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读博士,是怎样一种体验?

导读

近十年来,鉴于中国高校招聘倾向于海归博士,越来越多人选择海外读博。国外的博士培养体制是怎样的?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新加坡四年读博的经历,结合对周围同学的观察分享的个人观点,希望对有需要人的决策有参考作用。新加坡眼来函照登。

 

f780181a58878434fd95fd30d0c761c7.jpeg

对于要不要出国读博士,我在上一篇文章有分享。但对那些正在准备出国的同学来说,国外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甚至是师徒关系,大家恐怕知之甚少。总抱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想着出国以后再见招拆招。

虽然这样的想法精神可嘉,然而我并不鼓励这样盲目的出国。我们常常见到很多面临挑战的留学生,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学业压力中途退学,甚至有一些人变得孤僻抑郁。尤其困扰家长的问题就是,大龄单身找对象难,以及孩子一旦出国老人可能孤苦伶仃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作出出国读博士的决定之前,要充分了解收益与风险,尤其要充分了解国外大学博士教育的基本情况,积极应对未来的挑战。下面我从生活、教学、科研以及师徒关系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本人在新加坡NTU读书时的情况。

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大家在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可能已经发现,在一个纯英语环境里,能够迅速从海量英文文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与老师同学有效沟通是多么重要。而这即便是对于雅思、托福具有很高分数的人都不容易。

记得刚刚从国内飞到新加坡樟宜机场的时候,我是有点蒙圈状态的。带着空乘给我的入境卡走出飞机,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那些非常陌生的英语标识,才能找到过海关、取行李、办手机卡等等。最后找地铁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NTU最靠近的地铁站是什么。

生平第一次出国,带着梦游一般的状态,去跟南洋英语口音的各种工作人员结结巴巴地说话,问路。想起来雅思口语里面有类似场景,肠子都悔青了!为什么当时没有多熟悉一下那些对话,为什么来之前没有做好攻略。

4b0a39d888774dd400187f685dc79dd8.jpeg

终于坐上了绿线,拎着装着衣服、牙刷、肥皂、鞋的大小箱子,背着电脑背包,听着英文广播里陌生的站名,终于跨过新加坡全境,来到了大西部Pioneer地铁站。幸好师兄来接站,不然我完全不知道怎么走。

乘着巴士抵达NTU以后,师兄带着吃了午饭,然后我去见系里老师。先见了coordinator(负责系里研究生招生管理的教授),老师是中国人,说中文,感觉特别亲切(新加坡留学的好处)。简单聊了一些系里情况,教学情况后,就带我去见系主任。

系主任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澳洲华裔,操持着中国南方口音。听说我刚刚下飞机,就问我住在哪里,有没有安顿好之类的。

这里要交代一下,我居然当时大条到错过了选宿舍的时间,申请时学校发来的那么多邮件和信件,我可能没有仔细领会,也没有跟其他人请教过住房问题,甚至不知道还要选宿舍,以为都是分好的(流汗)。

得知我无家可归,系主任说:不妨你先来我家住一段时间,找到房子再说。我那个感动啊,觉得这世上怎么还有这么好的人!走投无路,求之不得啊。

8fdaea01b5e8a2260dccfde344abc5b4.jpeg

第二天去办理入学手续。在学校里转圈,问路,迷路之后终于找到了注册的地方。注册有很多步骤,现在也记不清了,大概的影响是每一步都经过一番折腾,疑惑地跟着别人一起,看着那些英文说明和指示,并不确定要还是不要。

偶尔不明白的问现场的负责老师,他们操持着我不熟悉的英语跟我解释半天,看我听不懂,就给我一些材料自己看。后来还是没搞懂,错过了学院的迎新和研究生会组织的一系列参观活动,以至于系里以为我不打算继续念了。

学校层面手续完结之后,到学院办手续,安排办公室。到学院大厅,领取材料,填写表格签字,抽签后然后staff给了我学生卡和一把钥匙,告诉我办公室在level tree,我愣是没听懂,她只好给我写下来,才知道是level three。

很快见到了同一个系一同入学的学生,一个孟加拉人,一个印度人。三个人到了一起,相见恨晚,可是听他们聊天说话,除了直接问我的问题以外,我就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点在哪里。

 

