,准确的说是无暇顾及其他科目,绝大部分时间都交代在了英文身上,绝大多数英文也就混了个勉勉强强。
△作者镜头下的新加坡
说完英文,我们再聊聊中文。
尽管第一年我在学英文的过程中十分挣扎,但丝毫不影响我的日常生活。生活里中文的使用频率还是相当高的。
平日里衣食住行,如果刻意回避使用英文的话,中文沟通也足以满足需求,新加坡本地华人私下里还是非常喜欢用中文交流的,当然,不会像中国人那么地道,无论是词汇使用还是语调,我们听新加坡人讲中文就跟新加坡人听我们讲英文一个感觉。
总而言之,新加坡对于新人留学生和家庭,在语言方面,衔接是零门槛的。但学校里的中文课程就一言难尽了,这么说吧,学校里上的中文课,对于中国孩子的水准来说,不如每天多和家里人多讲两句话。每周我会固定和家里通电话,中文和方言一个没落下。
语言是文化渗透最重要的工具。可想而知,新加坡也是一个东西方思想结合的一个国度,既有东方的严谨和儒家思想,又有西方的发散性思维和自由主义。
在三观生成的重要阶段,在不确定孩子会不会一下就被西方思想彻底冲刷的青少年阶段,新加坡不可谓不属于一个理想的缓冲国度,世界上独此一份没有第二家。
教育质量中的“中西融合”
前面提到说新加坡拥有优质的教育质量。这个所谓的优质,体现在小小的七百平方公里的国家,却拥有亚洲最顶尖的两所大学。
这个所谓的优质,并不是和体制内教育做题的正确率相比,在做题正确率的细节这方面,体制内教育全球独一份,国内的孩子都是一分一分拼杀出来的,外头的孩子哪见过这阵仗。抛开英文的因素,课程难度方面,不夸张的说,刚来新加坡就轻轻松松拿捏。
数学刚开始还看不懂题,一回生二回熟之后,第一反应是,“就这?”数学是对英语要求最低的科目,通常也是中国学生最轻松的科目。关于物理、化学(生物课单词量太大,这里不予以讨论),先不说国内已经学过,站在一个中立的视角平心而论,就算没学过,只要看的懂,都不难。至于说文科,那就要了命了,包括历史、政治、英文。
新加坡的文科,没有选择题,都是长篇大论地写,你可以试想一下咱们体制内语文的阅读理解和作文是什么样,新加坡的文科就长什么样,不过都是英文的。
△作者镜头下的新加坡
文科比较主观,评判标准难以量化说明。我们就拿数理化和体制内课程来做个横向比较。体制内的理科强调计算的准确性,一切难题都辅以复杂的计算流程,甚至不符合实际不符合逻辑也不影响出题人的想象力。新加坡的理科不会刻意强调计算,尤其体现在科学上。
他强调的是理解和运用,一个逻辑理解了会基本的应用就可以了,最多最多转一个弯,没有那么多“陷阱”。我在新加坡上学时期发现–
第一
新加坡的题目几乎没有多余条件
只要在题目里都是有用的,甚至巴不得角度和长度比例都是正正好的,生怕你看不明白,而且算法单一,简单粗暴。
第二
新加坡理科的阐述题远远多于计算题
他在乎的是你有没有真正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而非复杂的计算(再论英文的重要性)。
△作者拍摄的南洋理工大学标志建筑物
第三
很注重培养估算能力
尤其是在实验里。新加坡极度强调动手实践,中国孩子的理论功夫往往很好,但一旦进了实验室多少就要开始挣扎。我们有时候光看实验手册,还没开始做实验,就把答案填完了,这也是我们在体制内被变相培养出来的“超能力”,看得新加坡孩子一愣一愣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实验数据收集,复刻实验步骤,阐述实验原理,就是中国孩子的弱项了。
为什么我们的科研偏弱,和基础教育多少得有点关系吧。我在国内初中的很多时候,老师为了多讲两道题,有些来不及做的实验,要么老师代为演示,要么讲解一下理论和会产生的现象就草草了事,反正考试不考。
新加坡不是这样,每周一节固定的两小时实验课雷打不动,算在总成绩占比也很可观,不重视不行。而且数据允许偏差,没有标准答案,最一开始对于写惯了标准答案纸上谈兵的我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
这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加坡的中西结合,既保留了东方对细节的严格把控,不是说没有计算,但不复杂,强调理解与运用,但也不至于像欧美在基础教育阶段躺得那么平,小学都快毕业了还要纠结九九乘法表,也是在东西方之间折了个中,讨了个巧。
△南洋理工大学的墙壁(图片由作者提供)
再举个更近一点的例子,人工智能ChatGPT火遍全球,这股风刮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是今年一二月份。我第一次接触ChatGPT是在去年十一十二月,是我在新加坡的一个学生告诉我的,他说有一个工具特别好用,帮助他提高作业效率不是一点半点,以前要憋几天的论文,一个小时左右就能搞定了。
