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加速抢滩 如何搅动证券、基金市场

近期一周内两家外资控股券商获批设立、一家外资银行拿下基金托管资格,伴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脚步提速,外资机构正加紧抢滩中国市场。随着越来越多外资机构顺利在中国金融市场“扎营”,其开展业务的优劣势如何、未来的盈利空间几何、如何搅动国内市场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关注。

外资巨头加速抢滩 如何搅动证券、基金市场

外资控股券商扩容

9月2日,星展集团宣布,已获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关于核准设立星展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的批复》,这标志着由星展集团控股的其在华合资证券公司——星展证券(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展证券”)将进入筹备的冲刺阶段。

来自证监会官网显示,星展证券已于8月27日获核准设立。星展证券注册地为上海市,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5亿元。

从股权结构来看,星展证券共有5家股东,其中,星展银行出资7.65亿元,持股51%,居于控股地位。

据了解,新加坡星展集团是亚洲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总部设于新加坡并于当地上市,星展集团在亚洲提供包括零售银行、中小企业及企业金融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星展证券手握4张牌照,业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证券承销和保荐。据悉,星展证券拟从事上述证券业务,并致力于为境内外客户提供中国在岸资本市场相关的产品与服务。

“随着星展证券的成立,我们会进一步将新加坡的国际金融中心经验、资源与中国本地实际结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在岸和离岸金融服务。”星展集团首席执行官高博德表示。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近期,“洋鲶鱼”正加紧入局中国市场。8月28日,证监会披露了大和证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和证券”)于8月21日获准设立。大和证券注册地为北京市,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亿元,业务范围为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从股东出资比例来看,株式会社大和证券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大和证券集团”)出资5.1亿元,持股比例51%。公开资料显示,大和证券集团为日本仅次于野村证券的第二大券商。这也是大和证券集团阔别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多年的重新回归。

早在2004年,上海证券与大和证券集团合资设立了海际大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际大和证券”),合作期限十年。合作期满后,大和证券集团将海际大和证券33.3%的股权转让给了上海证券,退出中国内地证券市场,海际大和证券成为上海证券的全资子公司,更名为“海际证券”。2017年8月,海际证券更名为现在的“中天国富证券”。

“洋鲶鱼”直面盈利挑战

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国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可根据法律法规、证监会有关规定和相关服务指南的要求,依法提交设立证券公司或变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申请。

伴随着星展证券、大和证券的设立,中国内地外资控股券商已达8家,其中4家为新设立合资券商,另两家包括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还有4家则是外资股东通过提升持股比例获得控股权,包括瑞银证券、瑞信方正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高盛高华证券。

纵然控股国内证券公司热情不减,不过近年来合资券商业绩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北京商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以及券商年报统计发现,目前已开业的6家外资控股券商中,2019年仅有高盛高华和瑞银证券2家盈利,分别实现净利润6534.84万元、1085.27万元。其余各家券商中,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净亏损额最大,当年亏损了1.09亿元,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瑞信方正证券2019年净亏损额分别为8589.89万元、5435.05万元、4183.07万元。

随着越来越多外资机构顺利在中国证券市场“扎营”,其开展业务的优劣势如何?未来的盈利空间几何?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哪些影响?这些话题被市场人士热议不断。

北方一家中型券商非银分析师指出,投行业务、高端及国际化相关业务可能是外资券商最有竞争力的领域,但也更受国内监管政策的影响。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进一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当前看外资只是“鲶鱼”作用,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真正有竞争力需要时间。就投行业务来看,境内外投行业务差异还是挺大的,境内投行业务大多需要证监会审核,外资券商会聘请一些中国投行人员来做,但整体上并未形成规模。投行业务需要和企业有相对深度的交流,境外券商赢得境内企业的信任和认可,还需要时间。但是,在跨境金融服务上面,境外券商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对于刚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券商而言,前期需要花费大量的投入,比如招募人才、扩大市场、扩大业务范围等,所以在前期而言比较难盈利甚至会导致出现亏损。但由于外资券商本身拥有丰富的管理和运营经验,在经过几年的运营发展后,就能找到比较好的盈利点以实现盈利。

又一赛道 抢滩基金托管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节奏不断加快,除外资控股券商外,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也日趋丰富。

9月2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旗中国”)宣布,已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基金托管业务资格核准,使花旗成为首家获此执照的美国银行,也是全球前五大托管人中的第一家。在经过监管机构的现场检查后,花旗将为中国境内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提供基金托管服务。

这也是继2018年渣打银行作为首家外资银行拿下基金托管牌照后,又一外资银行获批该资格。

“我们已在上海大量投入,加强证券服务业务的运营,我们还将继续扩充本地业务能力,以满足客户对中国本地基金管理和其他外包服务等不断增长的需求。”花旗证券服务业务亚太区主管David Russell表示。

据悉,花旗在全球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两亿客户帐户,花旗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是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

此前,证监会和银保监会曾于7月10日发布《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托管办法》),内容指出,允许外国银行在华分行申请基金托管业务资格并强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简化申请材料,优化审批程序,实行“先批后筹”。据证监会资料显示,花旗中国递交的基金托管资格申请材料于4月15日被证监会接收,至8月27日,证监会正式受理该申请并于同日发布核准该申请的批复,花旗中国此次申请仅历时四个多月。

同期还有汇丰银行(中国)、德意志银行(中国)两家外资银行分别于4月10日、4月20日递交基金托管资格申请,并于4月底进行材料补正,截至9月2日,尚未有新进展传出。在《托管办法》优化审批程序的背景下,上述两家外资银行也有望加速入局中国市场。

外资银行作为托管人加入国内基金托管市场,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杨德龙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外资托管入场,会对国内当前托管格局有一定冲击作用并形成一定的业务竞争。但目前而言,由于网点数量受限等原因,外资银行在基金代销能力上或难比肩中资机构。同时对于国有银行而言,基金托管业务收入在利润中占比较小,所以外资银行形成的冲击影响并不会太大。

信息通用技术教育专家周太平则提到,外资银行的加入,对涉及境外投资的基金吸引力较大,同时也给基金公司提供不同的选择。另外,外资银行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方面比较成熟,将对国内商业银行产生一定的竞争力,促使国内商业银行完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也有助于降低基金托管市场的风险。

“从业务上看,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国内金融机构仍具有一定优势。相比之下,国内金融机构更倾向将托管业务交给国内金融机构,外资基金公司则可能基于此前的合作,更倾向选择外资银行。这样也有助于加速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使得海外基金加快国内布局。”周太平如是说。

外资金融机构除了谋局基金托管业务外,也在全力向公募行业前进。此前于8月21日,贝莱德基金公司获批成为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这也是外资机构向公募市场进军迈出的重大一步。目前,还有路博迈基金公司、富达基金公司也已正式递交公募基金设立申请,正等待批复,国内公募市场有望迎来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马嫡 实习记者李海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