我也曾归咎于他们的口音,后来才知道还是自己英语不好,尽管我雅思英语听力8分,直到后来做助教,我依然听不懂新加坡同学之间的讨论。如果自己的英语听力水平不够,其实不管那种口音,都没问题。就像我们说普通话,不论哪里人,口音再重,只要他说普通话,都可以听懂。

00fd0a8a3def7cea1884e8145260adb7.jpeg

▲NTU萌版地图

除了语言的问题,日常的衣食住行也考验着很多人。一开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人都不认识,说着不同的语言,要买东西、找吃的,超市里转了半天、看了许久也找不到自己要的东西在哪里;找不到路,都不知道问谁,这种内心的冲击很大。

 

饮食方面NTU同学们倒不必担心,校园内算是中国学生的天堂了,各种中国美食不一定正宗,但6刀左右都可以解决,如果想吃好的,周末去Chinatown,人均20到40刀可以吃到火锅,烤鱼,烤羊等各种美食。

 

住的方面,好在系主任帮我提供了过渡的房屋,我暂时倒是安定下来。一边熟悉校园,一边找住处。

 

朋友介绍心雨论坛(编者注:也可加微信号xinjiapoyan7,拉你入租房群)上可以找房子,于是每天都上去看,开学季并不好找。两个周的样子,找到了三人合租的普通房,里面一个架子床,一个地铺,很艰苦,但是我是自费生,价格实惠离学校近很重要(每个月加水电大概340刀)。三个人住,我发现比以前本科6个人住,问题都多。

 

室友有的要做实验,有的要早上上课,我要常常加班。我们约定11点必须回来睡觉,因此,我常常为了加班就睡在办公室了。后来因为实在不方便,正好有空位,我就申请搬到学校研究生公寓住。

 

e356fbfb8578eabde346065b56623dd0.jpeg

突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同学,在生活方面很容易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同学慢慢变得孤僻、自我隔离以至于自闭;二是感情问题。我曾遇到好几个学生,日常在学校科研学习并无不同,但是除了上课,一天到晚自己待在家里打游戏,跟人说话总是觉得很冲,偏激,也几乎没有朋友。

大部分在国内养尊处优的孩子们出来以后,由于一下子没有了朋友,父母又不在身边,很多同学自己生活都成问题。

以前住在我隔壁的一个男生,每天窝在房间打游戏,屋里臭气熏天,每次见他都是油头垢面的,身上飘着一股气味,后来实在受不了我就搬走了。我想这样的同学在毕业以后,找工作,找对象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上课了,发现每周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和两本英文专著

注册以后,很快开始进入选课。入学的时候,学校给我我们每个人一个学生ID,这个ID是我们登陆邮箱,进入个人GSLink选课,图书馆查阅文献的身份和通行证。

拿到ID激活后,就开始不断收到来自系里和学院,学校的各种信息。包括提示如何选课的,通知会议的,通知学术讲座或缴费等等。一下子太多的英文信息,一开始查阅邮件总是非常小心仔细,生怕漏掉关键信息,因此也特别费时间。

 

选好两门课以后,就可以通过学生ID进到学校网站上的课程界面(NTULearn)。在课程的页面里,有明确的课程大纲(syllabus),每一节课上课时间,主题,学习目的,阅读材料,以及需要完成的课程作业(assignments)。

第一节课惊奇的发现,整个课堂只有三个学生。每节课三个小时,教授先讲大约1小时,然后学生讨论,轮流发言,然后教授评论。也有的部分课程是由我们自己来讲,比如给若干篇论文,或者一本专著,提前读,读完了跟大家分享。

原本以为选两门课会轻松,哪知道其实累得半死。每一门课平均每一节课的课前阅读材料包括十篇期刊论文加一本专著,而我有两门课。每节课,不论你准备的如何,就三个人上课,你总不能偷懒或者闭口不言吧。

要讲话,要表达观点,就得看书看论文。每周七天,每天早八点到办公室,每天一百页左右的阅读量,我发现怎么都读不完。一百多座位的大办公室,我常常第一个去,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有时赶进度,太晚为了不打扰舍友睡觉,就睡在办公室。

临近汇报或者交课程论文前夕,通常是工作到晚上三点,然后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写完了,再去休息室的沙发睡一觉,早上去卫生间冲个冷水澡。由于常常睡办公室,我特地备了一份洗漱用品放在办公室。好在新加坡常年气温高,否则大清早冲冷水澡真受不了。

即便我如此努力,我还是很难跟上。这样上了三个学期的课,对我的英语读说听写,还是有蛮大提高的。我的两个同班同学,常常抱怨,太累了,压力太大,我反而去安慰他们。后来他们发现我不抱怨,就问为什么?