我也是一个好奇心比较重的人,就试了一下,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简直惊为天人。我问他是怎么发现的,他说他的同学们都在用,有的用来帮忙查资料,有的用来当百科,更有甚者直接把作业全数交给ChatGPT作答。
当然最后一种我们不提倡,但不得不说有时候偷懒走捷径的需求也会带动生产力的提升或者生产工具的更新迭代。当部分地区还在为ChatGPT怎么使用发愁的时候,新加坡部分学校已经在4月将ChatGPT融入了日常课程辅助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思辨。
新加坡的“补课文化”
有些家长听说新加坡也补课,也卷,卷得还特别厉害,那这里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首先,前面也讨论过了,新加坡的整体教育大环境,不需要孩子刻意去卷,当然,八九年级才搭上留学末班车的除外,短期内就要求英文跟上节奏确实够喝上一壶。
总的来说,公立学校比国际学校要卷,考A Level的人比IB的人多,A Level的课程深度也确实比IB要难,但涉猎范围没有IB广,IB需要平时的大量阅读。
在新加坡,有家长进行干预的孩子的学习活动,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精英教育模式。这类家长,除了吃饭午觉,白天不会给孩子很多的空余时间自由发挥,会替孩子安排得满满当当。
但是,文化课只是占了其中一部分,相当一部分分给了体育,艺术,甚至读经、练字。家长会问清楚孩子的喜好,到时间该打篮球打篮球,该弹钢琴弹钢琴。
△作者镜头下的新加坡
第二种,查缺补漏模式,明确的知道自己哪个部分不行,有针对性的安排阶段性补课。
第三种,鸡娃模式,华人圈子沿袭过来的习惯,已经刻在DNA里的习惯,虽然我认为没必要,但也无可厚非,凡事没有绝对。
有这么一句话,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这句话毫无营养,“能自主学习的孩子都不需要频繁补课,需要被动安排补课的孩子通常都学不好”。
如果你的关注点是后面半句,“需要被动安排补课的孩子通常都学不好”,产生的疑惑是,如果孩子不安排补课的话,那不就更无法无天不学习学不好了,那么我觉得,你说得对。
但如果你的关注点是前半句,“会自主学习的孩子都不需要频繁补课”,而产生的困惑是,怎样才能让孩子自主学习呢,那么,我们或许是在一个频道上的。
△南大的宿舍(图片为作者提供)
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我在新加坡受益最大的一招,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负责掌舵控制大方向,细节留给孩子自己去把控,轨道偏离比较大了及时带回来就行了。而这其中,作为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喜好和自己想要什么是极其重要的。家长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孩子内心的真正诉求,时间更为漫长,需要更多的耐心,但比起补课更治本。
补课的意义在于补,首先要知道缺了什么,而去找到这个缺的部分,就已经是自主学习的环节了。而往往孩子只要知道自己缺了什么,自己都能填上,不排除有一些还是需要额外帮助的,这时候再去所谓的补课才有意义。
全球范围内最安全的国家
新加坡是个很务实的国家,作为一个县级市城市大小的发达国家,选人标准非常直接,要么有钱,要么有才。
所谓有钱,不是以前的一点点有钱,是现在的“亿点点”有钱,这个要求比较硬性。至于有才,就比较软性了,新加坡强调一个概念叫可塑性,相当一部分国际学校低龄是免试的,当然,过去的一年里,免试的门槛从小学五年级提高到了小学一年级。
只要你年龄足够小,尽早的融入到新加坡的教育体系里,新加坡有自信能把你培养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才。当然,如果长大了再想融入,那就真的要求你相当“有才”了,具体体现在成绩和学历上。
综上所述,似乎如果要选择留学这条路的话,应该是越早越好,无论从语言方面,还是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
△作者镜头下的新加坡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谈到低龄留学的都望而却步呢,最核心的原因是安全问题。枪支、毒品问题等等层出不穷,很难让人放心。
但新加坡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个国家法律严明,治安稳定,禁枪禁毒,对犯罪的惩罚力度令人闻风丧胆,目前是全球范围内最安全的国家,走夜路都不带怕的那种。
