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在东南亚,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些国家是由中国人建立的,比如新加坡。

早在新加坡成立之初,就有70多万华人,占总人口的77%。截至目前,新加坡华人人数已增至280多万,无疑是新加坡最大的族群。

然而,这个几乎由美籍华人组成的国家,在民族关系和民族情感上与我们相处得并不好,甚至冲突频繁。

新加坡到底是什么样的?普通人怎么看我们?新加坡和中国有什么不同?今天,让我们和在新加坡生活过的中国人分享一下。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Anonymous(在新加坡学习五年):

我在新加坡学习了五年,后来我受不了了。我是来美国的。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国家。

一方面,作为一个城市,的确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干净整洁,虐暴我自己开车去过的20+个美国城市。不管是garden by the bay的植物园,人造树上面的露天酒吧,city hall楼顶的equinox餐厅,乌节路的ION,还是各个地铁站点下的商圈联络线,可以说是但凡是人造的东西,都已经登峰造极了。

所以当我在美国大陆跑步时,我对纽约波士顿迈阿密拉斯维加斯旧金山亚特兰大和其他大城市不感兴趣。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太小了,周围邻国们也差劲。在新加坡待久了,自己的眼界也会慢慢变小,思维变得单调,心胸变得不宽广。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我在新加坡的同学,许多都以为毕业去投行咨询公司工作就是光宗耀祖了,以为从 Jurong 到后港就是横跨了半个地球。尤其无处不在的国家政治宣传,真的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新加坡不仅称霸亚洲,而且已经是世界中心天朝上国了。

当然,这不全是新加坡人的错。不幸的是,他们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因为他们的土地狭小,缺乏资源。然而,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弥补了自己的先天缺陷。

缺乏土地?土地复垦。

缺人才?广发奖学金吸引东盟和中国的理工科学生。

缺水?脱盐和废水处理。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似乎能做的都做了,而且但凡做了的,都是顶尖水平,说它惊艳也不为过。

可是,再怎么努力,先天也太不足了。人造的再厉害,也造不出石油煤矿,造不出雪山沙漠,造不出第二个新加坡市。

普通市民自以为过着“高质量的生活”,但与真正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许多普通人莫名的强烈自豪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视野有限。

最后劝一句中国同胞,能别去新加坡上学就别去了。咱们不是出生在那个没有资源的小岛,又不是欠他们的,凭什么要承受这些沉重。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佚名(定居在新加坡):

背景:坡县工作4年来,当初是末流211学历+9年工作经验混进来的。目前身份外国人。

优点:个人月入当地货币1万多,职业关系,配偶和子女保险包办。子女(三个以内)教育全免。但目前无子女,所以是空头支票。

老公自由职业者,他的收入还算可以,纳税很低(欧美比起来)。

缺点:买房印花税20%,只能买condo(一种公寓)。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如果申请入籍,保险教育马上报废,但是买房印花税减少。

然而据当地朋友说,以我和老公的收入就算入籍也没资格买hdb,hdb要月入4k以下,ec要月入8k以下。可以买resale的,但是贵很多。

1、新加坡是个强国吗?

强弱是相对的,新加坡比起马来西亚当然是强国,但是个人体验是80后的人大多数认为中国比新加坡强。90后的不少都是攒攒经验,做个跳板,然后可回北上广深,可闯美澳,亦可颐养天年于东南亚/欧。

我个人不打算入籍,因此潜意识应该是觉得它没有中国(广州)强。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但是本人广州土著,在广州有房子有人脉有资源。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出生混到现在的人来说,很多人认为入籍后新加坡的公租房(以下简称hdb)性价比远远高于北上广深。这点我也能理解。

2、新加坡是个富国吗?

我司的羽球教练,跟老妈住最老的hdb,买最新的hdb出租(定金2%,首付10%,总价30-50万,利息奇低),一个月高兴的时候5、6千,不高兴的时候3、4千,他自认为是社会中下层了。然而还是可以全世界到处转悠。来了新加坡以后我忽然发现,人生里头要是没了“一线城市商品房”这压力,真的活得很滋润。我觉得他过得比我见过的大多数中国人都富足。

对于富人阶级就更不用说了,在哪国都富足。

3、新加坡是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吗(主要指受西方国家尊敬)?

