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新加坡眼”,输入“雅思”“汇款”等关键词获得相关信息。)
编者按
本文作者曾在新加坡短暂工作,现生活工作在上海。“假装生活”说辞一石激起千层浪,她也在加班工作之余赶写出这篇文章。新加坡眼来函照登,欢迎有共鸣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
生活在新加坡的人,都知道新加坡有个别称!狮城?星洲?…
他们称新加坡为“坡县”。
县城的概念,我们都知道甚至都称不上一个城市。也许你们知道新加坡很小,但是到底有多小呢!它相当于北京一个海淀区大小,八分之一个上海市,九分之一个广州市。
它小得开着车从新加坡南面圣淘沙到北边只要40分钟,很大一部分人每天横穿整个国家上下班。北京的地铁有17条线,上海16条线再加一条磁悬浮路线,新加坡有黄线、红线、蓝线、绿线,紫线,不需要数字来记数,五颜就够用不着六色。
中国的大城市几乎都是交通拥挤、人满为患的问题,更别说在新加坡六百万人挤在一个北京海淀区大小的地方了。上下班高峰期也是满地长龙,地铁也是沙丁鱼罐头。可能新加坡的味道更好,有来自印度的咖喱味,马来的沙爹味,还有香水不要钱的味道。
新加坡政府是呼吁多民族多文化共同繁荣发展,包容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共处同一片蓝天。走在街头,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讲着一口清奇的singlish,有的还能说一些新加坡式华语。好多人应该都有这样子的经历,刚到新加坡工作的前两个月,既听不懂singlish又不懂新加坡式华语,仿佛一个智障,很多时候都是黑人问号脸。这里的华人都以自己能将singlish为荣。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文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你以为你会身处在像纽约、伦敦、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一样,男生个个西装革履、一丝不苟,女生脚蹬高跟,涂着红唇、身着精致套装,个个社会精英似的。刚到新加坡我觉得我到了一个假的新加坡,地铁上一眼望去只有人字拖,餐馆里都是T恤、短裤、素颜。
新加坡人都很礼貌,遇到一点事情就会说“sorry”、“excuse me”,遇到拥挤也会安静的排起长队,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新加坡社会人口被公民、PR、EP、SP、WP 隐形地分成不同性质人群。路上擦肩而过的路人,有将近一半不是新加坡人,但他们生活在新加坡,工作在新加坡。也听说新加坡移民局批不批PR、公民主要看心情!然而PR也只算是一个5年长期签证而已。
这个世界上,恐怕除了美国,再没有哪个国家有像新加坡这样给外国人提供这样多类的准证,在国父李光耀早年的精英主义政策下,这里对外国人的安排可谓五花八门,尤其是工作签证方面,既有最基本技能的WP,也有那些特殊技术人才的SP,更有要求高学历,高技能,高背景的EP,就连EP都要分出两等来区分在新加坡的生活福利,多数的终究便是大家一直念叨的PR,也就是新加坡绿卡,作为外国人,通常拿到绿卡,也就意味着在身份问题上纠结的结束。可是随着近几年移民政策的收紧,那个曾经和公民平起平坐的PR身份,已经越来越像一张5年有效的长期签证,食之无味,最终还是要面对要不要申请新加坡国籍,还是回到本国的尴尬处境。
就这样,奇葩的身份制度造就了这个城市里隐形的等级区分, 很多人为了最终取得这个城市的认同感,打破那心中的芥蒂,在换身份的路上一晃就飞奔了好多年,那一个最普通来新加坡打工者举例,从一开始拿WP,换SP至少要3年,SP之后如果进修学历,变成EP,也要2年左右,然后是申请PR的过程,通常也要3年的时间,法律规定PR两年之后可以变公民,在小编认识的人群中,那些拿到新公民的身份的人,都在新加坡至少奋斗了8-10年,最后还要面对的就是失去了自己国籍的归属,尤其是在大天朝日益强大的今天,很多人内心的滋味可谓五味陈杂,他们所经历的,恐怕辛酸更甚于和那些国内三四线城市来到京沪打拼最后生根的人。
如果说新加坡存在歧视,但是它不是像美国五六十年代那样关于种族的歧视,而是身份上的,是这个国家自己的精英制度带给了太多人压力,让大家在为了赢得城市的认同感上付出太多,一不小心已经狂奔的好多年,最好的岁月年华都留在这里。
对于我们这代人,家乡或许就是用来远离的。而年轻的我们,有更大的欲望和野心,我是一匹野马,但家乡没有草原,于是我们来到新加坡,而我们在奋斗和生活的城市,我们的精神,审美,开心,焦虑,都融入了这座城市——这里成为了我们的第二故乡。在这个城市努力工作或为了换签证,或换身份,亦或是我只是想赚钱回家乡,这过程就如同打怪升级,在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有了自己的盟友,这个城市也慢慢变得让我们留恋,让我们觉得亲切。
事实上,无论北上广还是新加坡,都拥有多数人的真实的梦想和努力,还有值得的生活!
(文:Cecilia)
欢迎关注新加坡眼®,新加坡最大的自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