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你要学会改变,否则淘汰就是如此无情

在不稳定中追求稳定的新加坡 – 回首闯荡的来时路,在新加坡生活的最大的感受是节奏很快,这里很容易感受到世界的冲击,不到 2 年的光阴,仿佛经历了许多人事。

世界经济放缓,连新加坡都不好过,尤其最近一年,新加坡经济有明显起落变化,一下子感觉变萧条了,可是过段时间,街上的消费人潮回笼,又仿佛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其实目前,新加坡正值产业的转型之际,不少公司准备用裁员、减薪来冻结人事预算。但是多数新加坡人,才不会乖乖等著自己被裁掉,知道公司前景堪忧、就纷纷跳槽到更好的机会去了!所以,尽管景气不好,可是却依旧有人事业高升。

另外,贫富差距甚大的新加坡,穷人固然不少,但还是有一大票愿意花大把大把钞票买房置产的人。其中最热门的,无非就是从中国、马来西亚开过来新加坡裕廊西地区的高铁经济区,带动了新加坡欲发展的,第二大的中央商业圈CBD。

起跑点不同,新加坡公民无惧不景气

以我家旁边的正在盖的私人公寓(condo)为例,在房市开盘当天,我惊呼怎么大家抽签喊价抢购千万的豪宅公寓,夸张得就像买菜一样,不仔细看还以为自己是在菜市场!

当天开发商见买气如此的好,还顺势小涨一番!虽然,当下有那么1 秒钟,我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也干脆来抓两把白菜好了,但“外国人微收高额房屋税”(15 % + 3 % 的印花税)的理智告诉我,最好不要随便付这个冤枉钱。

尤其,当天在深入了解后发现,以新加坡人(公民)为例,他们若是买房需要 2 成的现金首付,就有 1.5 成可以用公积金来支付,连永久地契的私人公寓也不例外。天啊!光是这一点,就让我觉得自己根本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点上!

这也难怪即使在经济低潮的时候,新加坡人依旧可以老神在在,大家似乎满习惯这样的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压力,习惯所有的日常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牢牢抓住“稳定”的机会,继续飞快前进。这就是常态、这就是日常,也是我在新加坡所经历的生活节奏。

高薪资、高物价,花园城市变成压力锅?

国际资本造就房产荣景,却无助于新加坡产业面临的挑战。例如去年,国际油价大跌之后,全球的前3 大石油公司已约裁掉了5 万多人,因为产能严重过剩,听闻光是库存就可以用到2018 年,现在就连在新加坡的石油公司总部、研发与生产中心,都裁掉部分人员。

继而,再受中国经济大幅放缓的冲击,新加坡在骨牌效应下,一样形成内忧外患,波及当地产业和外商公司。

好比说当地过高的物价,提高的营运、人事成本,都让新加坡面临无法抵挡,此外眼前崛起的东盟各国(诸如经济日益正成长的泰国、越南等)低成本、低物价的竞争,开始瓜分新加坡原本的优势。

若再加上中国制造产业用低廉价格大量倾销倒货东南亚,销售渠道被大量价廉的商品占据,新加坡制造业更面临岌岌可危的困境。

当然,制造业向来不是新加坡的强项,它约只占新加坡GDP 的20% 左右(它的强项主要是在财务金融、跨国贸易、观光服务、双语教育等服务型的产业),但是,制造、出口的衰退,一样会冲击新加坡的就业和景气。

这一点更能够给中国很好的启示:调涨劳工的基本薪资固然是好事,但是整体的投资环境没有增强,市场行销的渠道层面不够宽广。

又或转型的脚步没有跟上速度,即使强迫企业加薪也是无用,最有可能带来的恶果就是把制造业逼向困境,带来更多的失业。新加坡即是前车之鉴。

不过在新加坡,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政府官员在经济议题上,并不会因为自己是执政党而爱好颜面、粉饰太平,避讳谈论国家经济困境的事,反而更理性的“直视问题”所在,当事情尚未发生前,往往已经精准的掌握市场的分析数据,甚至数次在公开演讲、媒体场合直接向人民提出“柔性警示”要人民有充分的准备(不论在经济转型的低潮期、 IS 恐攻或者兹卡病毒上)。

所以,以今年来讲,许多行业已经紧缩外国人的工作名额,对外招聘的名额明显不如过去几年(但是,热门的 IT、金融科技、创新创业或者前瞻性技术则例外)。如果我们还听见有谁谁谁能挤上其中的名额来到新加坡工作,那真的是幸运中的幸运了!

