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自有一股浪漫的气息。当城市的风景线浮现在这片视野里,人在高处,处处是景。
从牛车水珍珠坊的停车场顶楼望去,耸立的高楼环绕而立。
体验别样的在地旅游,就应该把目光转向屋顶。在欧洲就时常听说,屋顶是都市闲荡者的热门聚集地。巴黎人尤其喜爱在屋顶吹风、作画,还有专门的屋顶电影放映会,香奈儿的2020春夏季时装秀就选择以巴黎屋顶为背景,画面明媚而现代。纽约人同样如此,在冠病疫情下,纽约的屋顶也变成了人们野餐、日光浴的胜地。
屋顶的魅力在哪里?看过王家卫的《2046》会记得那个让王菲留恋自语的屋顶一隅;又或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纵横相交的屋脊成了观看街道的“好望角”。在那些电影里,屋顶是最接近美好的所在。
新加坡的高楼不少,但屋顶文化似乎没有冒出头角的意思,我想大概是受到热带雨的影响。现在是12月雨季,出门“问顶”之前最好查看一下天气预报。
相遇天台花园
杜生庄组屋区由三座47层楼高的组屋组成,高处凉风飒爽。
寻找一处屋顶风光,可以从身边的邻里组屋开始。近年来的新组屋为屋顶设计了天台花园,这是最接近大众生活空间的绿化设计,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形象添色不少。
女皇镇杜生区的杜生庄(SkyVille@Dawson)拥有十分宽广的天台花园。组屋区由三座47层楼高的组屋组成,居民从一楼可以无障碍地通往天台花园,楼顶也设有桌椅供人们闲坐。
中午,眼看天色尚好,我乘搭电梯来到47楼,迎面而来的首先是高处的疾风,凉爽有余。楼顶是一个菱形设计,电梯在中心,外围是观景的走道,让三座组屋左右相连。
这里有登高望远的广角视野:向北,是登布西山(Dempsey Hill)一带的绿树丛林,甚至可以望见武吉知马山的踪影;向南,是史达拉摩道(Strathmore Ave)一带林立的楼房,以及更远方的南岸港湾。
女皇镇的土地经历过英殖民时期的开发,在上世纪50年代是我国首个组屋区。近70年过去,从杜生庄的楼顶俯视这片土地,别有一番风情。我更喜欢北面的风景,看见建筑和绿树变得“矮小”让人心安,看见那些“奄奄一息”的老建筑,心里也不免自语:唔,没想到能撑到今天。
在屋顶闲坐聊天挺不错。楼顶安置了不少类似食阁里的桌椅,方圆整齐,但更多的是走道边一尊尊方形的石凳,方便舒适。设计师也为屋顶设计了成排的标志性石柱过梁,介于现代和仿古之间,增添了花园的典雅氛围。
女皇镇的杜生庄拥有十分宽广的天台花园,居民从一楼可以无障碍地通往天台花园,楼顶也设有桌椅供人们闲坐。
不过除了广阔景观,天台花园里也藏有许多小景。设计师显然在建筑和绿化的搭配上下了一番功夫,每每驻足,都能发现一处有趣的观赏角度。若是摄影爱好者,不妨来此寻找一下拍摄的趣味。
像杜生庄这样拥有天台花园的组屋区不少,例如杜佛弯(Dover Crescent)、荷兰通道(Holland Drive)的组屋区等,还有鼎鼎有名的丹戎巴葛达士岭组屋(Pinnacle@Duxton)。
达士岭组屋的50楼屋顶尤其具有现代感,那几块石头堆叠的装置艺术几乎成为了网红拍照的打卡景点,想要拜访还须缴付门票。不过疫情期间,达士岭组屋为了避免公众聚集,已经将天台花园关闭,暂时与访客无缘。
老屋顶的新魅力
牛车水珍珠坊的停车场顶楼像是巨大的天台,粗野主义的建筑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达士敦山(Duxton Hill)一带的店屋很有本土特色,这片店屋的屋顶勾勒出了人们对南洋时期风景线的想象。我从咖啡馆Potato Head Folk四楼的屋顶往下看去,马上就能体会到这股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
咖啡馆坐落在恭锡街,这栋建筑本身也是历史的遗物,兴建于1939年。建筑上写着“东亚”,但那个传承了将近80年历史的东亚餐室早在2013年搬迁到旁边的店屋。
有一种屋顶文化,叫作屋顶酒吧,这在纽约几乎是随处可见。新加坡也有不少屋顶酒吧,Potato Head Folk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家以壁画吸引顾客的咖啡馆兼酒吧。只要天气允许,在晚餐时间来到这里的屋顶,不仅能与晚霞共进晚餐,也能望见远处摩天大厦形成的天际线,与这片店屋的屋顶形成强烈对比。