表面上是的。

但是实际上在新加坡工作的外国人,很多人都吐槽新加坡人。

槽点一:kiasu(怕输、爱面子)

槽点二:死脑筋、不懂变通

槽点三:蜜汁自信

槽点四:MSG(味精)

……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不过奇怪的是,华人饮食真的很有魅力,吐槽归吐槽,大多数西方人来了两三年以后还是会跟在华人屁股后面去找好吃的。

4、新加坡是个令人向往的国家吗?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我的家庭而言是的。

首先,新加坡文化多元,是世界上少数对异族婚姻特别包容的城市/国家。

其次,新加坡是世界最安全城市之一,排名仅次于东京。(这点我不服,东京可是会地震的)

我老公的话说,他可以知道我晚上和同事玩到两三点自己回家,都不用担心。

再者,新加坡在女性选择权上比较开明。

许多新加坡妇女35岁以后才结婚,40岁以后才有孩子。也有很多人未婚,没有孩子,还有很多同性恋者。不是因为他们受到社会的鼓励,而是因为他们将比中国受到更少的压力和歧视。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不打算要孩子的家庭来说,新加坡是个好地方。

5个。不管气候如何,新加坡宜居吗?(指政治、文化和其他因素)

气候真糟糕。我不懂政治,但这肯定不是西方式的民主。这也是许多西方人去土曹的地方。但谁在乎呢?新加坡模式适合新加坡,中国模式适合中国。我欣赏新加坡的政治,因为他们正在寻找自己的道路,就像中国一样。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在人文方面,你可以在同一条街上看到清真寺、印度寺庙和佛教寺庙。

您还可以参加中国节、印度街和穆斯林节。

每天售票处都有免费的音乐表演。每个周末,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舞蹈、音乐会等。我不说天气是否热。有一次,我被拉去看粤剧西厢,但里面坐满了人。当时,我以为新加坡的人会花钱看这个,因为他们真的很闲。他们努力工作以免打瞌睡。

由于比较文化的存在,年轻一代自然而然地参加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兴趣班,这与中国没有什么不同。

但成年人也有攻击性。

星期六和星期天上午9点,图书馆已客满。(当然,广深图书馆也是如此)

我最喜欢的成人绘画课总是满的。

我的琵琶老师70岁还在教书,有25-45个学生。

长笛老师的时间表和表演时间表也很满。一个月上两节课真幸运。

新年前,我在石家庄遇到了两位画家,在一个简陋的冥想中心举办了一个画展(grab跟着航海走了半天)。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35万幅画卖完了。

顺便说一句,我来新加坡后读了两个硕士学位。新加坡政府退还了3000新加坡元的税款。

如果你在任何年龄学习,你都可以得到退税。

但中国的新税法也加入了进来。我们一起努力吧

6。对于喜欢新加坡的人来说,新加坡的天堂是什么?喜欢的人不想去的地方是什么?

我的爱好:房子,吃饭。

但我们组的金发女郎呆了两年,然后闪到了台湾。她喜欢骑马、徒步旅行、开车和看风景。其实,我也喜欢旅游,但我喜欢有一个好的假期,所以我可以住在我的房子当我去工作!

Moyi1234(去过新加坡):

在来新加坡之前,我的德国朋友建议我三思而后行。他说:“我不喜欢这里的中文做好准备,你就会遇到文化冲击。”

他的妻子来自北京。他们在新加坡已经住了一年半了。他的观点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但我来了。但是,我没有遇到我担心的歧视,至少我没有感觉到。

早期的中国朋友说,十年前,歧视仍然很严重。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新加坡,新加坡人逐渐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他们了解到,中国人的素质没有那么低,生活水平也没有那么差,歧视在减少,新加坡变得更加包容。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崛起有关。一百多万中国人来到新加坡。

在我来新加坡之前,我从不知道中国文化对新加坡的影响有多大。我的一个远亲,在新加坡出生长大,是真正的新加坡人。晚餐时,他妻子问我:“你能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吗?”

我还在摇头。她一口气背诵了琵琶。我惊呆了,差点把嘴里的食物掉到地上。他自己说:“我喜欢样板戏和革命歌曲。我喜欢听和唱。当时新加坡政府禁止了,所以我偷偷地从香港带回了一捆磁带。

不跟出租车司机交谈,我不知道他们对中国有多关心。他们将屏住呼吸观看神舟七号发射,密切关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并为此感到高兴和自豪。

至于钓鱼岛事件,他们完全站在中国这边,骂日本,说中国该怎么办。你可能无法想象我甚至和几个司机就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超过了许多中国人。他们出生在新加坡,但他们的父母来自中国。虽然他们不自称中国人,但他们对中国的感情是存在的。中国的实力也给新加坡人带来了好处,他们变得更加刻板,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外国人相处,而不会对外国人生气。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中国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五六十岁了。也就是说,中国学校毕业的人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此之前,新加坡分为中文学校和英文学校。中国学校以中国教育为主,而英国学校只使用英语。许多英国学生甚至不会说汉语。

英国大学生在求职时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大多数管理职位都是由英国大学生担任的。自1981年以来,该校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除了中国的艺术和道德教育外,英语一直被用作教学语言。中文只占课程的5%。李光耀本人是一名英国学生。一开始,他根本不会说中文。然而,他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二三十年前,他看到中国将来会崛起,就邀请老师来学汉语,最后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近年来,新加坡也重新引入了华文教育。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新加坡的年轻人对中国没有深厚感情。然而,他们渴望中国。要么去旅行,要么去工作。或者,已经在中国工作了。