当经济低潮来临之际,世界人才怎么思考怎么做?

在老一辈的人最常碎碎念的一句话是:“年轻人,一份工作要做久一点,不要动不动就换工作!”以前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是在我离开后渐渐动摇了。

除非我们是公务员,否则以现在全球化的产业急速变迁的情况下,我们真的可以守着一份无法满足生活开支、又没有未来前景的职缺很久吗?应该很难吧!

进入海外职场后,发现许多有能力的人,他们这样做:他们守的不是一个位置,而是一份专业,在同一个领域中持续的累积、耕耘经验,然后把“专业”变成“同心圆”一样扩大、扩散出去,强化自我竞争力。

现在多数的公司发展,有它的寿命盛衰与周期,如果公司好的话,那当然很好;可是全球竞争,若是不好,难道要继续守着那个“位置”一直到年老吗?这样做很危险,容易赔掉自己的职场生涯,因为不用等到老,早就被裁掉了。

不过,在新加坡的国际人才市场,还有另外一种桉例:

有一个从韩国来的Mr.K 先生,他原本在韩国的公司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资深总监,但是来新加坡之后,职位却连降两级变成主任工程师,吸引他的条件不外乎是这几点:

1. 他想要离开韩国

2. 新加坡优渥的薪水

3. 小孩教育环境的问题(“双语教育”是吸引外国人才来新加坡的动机之一。对西方人来说,他们希望让孩子在这里学到一点中文;对华人来说,则希望有更多交流英文的机会。)所以让他甘愿屈就在一个不对等的位子上。

之后几次,他其实也遇到很多不错的挖角机会,但他不愿意尝试,因为他不想离开新加坡,不想让孩子丧失难得的教育机会,所以他选择牺牲自己。

然而,很现实的是,在这波的裁员名单中却赫然发现他的名字,当然主要还是跟工作表现有很大的关系,主管却以“英文沟通不良”为理由裁退他。他中年失业了。难道,这是他当初梦想的结果吗?而这样的故事,在新加坡同样屡见不鲜。

一个地方再美好,都会有该说再见的时候。不要因为抗拒改变,而选择逃进另一个安逸。我曾经听过一位策略首席执行官,他用飞机向上爬升的“动态平衡”来鼓励每一个人的职场生涯。

他说:“我们应该像坐飞机一样,飞机燃烧燃料变成动力爬向天空。每个时代都会有乱流般的经济低潮,但周围的空气环境,会帮助你扶摇直上,对抗地心引力,达到一种‘向上’的动态平衡。”

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的稳定,高薪更不是一个稳定的常态,人的价值也并非用金钱去定义。但是,如何把它(薪资、职涯成果)维持在一定、甚至能够进步的“动态稳定”状态,却是如今高竞争下的必备能力,也在在考验人的能力、考验人的智慧。

工作,除了增加金钱收入之外,最重要的是增加自己筹码的主动权、选择性,这样职场生涯才走的长远,“也就是说你的能力有机会走在市场价值前端,而且随时能够被需要,那么高薪的工作永远不会只是与你擦肩而过”。

不论身处新加坡、中国,或世界各地,我想,面对全球变化迅速的环境,应该要努力的是:永远不要安于现状,把身上的“热情”和“价值”完全发挥、燃烧殆尽直到巅峰,才能让自己身强体壮的职涯黄金期,不留下未来的遗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