我说,作为一个自费学生,我特别珍惜这个机会,还有就是现在的情况就是纯粹的学习,是为了自己,很纯粹的学习环境,比我以前在中国读书轻松多了。

86a4e17b68b97620eb47709a02ea008a.jpeg

▲我读博的学院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修读了六门课,大部分拿了A,除了《PoliticalThoughts》。这么课我得了C+,教训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我不是政治学出身,而这门课从亚里士多德,到苏格拉底,Machiavelli, 讲到马克思等等,文章晦涩难懂(还是词汇量和阅读能力不行)。

更要命的是,我的课程论文写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老师身为马克思专家,专门找我辩论:Marxism has nothing to do with China,并给了各种理由证据。我很不服气地争辩,最后成绩还是这么差,而我差点因此停发奖学金,并推迟博士资格考试(国内叫中期考核,这边叫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简称QE)。

我不怪这位老师,谁叫我没有认真读马克思原著呢,从这件事反倒觉得他态度科学严谨。

教授们与科研

接下来说说科研氛围。如果说我不想回国想留在国外工作,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外纯粹的科研环境。氛围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只能谈谈我对这个环境的观察与感受。

先说说这些老师的情况,NTU这些年国际排名持续上扬,其招聘的师资也越来越具有竞争力。除了一位来自剑桥,系里的老师大多都是来自美国相关领域很优秀的大学。整个系里有一位正教授,一位副教授,其余均是助理教授。据说正教授的遴选和聘任,是取决于全球十位匿名评审的结果。

系里的老师,从系主任到各个助理教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面,而非项目申报。我的导师就说过,他很烦各种行政杂务,然而对于教课,这是他的天职,他非常尊重并且努力教每一节课。

上课以外,老师们大部分时间都会专注于自己的科研。我很难猜测他们读研究生以前是否爱科研,但从他们现在的状态看,科研完全内化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的导师说,他几乎习惯性地来办公室,有时周末也会在。要说他是个工作狂,也不是。他每个周末会有一天是familyday,孩子上学以后,每天上午会送孩子上学,偶尔会带孩子去附近的国家度假。他曾说,他要趁孩子没读书前,多陪孩子。

我对我导师的状态很是羡慕,也觉得这是一个学者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状态。

而系主任呢,由于我曾在他家住过两周,后来也常常一起吃饭,我们聊天还是蛮多的。刚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就跟我说,博士学习是个长期过程,要有张有弛,他以前澳洲读博期间,每个周末抽一天出去徒步登山,这样对身体很好,而且调整心态,甚至会带来很多灵感。

他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然后去游泳,回来吃完早饭后,就去办公室处理事务,写书,写论文。中午打个盹,下午继续工作。晚饭6点以后,必然是带着耳机听着新闻,绕着NTU走一大圈,再回家,可能10点前就休息了。

从这两位老师的工作状态来看,科研真的是很自然的事情。不急不缓,不急功近利,没有各种汇报和应酬,不需要各种走关系拉项目结题之类。而且他们始终如一的在自己的领域钻研,这样他们的成果反而很好。

师徒关系是很多同学非常关注的话题。中国有一个共识:选择一个好老板决定了你的未来。这个好老板既要学术好,能带领你发论文、申请项目;也要人品好,愿意在你发表、毕业以及未来工作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但好老板可遇而不可求,很多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入学前你很难了解一个导师。打听到的消息也很难真实,入学以后你发现师徒不和,你却又没法改变。

其实,很多师徒关系问题主要并非是人的因素,而是制度因素。18年前,中国大学扩招,以至于2003年的在校大学生超过1000万。在疯狂扩招的背景下,大量的师资缺口出现。

很多大学,甚至大部分985大学的教师招聘,教授评选大量注水。很多第一学位仅为本科的老师,进入本科生教师行列,然后通过在职升学,转为教授、博导。拔苗助长,必然造成鱼龙混杂。这是造成当今大量的导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