毫不夸张的说,假设抛开其他层面不谈,单单就人身安全这一点,把孩子一个人放在新加坡完全不管,都不用有一丝一毫的担心。
△作者镜头下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下午两三点你会见到到处都是背着书包、穿着学校制服独自上下学的孩子,也许这确实也和安全系数相关吧。安全体现在两方面,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
- 新加坡犯罪成本极高,地方小也难跑,所以人贩子在这个地方近乎绝种;
- 至于交通安全,新加坡处处都是车让人,车辆行驶速度都偏慢,大老远看到有人可能要过马路,都会慢慢停车示意。17年的新加坡生活里,见到的车刻意和人抢道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
在安全系数这一部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新加坡加大分。
在低龄阶段,还是建议陪读
最后,我们聊一聊家庭和亲情的维系。
新加坡允许且只允许女性陪读,通常都是母亲。那么父亲长期不在家人身边就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更有甚者,由于新加坡很安全,且和国内没有时差,真有什么事5个小时打个飞的也能及时赶到,会选择把孩子一个人放在新加坡留学。
虽然说留学有助于培养独立性,不仅仅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有自我生活的能力。但在低龄阶段,还是建议母亲陪读,当然,这个陪读不是让母亲去盯着学习的,这个前面分析过了,而是注重性格与三观的培养和亲情纽带的维系。
那么,这就要求家庭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亲情的纽带和家庭每时每刻在一起的权重占比在你的心中是非常高的,要么就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允许全家移民,要么新加坡留学则需要慎重考虑。
最后,新加坡留学是否值得,是否适合,想必你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最后的最后,我说的始终只是我说的,还请大家来新加坡看一看,再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但在讨论“新加坡留学是否值得”之前,他建议
要,要分为两个部分–
- 首先,是留学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值得;
- 其次,才是将留学放置在新加坡这个大框架大环境下进行讨论。
我们就几个留学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点分类讨论,分别是教育质量、安全系数、家庭维系等等。
每一个侧重点的现象和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我可以凭借我在新加坡学习、工作、生活17年的经历进行一个分享。
「 写在后面的话 」
其实在探讨“新加坡留学是否值得”这个论题之前,我们家长应该先问自己“送留学是否值得”这个问题。
留学,说白了是为了教育,那什么是教育?
都说新加坡的基础教育全球第一,如果结合素质教育的话我认为是的,但单单拉出基础学科教育这一点的话,我认为咱们的体制教育无人能出其右。
对于题目对与错正确性的执念,可以一直持续到高考结束,但也基本仅仅维持到高考结束。而在科研成果真正需要见真章的大学阶段,却集体哑火。
大学里很多内容并没有标准答案,科研本来就不分对错,不试怎么知道错,不错怎么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脱离了标准答案的轨道,或者脱离了父母的监护,一下子就不知道怎么学习了。
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家长统一回复都是考了高分想选什么都行。很多孩子也从小通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卷子写上准没错,但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却不明所以。
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筛选。但总分制评分体系和每年1200万应届考生的人数决定了大环境,就是一分一个档。
那么家长能做的,也就是尽力给孩子多一个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