谢慧琳(新加坡14年):

2003年,我大学毕业去了新加坡。作为一个22岁以前没有出国的80后,22岁以后一次在中国停留不超过两周,35岁就搬到了上海,我觉得我经历的新加坡和上海很有代表性。

2003年中国没有烟雾。但我一踏上新加坡的土地,十年多来仍记忆犹新。

我25岁以前在新加坡的头几年没有去过医院。我一个医学单词都不知道。

25岁以后,突然有更多的医生要看。从我第一次找一个会说中文的医生到后来能用英文和医生交流,从我第一次抱怨在新加坡看病不方便,私立医院太贵,公立医院要等这么久才能预约,所以我可以只在门口看到一个小诊所。小诊所的医生能做到吗?不用注射可以吗?我们可以不喝水吗?后来,我深刻认识到分级医疗制度,它分为优先权和贫富不同需要。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几年后,当他们回到中国,在生病的时候不得不去医院冒交叉感染的风险,当他们不得不排两个小时的长队去看两分钟的医生时,他们真的很讨厌去大医院的想法和制度,不管他们是不是重病,在他们可以移动的时候打针和挂水。

2007年,我们在新加坡有了第一套房。当时,HDB的价格不到每平方米3000新元。今年刚卖出去,但每平方米只有4000新加坡元。扣除通胀因素,新加坡房价在经历了10年33%的涨幅后,已经得到了真正的控制。

而在上海的另一边,当我们看陆家嘴的公寓时,4号楼以防万一,感觉泡沫太大,买不起。哈哈,十年前,现在那块一万多元的起拍,高达200%!我妈妈还说,“千万富翁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说白了,人生已经到了30岁的重要节点。目前,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的选择——2016年6月,我拖着3个孩子在上海定居。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2016年的中国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在十多年前离开时就像两个世界。人们一直认为新加坡在金融、技术和政府服务方面是世界领先的。然而,回到中国后,仍然有许多令人大开眼界的地方,似乎是我的林地。

例如,因为我习惯于从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取款,然后从中国的信用卡取款,所以我忘了取款。我去了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挂失,申请了一张新卡。有人告诉我,我不需要在柜台排队来处理。我去自助机器那里操作。扫描完身份证后,我立即吐出一张新卡,旧卡自动失效。真让人大开眼界。

这种效率使得新加坡的银行为数条街道服务。与更多的人一起形成经济规模是很容易的,这迫使你提高。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四项新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上购物。不用说,高铁速度快、安全、价格便宜,是世界领先的。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支付宝实现了零现金支付,无需携带钱包和手机即可出门。上次带孩子去看医生时,我发现我没有带钱包去医院。多亏了我的手机,我才不用担心整个付款。相反,在新加坡或世界其他地方,我不得不改天带孩子去医院,因为大便样本在两小时内有效。

在那一刻,中国内心的幸福和自豪是真实的。至于共享单车,现在蒲县也有橙色的小单车,但别忘了,中国早就有各种共享单车和电动车了。你可以乘坐他们没有存款和芝麻信用评分。再举一个例子,我把下面这张照片拍得像一顶发现新事物的旧泥帽,发给朋友圈,问它是什么,如何使用: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是的,共享伞目前发展不好,否则,不明显,这样的东西不是在新加坡这样的雨天发明的?

搬回中国后,我真的无法想象回到新加坡。让我们谈谈互联网服务。中国大陆已经彻底摧毁了新加坡。

例如,当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我曾经有一个女佣假期。我有三个孩子,两个生病,一个抱在怀里,冰箱里是空的。我不能去餐馆打包,也不能打电话给生病的孩子肯德基的披萨外卖(新加坡没有其他外卖)。我没有任何食物,所以我想哭而不流泪。

这种情况在大上海是不可能出现的:没找到姨妈的那几天,我一个人带了三个孩子,用手机叫外卖,没想到买不到。

后来,和阿姨一起,我也等她半夜睡觉,在网上买菜,买日用品,买衣服和鞋子。其实就是呆在家里,完成全家的衣食住行。

如果我现在回到斜坡上,我会多么怀念大中国的便利?其实,仔细想想,除了环境质量差、食品质量差、采埃孚部门效率低(与新加坡相比)之外,真的很不错。医疗和教育都可以。

重要的是你要真正感受到它想要改善的态度和它所取得的切实进展。

今天,世界人口流动从未像今天这样频繁和广泛。好东西,硬件和软件,都会传播开来。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批评别人就是批评自己,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我们应该做的是看世界,塑造自己。

在新加坡呆了14年,终于带着三个孩子回来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