还有个原因就是,现在中国教育部对如今的大学、学科的评价制度的扭曲。过度重视项目与论文数量,而博导们自身能力精力有限,只能通过博士生硕士生来工作。大量的老师,自己不写论文,学生写论文把导师作第一作者;学生以老师名义申请项目,并开展研究结题,导师给学生发部分的劳务费。看似达到双赢局面,实际上导致教授研究能力逐渐平庸化甚至丧志。

 

7a256b19716c3ceea85460d0491c50a9.jpeg

在我谈到我的导师与我的科研之前,需要交代的是,我们过QE之前并不需要最终确定导师。尽管入学时我们都有目标导师,但最后导师要等准备开题报告时再双向选择。

这点跟国内的大不相同,国内的博士生一入学就依附于导师项目组,博一就跟着做项目,甚至参与各种行政事务,对于课程学习却并不重视。这边恰恰相反,学生入学后专心上课,通过系里各位老师开的课程以及系里每个周的研讨会,逐步认识各位教授及其研究领域,确定兴趣了再选导师。因此,新生并无各种额外压力,一年半的缓冲期,能够充分了解这个大领域的各个方向,找到最佳匹配的导师。具体我会在后面师徒关系再谈。

总之,修读完6门专业课程,一门研究生英语(英语国家不需要),一门教学方法课(Teachingfor Teacher Assistant), 就可以开始准备博士论文的题目与研究计划了。上课期间,大家就都选好了导师,然后开始在导师指导下写研究计划。如果答辩通过的话,就会正式成为PhDcandidate,意味着正式论文写作开始,每个月的补助也会提高到2500新币(之前是2000新币)。

选导师至关重要,所以即便是在新加坡,我们也常常讨论选导师的问题。有人的建议是,尽可能选欧美学者少选华人,尤其是大陆老师。我觉得这有失偏颇,华人导师可能更有利于沟通合作;而且因为良好的制度,保证了健康的师徒关系。

首先,你入学并不需要选导师,于是有充分的时间去考察每一个导师,也给导师考察你的时间。其次,当你觉得导师不合适,你可以换导师,而不用担心你的论文最后无法通过。

 

此外,由于这些老师几乎全是来自欧美体系的老师,他们都倾向于自己独立做研究。即便一些老师到了70岁,他们还在独立科研著述,而不是依赖于助理或学生。这种对科研的专业精神,几乎是所有老师的共识。

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非是附属关系,而是平等的,起码我觉得是。我从来不觉得教授们因为他们懂得多而不尊重学生的表达。有时候我们讨论问题,即便是我们提出非常low的问题,也没有觉得老师们不耐烦或者不屑于回答。我常常问导师或者系主任一些非常stupid的问题,他们都能很平和地回答我,以至于我觉得,教授们是真的在尊重学生。

我个人科研方面,也常常遇到各种问题,每当预约导师或者其他老师,希望请教时,总能得到积极的回应。我感觉,他们总能快速回复我的邮件。或许这是巧合,但最起码在我的体会,这里的师徒关系,很纯粹,老师非常尽职尽责。

我个人比较幸运的是,导师是一个科研能力很强的人,他很谦虚,也愿意帮我,我们先后有两篇文章发表。这两篇文章我给了初稿,但是他改过之后,几乎完全成了新的文章。和系里另外一个教授有三篇合作论文,说实话,我的贡献有限,更多的时候是在做辅助的工作。但是从跟他们的合作中,我学到很多东西,从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到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整个过程都很愉快。

0b4cb232486fd07f03eeb232f690b729.jpeg

总之,大家在打算出国的时候,不仅要在各项成绩方面做好准备,生活常识、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学英语时,不放多练习日常生活用语。学会自己打扫卫生、洗衣服,并学会做一些常见的食物。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交一些朋友,在出国前做好功课,多跟已经在这个学校这个国家的学长请教,预见性的做好准备。只有生活健康安定,才能正常的学习科研(划重点:后面会陆续推出博士生的课外生活、博士生的爱情等,敬请关注)。

此外,提前了解学校的教学模式,科研环境也有助于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面临挑战,顺利融入国外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英语课程学习与论文书籍阅读方面,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提高自身能力。

入学以后,积极定位自身兴趣,在选导师方面,以自身研究兴趣为主,日常相处也尽可能做到诚恳与responsive。同时争取跟导师合作并发表期刊论文,把握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训练,也是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