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新局面

曾菁华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简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与新加坡李显龙总理亲自启动的两国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是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全面提升中国西部对外开放水平的国家战略。自2015年11月项目实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牵挂项目建设,先后作出“一定要高标准实施好,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的示范性重点项目”“将项目打造成两国合作新亮点”“在地区层面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等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十分珍惜这一历史机遇,专门成立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管委会,设立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统筹推动项目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础、展现了强大活力。

通过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和市委、市政府历次开放会议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独特优势,围绕“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两大主题,着眼体制机制、政策和商业模式创新,是重庆独有的制度型开放战略平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中国西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示范项目合作,持续引进新加坡在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经验,有利于提升重庆及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助力打造高品质生活。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是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重庆和新加坡“双枢纽”作用,以重庆带动西部地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新加坡带动东盟地区,不断提高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水平,有利于加快形成中国西部与东盟地区“面对面”互联互通新格局。

今年6月,市政府批准印发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示范项目总体发展规划(2021-2025年)》。9月,市政府首次召开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工作推进会,吹响了推动项目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牢牢把握“战略性”的总体要求、“互联互通”的目标定位和“示范”的工作导向,聚焦“平台打造、通道建设、产业集聚、制度创新、空间拓展”五个方面,奋力开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新局面。

以合作共建为手段,加快形成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产业集聚平台。进一步发挥重点区县、开发区的主体作用,加快打造“两中心四园区”合作平台,不断增强项目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渝中区来福士广场为载体,打造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运营中心,抓住RCEP签署和重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机遇,充分利用新加坡众多世界500强地区总部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基地。以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为载体,打造中新国际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新加坡一流创新资源、高水平研发团队聚集重庆,引导两地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共同设立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科技要素双向流动。与两江新区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核心区,更好整合高能级开放平台资源优势,助力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重庆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出示范。与南岸区合作共建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国际合作示范区,以广阳岛、广阳湾区、弹子石等区域为重点,广泛引进新加坡及其他发达国家产业资源,建设集商务、新兴产业、教育医疗、生活休闲为一体的国际化生态新城。与北碚区合作共建中新(重庆)国际中小企业产业园,以“政策自由度最高、产业基础最成熟、建设空间最大、土地空间最优”为标准,打造成为有意来中国西部发展兴业的国际中小企业的投资家园,聚焦、促进重庆及中国西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化。与潼南区共建中新(重庆)绿色循环智能低碳示范园区,加强与新加坡油气化工重点企业合作,打造重庆油气化工国际合作示范区域;同时,在园区内积极发展食品等绿色循环产业,争取把园区打造成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带一路”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以“五通”为目标,加快打造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战略开放通道。坚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以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目标,致力于构建起重庆与新加坡及东盟其他国家互联互通的大通道。深化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强化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组织运营和数字化建设,深入开展铁海联运“一单制”、铁路提单物权化改革等制度创新,助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拓展中新跨境融资通道服务范围,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平台水平,满足重庆及西部企业多样化跨境融资需求,基本实现西部省区全面覆盖,促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加强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应用推广,推动数据通道与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项目联动发展,谋划智能化应用新场景,着力打造连接中国西部和东盟的信息高速路。提升渝新空中通道能级,推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商业管理及服务品质接近国际一流水平,不断提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国内国际网络覆盖度;用好成渝两地均享有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积极促进“航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重庆和新加坡互为旅客集散地。巩固渝新人才培训通道,持续推进重庆和新加坡公务人员能力建设合作,不断提升重庆及中国西部公务人员的国际视野;鼓励双方学校建立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加强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围绕提升市场主体参与便利性,积极谋划建立投资贸易服务联盟、金融服务联盟、知识产权联盟及人才服务联盟等专业服务通道,切实增强项目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以市场化合作为途径,加快吸引更多主体参与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在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领域的市场化合作力度,全力打造“一区三基地”,尽快形成产业集聚。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区建设中新(重庆)国际航空物流产业示范区,引进新加坡国际化管理运营经验,推动国内外航空企业及临空经济类企业参与地勤服务、航空物流、航空食品、文化旅游、临空商业及城市开发等领域合作,建成西部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临空现代服务产业聚集地。以江北嘴为核心区建设中新(重庆)金融科技产业示范基地,促成更多中新金融科技企业入驻,借助新加坡金融科技发展优势加快重庆金融核心区建设,打造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的示范平台和形象窗口。以果园港为核心区建设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推动果园港“铁水公空”多式联运转运效能更加高效,多式联运标准、体系有效建立,物流、经贸、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提升。在渝北区仙桃数据谷先期启动建设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成果展示促进中心,加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西部)创新基地项目建设,引入一批中新合作数字经济企业,持续推动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创新应用。同时,抓住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机遇,推动更多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率先突破、落实落地。

以改革创新为举措,加快构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制度机制。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牢牢抓住“制度型创新”这个牛鼻子,着眼增强“辐射性、带动性、示范性”的工作导向,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助力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在金融服务领域,积极争取重庆和新加坡之间开展“理财通”“基金通”“债券通”“票据通”等创新试点,努力实现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争取提高企业跨境绿色融资上限,推动中新绿色金融发展;联合新方探索设立服务陆海新通道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合资证券及基金,推动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畅通陆海新通道境内外投资。在航空产业领域,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放口岸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通用,吸引从新加坡等国入境旅客使用,促进成渝两地国际旅游发展和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争取保税航材监管模式创新,实现保税航材集中存放和按需跨区调拨,致力于将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公共保税仓库打造成新航(重庆)保税航材分拨中心。在交通物流领域,争取中新两国海关在检验检测方面开展合作,开展进出口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合作,逐步通过商品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不断提高中新两国食品、农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中国西部与东盟通关贸易便利化合作提供示范。在信息通信领域,争取渝新双方依托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开展跨境数据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建设陆海新通道的数字通道。此外,我们还在积极推动双方“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才资质互认、争取放宽赴新教育培训政策限制,为后疫情时代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高水平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着眼点,加快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立足中新合作,加强区域联动、设施联通、市场联合,不断增强项目的辐射力、带动力。国内方面要充分发挥重庆运营中心作用,加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对接、协调联动,充分利用新加坡全球网络资源及地区关系优势,全面深化金融服务领域合作的广度深度,加快推进中新(重庆)农业合作计划,不断提升两地科技合作水平,提升川渝地区经济发展和开放能级,带动西部地区形成开发开放新格局。国际方面要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契机,做好RCEP的深入实践者和CPTPP的先驱探路者,推动渝新双方探索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共同引导、推动中新企业依托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大通道,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流通、金融服务、数字经济、产能合作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建海外分拨中心、产业园区,落实一批供应链、产业链项目,不断拓展项目发展空间、激发项目合作潜力、增强项目辐射效应,为中新两国关系发展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