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频加载中…

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新加坡记者邓雪梅。

2020年10月16日,新加坡小贩文化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中。小贩文化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小贩中心。小贩中心又被称为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物美价廉,很多家庭一日三餐都是在小贩中心里解决。新加坡总统哈莉玛第一时间对小贩文化成功申遗表示祝贺时说道:“小贩文化在多方面塑造了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小贩中心是许多国人的社区饭厅,让各阶层国人可享有负担得起、多元特色的美食,这是我们丰富的饮食文化特色。”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新加坡的小贩文化。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965年新加坡建国之后,随意设摊的小商小贩给新加坡的城市管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1971年起,新加坡政府通过向街头摊贩发放牌照、建立小贩中心和巴剎(集贸市场)、规划特色商业街,以优惠的津贴逐步吸引小贩进入市场。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网站的资料显示,每9000多间新加坡人居住的组屋周边,就有一个小贩中心,每个小贩中心里平均有127个摊位。这样的比例放眼全世界,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给新加坡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按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话说,所谓的“小贩文化”,不仅仅指的是丰富且价廉物美的美食选项,也包含了作为情感联络站的小贩中心,以及每一代用心经营生意,传承烹饪手艺的小贩等重要元素。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加坡资深媒体人许振义

提起小贩文化,新加坡资深媒体人许振义告诉我们,像他这样年龄的人和下一代人,都是在小贩文化的环境下长大:“我们从小开始就很习惯到小贩中心去吃中饭、去吃晚饭,甚至周末约朋友也不是去大酒楼,而是去小贩中心。因为小贩中心经常会有几十年的老字号,从爷爷传给爸爸,又从爸爸传给儿子。”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方便就餐,在新加坡的城镇规划中,小贩中心通常是邻里中心、镇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开发商或物业方进行集中经营与管理,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我算了一笔账,新加坡2021年人均月收入中位数超过3000新元(约合15000元人民币),在小贩中心里吃一顿饭,平均在6新元左右(约合30元人民币),可以说是方便实惠,真正解决了新加坡人的吃饭问题。

说到文化,新加坡政府希望作为移民国家能够通过申遗,建立起国民身份以及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加坡的小贩文化和小贩食品的普及,催生并造就了一些饮食品牌,一些当地知名的餐饮集团就是以小贩饮食起家的。虽然小贩文化同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多数第一代小贩步入暮年,孩子不愿继承父母衣钵,很多小贩摊位不是结业交还执照,就是把摊位租出去给人接手。因此小贩在新加坡日渐成为夕阳产业。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幸运的是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开始有新一代小贩进场做生意,带来新气象。他们投入的新做法包括引进非传统熟食,强调品牌和口碑,有些甚至改变传统经营手法,让一些流程机械化,为传统的小贩文化带来了新气象。新加坡政府也希望通过让小贩拥有一张更好的文化名片,也让游客把逛小贩中心列为观光行程之一,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加坡人的心中,小贩文化是成长的一部分,人们甚至会以小贩中心作为某个地区的地标。小贩文化申遗成功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文化,新加坡政府希望能把小贩文化推展到国际舞台上,成为一张新加坡的文化名片。

以上是总台驻新加坡记者邓雪梅在当地的观察。

总台记者看世界|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缘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新加坡记者 邓雪梅

(出自中国之声专栏《总台记者看世界》)

监制丨赵九骁

记者丨邓雪梅

编辑丨杨博宇

供图:总台驻新加坡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