从咖啡馆Potato Head Folk的屋顶望去,可以看见达士敦山具代表性的店屋屋顶和城市风景线的对照。
政府试图保留了这些建筑的外貌,但许多店铺如今都随着时代改变了,从店屋变成了餐馆、酒吧、咖啡馆等。新旧的交替为新生文化提供了空间,如今的恭锡街反而变得新潮起来,不少人喜欢站在建筑的“东亚”字样面前拍照打卡。
同样是老建筑,牛车水珍珠坊的停车场顶楼也备受年轻一代的青睐。这栋建筑分为商业楼和住宅楼,分别建于1970年和1973年,在当年这类商住两用的建筑并不多见。来到这片宽敞的屋顶停车场,更像是巨大的天台。
我来的时候刚下过雨,满地的水洼反照出31层楼高的住宅楼,视觉上的虚实重叠拍摄起来值得玩味。由于停车场并不太高,望向滨海湾的方向,耸立的高楼就这样密密麻麻地摆在眼前,若能遇到傍晚的晚霞这个场面会十分上镜。
有人将珍珠坊和黄金坊的建筑风格归类为粗野主义(Brutalism),法国人在70年代兴起这股突出混凝土建材的设计风格,将建筑的棱角、结构暴露在外。这种粗生感也被一些建筑师认为是一种建筑的“诚实”,这让一些人产生了对乌托邦生活的联想。
本地也有人专门做粗野主义建筑的导览,包括111索美塞(TripleOne Somerset)及国家法院(State Courts)。
商圈里的屋顶寻幽
“设计·乌节”在乌节路商圈为游人提供了别致的屋顶一隅。(档案照)
城市和屋顶之间有一种张弛关系:城市是密集、忙碌的,但在屋顶上,生活变得宽敞而松弛。在乌节路的忙碌商圈里,就有这样一个悠闲的屋顶,这是WOHA设计的“设计·乌节”(Design Orchard),楼高两层半,天台上除了可以安坐的阶梯,也为游人支起了一顶顶大阳伞。
建筑的设计简单而贴近自然,虽然只有两层半的高度,但走上天台,乌节路的车水马龙尽在眼前川行。商圈里有如此别致的屋顶一隅,观感怡人。
近年来,其实各大商城都在试图打造绿色屋顶,让商圈有一处让人歇脚的好去处。在乌节中央城(Orchard Central)11楼的艺术天台花园,可以看到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波点女孩、狗狗和郁金香,这件名为《让我们去郁金香盛开的乐土》的作品早在2009年就已经落户于此。
百利宫(Paragon)在六楼也设有小径幽幽的天台庭院,十分隐蔽。
滨海广场屋顶的紧急疏散通道,俯视看来确实像个迷宫。
不过,当人说起滨海广场(Marina Square)的屋顶有一处机关算尽的大迷宫,这倒是引起了我不少兴趣。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商场的紧急疏散通道,但由于是露天设计,所以从上俯视下来,确实像一道道迷宫。
要找到这个地方,首先要来到滨海广场的二楼,在一个人流汇集的路口会发现旅行箱品牌Samsonite(#02-81)的店铺,迷宫的入口就在这家店旁边的出口处。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我或许还没找到入口就放弃了。
“迷宫”有多个入口,但每条通道都会直接把人送往一楼的出口。好不容易找到一台货运电梯升到楼顶,俯瞰这座以滨海湾金沙(Marina Bay Sands)和蔚蓝天空为背景的天台迷宫,感觉有些怪异、奇特。
滨海湾金沙楼顶的空中花园,在夜间可以看见滨海湾的万家灯火。
除了这些商城,游客最熟悉不过的屋顶美景应该就在滨海湾金沙酒店的“无边界游泳池”(infinity pool)。不过,泳池只开放给酒店住户,楼顶的空中花园却是可以买票进场的。从56楼的高度,可以一览整个滨海湾的美景,以及新加坡摩天观景轮、滨海湾花园等。在夜间,随着滨海湾的万家灯火亮起,一整座城市就像是在表演灯光秀。
每一个屋顶都在装饰着现代都市的风景线,我们习惯性地以为这些建筑会屹立不倒,但其实许多屋顶美景已经消逝在历史中。两年前,被誉为“彩虹组屋”的梧槽坊(Rochor Centre)就因为配合南北交通廊道建造工程而被拆除。那里四楼的天台也曾经是年轻人逗留、拍照的好去处,独特的建筑风格始终让人留恋。
走上屋顶,或许不仅是为了寻找当下的美景,也是为将来留下自己对这座城市的印象。
文 / 图:卞和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